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活动中关注实验性建筑师张轲的获奖报道

实践活动中关注实验性建筑师张轲的获奖报道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代建筑》关注新生代独立建筑师对实验性建筑的大胆探索,积极介入他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平台[14]。以新媒体之一—微信推送为例,当输入“张轲 建筑”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最多的文章是关于张轲2017年获得“阿尔瓦·阿尔托奖”的报道,虽然网络媒体与学术期刊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却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建筑师张轲。

实践活动中关注实验性建筑师张轲的获奖报道

如今建筑设计与建筑传媒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过去到现在,从专业学者到大众,对建筑媒体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而建筑传媒与建筑师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建筑媒体服务于建筑师,第一时间对其作品和设计理念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也体现着媒体的视角[12]。建筑师在空间中实现情怀,在文本中表达诗意。作为社会性服务行业,建筑师公众形象的树立很关键,建筑媒体的存在与传播为建筑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而建筑师与建筑媒体之间的互动则起到了关键作用[13]。笔者统计了张轲/标准营造在17年间所发表的所有文章,包括对标准营造团队和其项目的介绍、对张轲的访谈等,其文章所属的国内外专业期刊、专业书籍以及报纸超过70种。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如意大利的Domus、《域》(Area)、Interni,德国的《建筑细部》(Detail)、Topos、Weltbilder、Bauwelt,美国的《建筑实录》(Architecture Record)与《哈佛设计杂志》(Harvard Design Magazine)等。透过出版物,我们看到的是张轲不断扩展的国际话语权。实际上张轲始终与过多的媒体报道和时尚喧闹的作品宣传保持着一定距离,而是通过出版文字表达其个人思考,激发更多的设计者去关注社会问题,这也是用突破“标准”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图9)。

图10.出版物及发表文章频率

(www.xing528.com)

图11.教育的输入与输出

在中国所有建筑类专业期刊中,《时代建筑》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专业学术期刊(图10)。《时代建筑》关注新生代独立建筑师对实验性建筑的大胆探索,积极介入他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平台[14]。从2004年第2期《北京武夷小学礼堂“WESA”的随想》一文中张轲对于建筑的存在、建造的本质等基本问题进行自我追问起[15],《时代建筑》陆续对张轲/标准营造的作品和思想进行发表。2006年第2期《营造·墨戏——华润凤凰艺术馆》中张轲借水墨即兴展开的一个创作实验,探讨了艺术与建筑的边界[16]。2007年第4期《标准营造“青城山石头院”》中通过利用本地材料、结合传统建造方法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现代性[17]。2008年张轲/标准营造开始了多项在西藏的设计实践,《时代建筑》在同年第6期中对其完成的“雅鲁藏布江码头”进行了介绍,也是对标准营造作为新一代建筑师在拥有极为特殊文化的地区尝试地方建筑“当代性”的回顾[18]。2009年第1期中,标准营造对其为四川地震灾区设计和捐献的“生态移动厕所”小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一种简易、经济环保的方式完成灾区的可推广建造试验[19];同期中也刊登了“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项目,在这一篇文章中,张轲以新一代建筑师的视角讨论了 “文化平视”的态度与地方建筑的“当代性”问题,他所持有的是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西藏特有文化的态度[20]。2011年第5期和2015年第3期中分别发表了标准营造在西藏的“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艺术馆”与“西藏娘欧码头”项目,探讨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建筑的当代性与精神性[21][22]。2014年张轲更加关注北京城市更新的问题,在第4期的《微胡同》一文中他通过这次改造实验提出了为胡同保护与有机更新提供的新方式[23];2016年第4期的《共生与更新—标准营造“微杂院”》一文中,张轲与张益凡阐述了微杂院项目背后“共生式更新”的新思路[24]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为建筑知识、建筑师和建筑本身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局面。从期刊等传统媒介到网络、微信等新媒介,新媒体环境下建筑知识和建筑人的传播更加纷繁多样[25]。人们获取建筑知识的新方式与新习惯逐步形成。以新媒体之一—微信推送为例,当输入“张轲 建筑”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最多的文章是关于张轲2017年获得“阿尔瓦·阿尔托奖”的报道,虽然网络媒体与学术期刊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却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建筑师张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