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乡村文化在村庄建设特色和历史积淀上是薄弱的,特别是经过1984年启动的旧村改造,原有的村落肌理和夯土旧宅已荡然无存,也基本不存在乡村公共建筑遗产。但乡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尽管傅山村民的文化观念存在面向现代化的崭新变化,但依然无法全面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如何在现代化指向的公共建筑设计创作中恰当呼应和融入地方文化传统,是建筑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傅山村幼儿园设计中,建筑师试图去寻找地域的历史根基,即以齐国古城的意象去表达幼儿教育场所的文明启蒙属性;用耐火黏土砖饰面的主入口砖墙体现了与当地乡土的关联;白色主体墙面的红色装饰色更是当地村民日常喜欢的颜色,我们经常会看到女学生穿着大红的衣服,节庆期间红灯笼也很常见。在随后的公共建筑设计中,红色和砖红色系时常被运用,如老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幼儿园和新小学等(图36—图38)。在傅山村博物馆的设计中,傅山村蟠龙山顶上的巨石群是我们创作立意的源泉,也正好贴合将傅山村所收藏的奇石作为未来展览主题之一的设想。此外,傅山村博物馆以“串联+并联”的空间单元布局方式,应对博物馆展览功能定位模糊和未来功能使用灵活性的乡村现状。
图36.傅山村幼儿园的室内共享空间(1988年)
图37.傅山村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室内共享空间(2013年)
图38.淄博市高新区幼儿园的室内共享空间(2018年)
图39.傅山乡村建设共同体在欢呼新幼儿园的落成
图40.傅山村便民农贸市场施工现场(www.xing528.com)
图41.2004年首批研究生跟随导师到傅山村
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在地性的重要因素。鲁中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差不多有3~5个月的时间不适合户外活动。为此,我们在新旧两个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中,都特别注重室内活动空间的塑造,而且室内空间都成为主要的建筑特色,全天候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活动场所。
随着傅山乡村现代化的演进,乡村文化的失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表明村庄在面对城市文化时的无条件屈从。摆在村民面前的多元而混杂的城市文化,难免使得他们迷茫与困惑,旧有乡土文化已经被自己打上了落后的标签,渐行渐远,而新的乡土文化尚不见影踪。对于傅山村来说,他们正面对着一场无法逃避的、极为艰难的选择,一种在城市文化重压下寻求转型的乡村文化。当下,应该思考在未来新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更注重从地域性和乡土性上做出应答,无论是形式、空间、材料均可作为切入的视角。如在我们新近完成设计并已施工的傅山便民农贸市场的建筑中,我们关注从蟠龙山上看到的建筑体量关系,尝试把大体量的屋顶分解成小体量的建筑群,在二层形成一条尺度宜人的商业步行街,试图植入新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性,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的日常性场所,并在外墙采用一些质感粗糙朴素的当地传统建筑材料,这样的处理会使新建筑比较有机地融合在山脚下的绿树景观和周边小尺度民宅的肌理之中。
图42.更多批次的学生深入傅山乡村第一线
图43.讨论傅山小学的更新改造问题
图44.更多批次的学生深入傅山乡村第一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