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事创作者不喜欢理论之“空洞”和“不解决问题”,而从事理论的人也不屑于创作之“浅薄”和“缺乏理性”,但二者都很少对自身的立场加以反思,于是,理论与实践的隔膜和裂隙日渐加深[17]。
王骏阳老师在《建筑实践与理论反思》[18]一文中,专门引用了建筑史学家约翰·萨默森(John Summerson)的一段话,表明一个简单道理,即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一 一对应的关系。尽管这样,王老师也认为:“无论何时,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对理论进行总结、反思、提出问题、进行争论,并以此推动实践。”[19]在这些方面,近年来,中国当代建筑界同仁还是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工作的,包括《时代建筑》杂志在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中展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等。
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尽管也有许多人提出过批评,但问题的症结何在,却似乎始终没有得到解答。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批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暴露出的一个重要弊病实际上就是理论同批评的脱轨和批评对理论的游离。一方面,有些“理论”“学术”往往并不关心建筑创作和建筑的基本问题,而只是热衷于闭门造车、构造各自的理论体系。这不仅使建筑理论和学术变得日益艰涩、玄奥,而且也使其越来越远离建筑活动的实际,远离建筑的真正问题,造成了理论的“空悬”和理论话语的空洞。另一方面,批评也缺乏对理论的兴趣。这不仅表现在普遍存在的单纯印象式和随心所欲的批评方式上,而且更反映在批评的视野上。有些批评只是对建筑作品和建筑现象的评点,而很少对建筑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进行真正深入的分析和反思[20]。
因此,为使建筑理论、学术和批评摆脱目前的困境,把批评与理论更切实地结合起来,使批评理论化、学术化,同时使理论、学术批评化,便不失为一种探索的途径。所谓批评理论化、学术化,指批评一方面要拥有理论和学术,另一方面要涉及理论和学术,并把对理论、学术的研究和批评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前者是一切真正的批评所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后者则将批评的视野引向深入,从而使批评得以在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展开[21]。(www.xing528.com)
事实上,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本来就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一般地是指对建筑的性质、原理、创作思想和评价标准的探讨;后者是对具体建筑作品及其有关的建筑现象的阐释评价。但是,在批评和理论的当代发展中,这两个概念又常常相互包含,并日益显示出界限模糊的趋向。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其《文学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里,把“批评”分为“理论批评”和“应用批评”[22]。
理论批评,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解释,其宗旨是在一般批评原理的基础上,确立一套统一的批评术语和对作品加以区分归类的依据,以及评价作者和作品的标准。所谓“应用批评”,则“注重对具体作者与作品的讨论”。可见,艾布拉姆斯所说的“应用批评”是今天最流行的“批评”概念的含义,而“理论批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艾布拉姆斯将理论批评和应用批评都包括在“批评”的范围内,实际上表明了一种使理论与批评相融合的意向,它们可以被视作批评的两个层次。前者是诗学,后者是对具体作品和现象的讨论;前者探讨的是一般,后者则专注于个别。因此,理论学术与批评的联系便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要密切和深刻得多:个别的批评离不开一般的理论学术的指导和规范,而一般的理论也必然是寓于个别的批评之中,并在其中经受检验和发挥功能的。这不仅从另一个角度为批评的理论化、学术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向理论和学术提出了批评化的要求[23]。
无论是批评的理论化、学术化还是理论、学术的批评化,目的显然都在于使理论、学术和批评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加符合建筑活动的真实。事实上,真正的理论和批评,不论自觉与否,大多正是这样去思考、去践行并从而获得其思想深度的[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