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护学生服务病人的礼仪指导

医护学生服务病人的礼仪指导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护学生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努力减少病人的恐惧,为其提供最大帮助。④及时报告好消息鼓励病人:医护学生要把每一个好消息及时反馈给病人,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房医护学生应热情地接待病人,缓解病人的紧张心情,根据病人的情况,突出住院期间各阶段的礼仪服务侧重点,并将礼仪服务贯穿始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安置好病人的体位,对造成病人痛苦的操作,应及时给予安慰。

医护学生服务病人的礼仪指导

医护学生的实习离不开与病人的合作,病人及家属的配合程度直接关系着医护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效果。许多病人从内心抵制医护学生,不愿意医护学生拿自己进行练习。医护学生必须要搞好与病人的关系,要有大爱的精神,除了要了解体谅病人之外,还要学会忍耐;不妨多进行换位思考,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若自己能给予帮助,就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从语言和行为上尊重他们。谦虚有礼,对病人关心体贴,提高日常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1.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

(1)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

留心病人的教育背景、情绪状态;留心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交流的期望值;留心自身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为与病人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2)态度和蔼,减少纠纷。

避免使用刺激对方的语气、语调和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护人员的意见。

(3)认真倾听对方诉说。

交流中,不抑制他们的诉说欲望,不武断地打断他们的诉说,多听病人及家属说话。

(4)传达信息准确无误。

及时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医院费用以及心理状态,便于随时给予准确的解释。

2.各部门医护学生的服务礼仪

(1)门诊导医礼仪。

门诊导医也是医护学生实习的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中,导医护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导医护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医院的形象,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诊、咨询、观察一些突发应急情况、维持门诊秩序。得体的问候和灿烂的微笑,是导医护士的基本工作态度,它是医护学生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前提;恰当的引导,使病人合理快速就医,更能体现导医护士的基本业务能力。门诊导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外树形象:一个人的外在形象,重点体现在着装、化妆、举止和语言交流效果。目前,导医护士的服装颜色与款式已经不再单一,趋向于空姐式的着装,整洁、鲜明且便于识别;淡妆上岗,能够体现护士健康阳光的精神面貌;表情、举止应景应事,符合礼仪规范,更能彰显医院管理水平。

②内强业务:高效解决病人的问题,是导医护士服务病人的最终目的。其前提是导医护士必须要熟悉门诊业务,其内涵应包括:自动挂号机的使用、就医流程、各科室分布、专业特色、辅助检查等。除此之外,还应了解社会其他医院的位置,不排斥病人的合理咨询。

③综合展现:“站立、微笑、主动、流动”是导医护士的工作模式,并通过语言交流,把导医护士的“外美”和“内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体现导医护士的内涵修养。①尊称为先:称呼老年人用“大爷”“奶奶”为好,称呼中年人及年轻人用“你好”更恰当。②主动询问:问病情、问需要,判断急缓程度,合理导诊。③多给予帮助: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送一步,交流时做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体现导医护士对病人的真诚关心。④慎独精神: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发挥慎独精神,保持工作的激情,多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病人急而我不急”的倦怠心理,切忌影响导医护士工作的质量。

(2)手术室、ICU医护学生的礼仪。

“恐惧和无助”是即将手术的病人和ICU病人的共同心理状态。医护学生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努力减少病人的恐惧,为其提供最大帮助。

①随时遮盖病人和尊重病人:无论病人的神志是否清楚,都要随时遮盖病人,切忌将病人赤身裸体地暴露,这是对病人最大的不尊重。

②不该说的话不说:如与工作无关的话,增加病人疑虑的话,以及惊讶的语气等都会增加病人的恐慌。

③减少噪音,多方面关心病人:在寂静的环境中,声音更加使人恐惧。手术室及ICU病房时常会有机器的正常低鸣音,要预先告知病人,避免引起恐慌,尽可能避免其他声音的产生,如开关门的声音、移动椅子的声音、推车的声音等,如有声音发生,应在轴节处及时上油,所有动作要轻缓。

④及时报告好消息鼓励病人:医护学生要把每一个好消息及时反馈给病人,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你的血压终于平稳了”“手术非常成功”“今天引流量少多了”等。

(3)病区医护学生的礼仪。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病人将住进病区。此时,病人的心情沉重,增加了许多不安情绪。病房医护学生应热情地接待病人,缓解病人的紧张心情,根据病人的情况,突出住院期间各阶段的礼仪服务侧重点,并将礼仪服务贯穿始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①接待病人入病区时的礼仪:病人入住病区时,接诊护士应执行“3S”程序(即专业化、标准化、简单化)。态度和蔼,减少病人的孤独、恐惧、紧张和焦虑,主动帮助病人拿行李,尽快安排病人到病床上休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自我介绍、住院介绍(包括病区环境介绍、医院制度介绍、主治医生介绍、同室病友介绍等),尽快消除病人的陌生感。

②护送病人出院时的礼仪:对于即将出院的病人,医护学生要表示祝贺并感谢病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征求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耐心指导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服药、饮食起居、健康锻炼,以及复查、咨询、随访等;热情送病人到病区门口或电梯门口,嘱咐病人多保重。道别时一般不说“再见”,可以用“记得按时复诊”等代替。

③护理操作时的礼仪:语言沟通与技能操作始终是一体的、同步的、不可分割的,护理操作中的礼仪规范不是千篇一律的,医护学生要因人、因景、因事来区别应用。

操作前的礼仪:轻声敲门后再送入病房,视情况关门。首先关切礼貌地向病人问好,适当询问病人的病情、心情等,用通俗礼貌的语言解释本次操作的目的、需要病人做的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感觉等,以减少病人对操作的恐惧感,取得病人的合作。

