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楼将空间设计与集会、展示、文化、自然景观等元素结合。例如,位于建筑室内西侧的钟庭,利用一楼图书馆的局部升高,形成台阶状,沟通了三楼与二楼的教室走廊。刚进入建筑就有一个种了竹子的露天内院作为对景,两层通高的空间使大厅与楼上的陈列回廊形成互动,门厅还将钟庭和办公区的多功能厅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交往空间系统[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就提出“以建筑空间为纲”的教学体系,之后空间设计就一直是同济建筑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学院教学楼设计中得到实践。
B楼将空间设计与集会、展示、文化、自然景观等元素结合。例如,位于建筑室内西侧的钟庭,利用一楼图书馆的局部升高,形成台阶状,沟通了三楼与二楼的教室走廊。这里既可以用作师生交流和学生作业展览空间,也可在活动时兼作剧场,一举多得。钟庭内还刻有取自王羲之、米芾、智勇和尚和孙过庭等笔迹的“兼收并蓄”四个字,以及由当年学院老师设计的“双睛图”,充满人文气息。此外,B楼门厅空间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刚进入建筑就有一个种了竹子的露天内院作为对景,两层通高的空间使大厅与楼上的陈列回廊形成互动,门厅还将钟庭和办公区的多功能厅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交往空间系统[10]。(www.xing528.com)
后来建成的C楼更是将交往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建筑师从空间光影、庭院景观及可视性体验等具有实验性的角度对空间进行设计。交通空间占据建筑的核心,交往空间与功能空间以灵活的方式组合,不仅使建筑内部成为一个流动的连续空间,同时也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吸收自然光线的“海绵体”。8层高建筑(地面7层,地下1层)中的每个空间都可以感受到光影变幻。这里成为师生的交往场所,并且容纳了各种使用可能性。庭院空间逐层分布在不同的建筑高度上,打破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静态关系,同时使交往空间成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横向和竖向均质分布的空间带来崭新的建筑体验。视线在这里不受阻碍,可以从底层穿越到顶层,也可以从建筑东侧穿越到西侧,还可以看到室外景观[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