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园城市的运作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的运作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为从市议会辩论场走出来的思想者和行动家,霍华德很关注城市实际运作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霍华德与田园城市是20世纪现代城市乌托邦思想和实践的主要代表。③田园城市图示中1 000英亩城市用地折合6 070亩,与良渚文化村的建设用地规模十分接近,相应的人口与密度也接近。

田园城市的运作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开启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价值体系和基本观点,譬如中央公园和林荫大道的设想如今发展为城市公园和城市公共绿地的系统规划,集中布局公共设施的观念发展为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的体系化营造,居住地带启发了邻里单位、超级街坊、居住小区等组织形态,而田园城市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影响了有机疏散、区域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等理论与模型。尽管生产条件、技术手段及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追求更好的城市环境的目标并未改变,而且将始终引导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4]

在更深的层次上,田园城市对城乡关系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洞见,“三磁铁图”中对当时英国城乡结构性困境的描述与眼下中国不无相似之处。田园城市理论将城市和乡村的危机视作一体两面,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小城市网络[5]方案,不仅暗合中国历史上城乡连续统一体的传统,对目前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也有启发。

过去30年间,我们目睹住房体制改革对城乡地景和社会结构带来巨变,良渚文化村是同类开发案例中的佳作,这不仅得益于优越的环境资源,更有赖于建设者的专业态度与深耕,坚持科学理性的规划,坚持建筑品质与场所营造,积极投入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建设维护。在社区管理方面,良渚文化村在物业客服体系之外,由多样化的社区营造手段激发社区居民的能量与参与意识,得以形成社区自治的格局和独特的社区文化。

身为从市议会辩论场走出来的思想者和行动家,霍华德很关注城市实际运作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尽管未能在最初的田园城市试验中获得成功)。在社区运营方面,良渚文化村的开发者借助环境资源和地缘优势拓展了文旅和养老产业,并将社区服务(包括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和教育培训机构)经营为文化品牌开枝散叶,从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传统地产开发的范畴,以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积极探索社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伴随着2019年良渚文明申遗成功和大遗址保护开发计划的推进,这片土地的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良渚文化村在当代城郊大型复合住区开发(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谱系中无疑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研究的案例,它带有乌托邦色彩,也在现实中获得成功,从中可以看到田园城市遗产与中国人文传统的契合,对当前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

霍华德与田园城市是20世纪现代城市乌托邦思想和实践的主要代表。城市乌托邦是一种希望通过设计和建造理想城市来解决现实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观念,在城市发展史中,城市乌托邦始终伴随着现实城市,同时又与现实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因此城市乌托邦既保持了对现实城市的评判性,又具有未来的指向性。

追求完美、构想希望、坚持正义、关注整体构成了城市乌托邦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非现实性。对现实城市的批判性、未来指向性,维持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理性是城市乌托邦对现实城市的主要作用,城市乌托邦也因此与现实城市相关联。

从乌托邦的角度看待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现象,表现为城市乌托邦的缺失与异化,我们需要拥有乌托邦观念并建构乌托邦精神,才会使我们不被当下的功利性所操纵,并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注释

①《明日的田园城市》第十章“各种主张的巧妙组合”列举了田园城市的思想来源,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宗教改革新教主导的社会改良运动等。

②城乡统一连续体的概念最早由学者们在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所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中提出。见该书的导言及Skinner,Mote,van Der Sprenkel等人的章节(卢汉超)。

③田园城市图示中1 000英亩城市用地折合6 070亩,与良渚文化村的建设用地规模十分接近,相应的人口与密度也接近。按照3万人居住在城市用地计算,田园城市的人口密度达到7 407人/m2,所以它绝非(从字面上容易联想到的)低密度城市。(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 彼得·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童明,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83.

[2] 侯丽.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田园城市在中国的文化根源与现实启示//支文军,戴春.当代语境下的田园城市.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6.

[3] 卢汉超.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论中国城乡关系中的小城镇.史林,2009(05): 1-10+188.

[4] 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时代建筑,2011(05): 18-23.

[5] 金经元.我们如何理解“田园城市”.北京城学院学报,2007(04): 1-12.

图片来源

图1-图3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插图,图4-图7由CIVITAS提供

原文版权信息

支文军,凌琳.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杭州良渚文化村解读.时代建筑.2019(5): 42-45.

[凌琳:《时代建筑》杂志 特约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