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的形态首先取决于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的选择。现代建筑学教育向结构多样化、教育职能多样化、教育终身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由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具有广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教学的方式已远不限于单向的知识灌输和讲授,而是更加强调综合性和人性化的取向。面对这样的变化,教育建筑的形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0年的建筑空间发展中不难发现,由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等专业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日益增多,传统的单栋建筑在功能上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建筑集群是未来学科空间资源发展的趋势之一。人性化的交往空间和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仍然是营造建筑学教学环境的核心问题。同时,电脑的普及、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形成,使学生摆脱了传统工具的束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相应的教学空间形式也变得更为灵活。此外,建筑城规划学院在办学初期作为国内同时期唯一一所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及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思想的院系,在教学空间的发展上也突破了学院派的束缚,反对墨守成规和模仿,强调自由、开放的创新精神。经过6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建筑集群所呈现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特征,正是同济人“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真实写照,也是“同济风格”的真正含义 。
[1] 支文军,宋丹峰.A楼、B楼、C楼: 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时代建筑,2004(6).
[2] 钱锋.“现代”还是“古典”:文远楼建筑语言的重新解读.时代建筑,2009(1).
[3] 宋戈,王方戟,孙志刚.同济大学“文远楼”设计分析.时代建筑,2007(5).
[4]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代建筑,2004(6).
[5] 邹德侬.文化底蕴 流传久远.时代建筑,1999(1).
[6] 戴复东.交流·自然·文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建筑创作.建筑学报,1999(5).
[7] 张斌,周蔚.具体性策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设计.时代建筑,2004(4).
[8] 王方戟,杨一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之双重阅读.时代建筑,2004(4) .(www.xing528.com)
[9] 张建龙,谢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基础教学楼改造设计.时代建筑,2011(1) .
[10] 伍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简论同济建筑之路.时代建筑,2004(6).
[11] 钱锋,魏崴,曲翠松.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 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时代建筑,2008(2) .
[12]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时代建筑,2004(6) .
图片来源
本文图3-图6、图14摄影:吕恒中,图17、图18由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提供,其余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原文版权信息
支文军,王斌.时间与空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空间60年.时代建筑,2012(3): 58-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