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规划和建筑研究:完善乡村布局的途径

乡村规划和建筑研究:完善乡村布局的途径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前的傅山村还是一个内向、自足的传统乡村聚落,没有过多的人为且统一的规划思想介入,村内路网依托蟠龙山脚下的平原地形自发形成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由高度聚集的民居组成的街区是傅山村的肌理单元,具有高度的均质性和一致性。此时的傅山村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

乡村规划和建筑研究:完善乡村布局的途径

1984年前的傅山村还是一个内向、自足的传统乡村聚落,没有过多的人为且统一的规划思想介入,村内路网依托蟠龙山脚下的平原地形自发形成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村落路网层级较为简单,为“街—巷”构成模式,包括11条纵横街道和39条小巷,街道狭窄、弯曲且高低不平。村落的建筑体量、尺度,街道街区的形态,都是以人和步行的尺度建立的。由高度聚集的民居组成的街区是傅山村的肌理单元,具有高度的均质性和一致性。肌理单元沿自由随意的街巷体系重复组合,形成连续的村落街道空间。此时的傅山村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

1984年傅山村首个村庄规划建设方案—旧村改造规划方案出台(图31),确定了以纵横四条街道垂直相交形成村庄内部道路骨架的建设方向,傅山村内部道路开始重新修筑,与新村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同步进行。1990年,在同济大学陈保胜老师等的帮助下,村庄规划中存在的主要街道宽度不足、无绿化空间、住宅格调单一、造型呆板、公益设施预留地基不足等问题得到了调整[11]。在近15年的时间里,村两委作为旧村改造运动的主导者,针对村庄形态的各个层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和调控,决定了村庄结构的主体和格局。

(www.xing528.com)

图31.傅山村生活区及由同济设计的公共建筑位置示意图

以村两委主导的村庄自我调节机制,作为自下而上的一种方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村庄的形态、用地功能和布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问题,较为明显的便是雨后春笋般建设的工业建筑混杂在村庄的农田和生活区中,破坏了村庄原有的细密肌理,割裂了道路连续界面。同时,过境道路无序聚集的车流量不断增加,且严重影响村民出行,村政基础设施等的缺失导致生活垃圾任意投放,其造成的污染也使村区的空间与环境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专业规划人员的适时介入,对村庄的自然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控制并引导村落形态用地空间布局走向合理,便显得十分必要。于是在1997年,应村两委的提议,包括笔者、鲁晨海在内的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对傅山村城镇化发展趋势、产业构成、功能配置、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估和深入研究,对村庄的用地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等形态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重新规划布置,以此为基础并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一级城镇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文件,编制了《淄博市张店区傅山村总体规划》(图32)。最为明显的举措便是通过用地功能的置换,将村庄工业建筑不断北迁,将过境公路外移至村庄外围,使村民生活区与之逐步分离,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和外来过境车辆的交通干扰,打造宁静而舒适的村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