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学说的提出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年)出生成长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社会从农业经济进入工业经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住房无以应付快速增加的人口,很快出现了贫民窟、环境污染与大量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乡村也面临人口流失与农业危机。霍华德在少年时代即辍学谋生,对当时各种社会危机有着切身体会。
霍华德在青年时期曾经前往美国,在芝加哥从事速记谋生。在这期间,他广泛接触新思潮,也经历了芝加哥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五年之后,霍华德回到英国,作为速记员报道政治活动和议会辩论。美国之行开启了他的眼界与城市思考,速记工作虽不起眼,却使他近距离直击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从而在较深层次上理解各种社会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关系。
霍华德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社会与政治改革的见解,霍华德融合了各种观点①,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1989年)(该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第二版《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大城市的弊病与乡村的衰败,提出一种社会改革构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城市—乡村”,town-country)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并希望借由建设一系列新城而形成区域性的“社会城市”,疏散大城市人口,重组城市结构,最终实现和平渐进地改良英国社会的理想(图1—图3)。
霍华德在书中不仅描绘了田园城市的理想图景,还详细探讨了田园城市的实现路径—社团以贷款方式低价购买6000 acre(24.28 km2)农地,其中1000 acre(4.05 km2)是城市中心区,周围5000 acre(20.23 km2)为农业用地,田园城市的总人口是3.2万,其中农业人口0.2万,城市人口3万。城镇建设带来的土地价值增长可偿还贷款,利润主要用于城市维护、市政建设和提高社会福利。
图1.《明日的田园城市》插图:三磁铁图
图2.《明日的田园城市》插图:田园城市(www.xing528.com)
图3.《明日的田园城市》插图:没有贫民窟和烟尘的城市群
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3.2万人以后,可以跳过乡村另建一个新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面实现田园城市网络结构,通过城际快速公共交通,最终实现社会城市—霍华德称其为“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城市群的容量是25万人,中心城市5.8万人,外围城市各3.2万人)。
霍华德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梦想家,也是一名坚定的实践者,希望用实例示范来改造世界。他的学说获得英国上流社会与政治人物的支持,1899年成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1903年该协会在距离伦敦34英里(54.72 km)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开始建设第一座田园城市。雷蒙德·欧文(Raymond Unwin,1863—1941年)和巴里·帕克(Barry Parke,1867—1947年)被任命为建筑规划师。
然而项目启动之后,具体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新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霍华德只得放弃在激进派内部筹款的方案,转而向大财团募资。实业家们并不赞成限制其盈利的行动纲领,霍华德及其主张遭到排斥。由于资金不足,建设迟缓,新城没有吸引企业入驻,居民也并非设想中的工人阶级,财务回报与人口增长都低于预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莱奇沃斯终于在政府的资助下建设完成,此时它却成为土地投机的牺牲品[1]。和大多数乌托邦一样,霍华德的“万能钥匙”没有解开当时社会的困局。
尽管如此,田园城市思想发展成了一场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的莱奇沃斯和韦林以外,在欧美都建设了以田园城市为名义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它影响了19世纪英国新城建设,并随着英国在全球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田园城市被后人誉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均承其衣钵,对城市形态和城市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霍尔在《明日之城》中写道,“几乎所有人都误解了霍华德。人们以贬损的方式把他称作‘规划师’,然而他却是以速记为生;人们认为他提倡低密度的田园风格规划,实际上他的田园城市密度与伦敦内城相差无几;人们把田园城市与田园郊区及众多模仿者相混淆,实际上他设想的是拥有成千上万人口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s)的规划;人们指责他像移动棋子一样迁移人民,事实上他梦想一种自愿的自治社区。最大的误解在于,人们将霍华德视为一名物质性的规划师,却忽视了田园城市只是社会改良理想—将资本主义改造成无数个合作公社—这一持续过程的载体。”[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