操作中的礼仪:在操作过程中,如涉及病人隐私,应适时遮挡并注意保暖,及时与病人沟通,询问病人的感受,态度要和蔼与真诚,通过言谈、表情和体态语言来显示对病人由衷的关心。

操作后的礼仪:操作结束后,及时嘱咐、安慰、询问病人,了解病人的感受及操作效果,嘱咐相关的注意事项。尽快安置好病人的体位,对造成病人痛苦的操作,应及时给予安慰。对病人的合作,医护学生应诚恳地表达谢意。

④日常护理中及时沟通:病人住院期间,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变化等均要及时与病人沟通。如有创检查及风险处置前的沟通、静脉输液改为口服药前的沟通、贵重药品使用前的沟通、发生欠费且影响病人治疗前的沟通、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转归的沟通、术前沟通、术式变更前沟通、输血前沟通、医保目录以外诊疗项目及药品使用前的沟通等。

⑤从容应对病人不礼貌的行为:以不争吵、不冲突为前提,如自身有过错,应先主动道歉。如病人发脾气,待其平静后再做婉言解释;如病人举止轻浮,甚至动手动脚,医护学生的态度要严肃,并迅速回避,如果情节严重,应立即向老师报告。(www.xing528.com)

(4)社区医护学生的礼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是近几年来国家推广的一项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由于社区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与医院不尽相同,所以在礼仪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站内的服务礼仪基本上同医院门诊的服务礼仪,深入家庭的服务是医院少有的工作。一般来说,医护学生不单独进入病人家庭,随老师进入家庭服务时,应遵守社区服务的礼仪规范。

①非急诊病人最好提前预约:社区护士在进行家庭访视,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保健指导、家庭护理等活动时,最初不易得到认同,所以家庭访视之前最好预约,不要贸然访视。医护学生要随带教老师一起访视病人,不要单独行事。

②正确佩戴胸卡,主动介绍自己:胸卡是识别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志。护士必须正确佩戴胸卡,同时恰当称呼病人及家属,主动介绍自己和随行的医护学生,要开门见山说明自己的来意、目的和大约需要的时间,取得信任,请求家庭的配合。

③充分注意进入家庭后的礼仪:按照主人指定座位落座,和主人说话时前倾身体,不可挪动主人的物品;如果需要进入卧室、书房、卫生间、厨房等评估环境时,一定要征得主人的同意;不能表现出对家庭某一成员特别热情,以免被其他家人误解。

④家访频度和时间合适,不扰乱居民生活:频度合适,有家访的必要时再进行家访,做受欢迎的医务人员;时机合适,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更不要在居民吃饭时进行家访,给居民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严控时间长度,适时告辞,以免居民疲劳。

⑤细节体现专业素养:耐心倾听慢性病人的近期健康状况、用药情况等,细听细问,不打断对方;病人行进不便时要及时相助;冬天接触病人身体时,要先将手搓热;护理操作要认真、细致、规范,着力的轻重、范围大小要适当;注意观察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反应,有利于发现潜在信息。这些形体语言、行为细节,可消除病人焦虑,减少紧张情绪,增加病人信任感。

3.护理特殊病人的礼仪

(1)护理老年人的礼仪。

①语气、语速、音量要适当:老年人听力下降,反应较慢,医护学生与老年人交流时应用缓和语气,语速要放慢,声音适当放大。

②适当给老人展现能力的机会:“不服老,担心被遗忘、被嫌弃”是老人的普遍心理,医护学生帮助老人时一定要征得同意,如帮助他穿鞋子、扶他走路等,适当提供机会,让老人展现他的能力。但是对潜在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如老人的平衡力差,膝关节力量弱,容易跌倒。

③耐心听老人述说:老人喜欢说自己难忘的生活经历和患病过程等。如果时间允许,医护学生要诚恳耐心地倾听老人述说,以便取得信任,同时要多说话,与老人沟通互动,表达尊重。

(2)护理儿童的礼仪。

①医护学生要有“慈母心”:儿童渴望被关爱呵护,医护学生在治疗护理陪同孩子玩耍时,要充分展现女性的母爱,态度和蔼可亲,以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

②鼓励与夸奖相结合:儿童依赖大人但又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医护学生要经常使用夸奖的语言,给患儿表现能力的机会并鼓励他,这样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独立能力。

③非语言沟通的合理应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个人爱好等随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医护学生应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如微笑、抚摸,甚至“扮鬼脸”等。但应注意患儿的年龄,年龄较大的儿童对这些会比较反感。

④营造适合儿童的温馨环境:充分利用色彩理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如墙壁上的卡通画、可爱的贴花、涂鸦区、小礼物等,这些都可以给患儿带来愉悦的心情。

(3)护理残障病人的礼仪。

与残障人员交往时,要坚持“尊重认知方式、理解心理特点、热情对待、适度帮助”的原则。残障人员的认知方式与常人不同,如听力和语言残障人员用“眼睛和手代替听”,视力残障人员用“耳朵代替看”,上肢残障人员常用“脚代替手工作”。他们因生活的不便,多有自卑孤独感,患病会加重他们“绝望、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残障人员对周围人的反应很敏感,若对他们视而不见、冷眼旁观或过度关注,都会使他们感觉不舒服,与他人交流时,要避免使用“残疾”“瞎子”“哑巴”等词语,掌握好交流的方式,并在生活中给予适度的帮助。

①不要轻易移动病人的轮椅、拐杖或假肢:对肢体残障者来说,轮椅、拐杖、假肢是他们肢体的一部分,不要轻易抚摸、倚靠他们的轮椅、拐杖,也不要轻易移动,不要对假肢好奇,避免引起反感和恐慌。给予帮助时要事先征得同意,如帮助乘坐轮椅的人通过不平的地面,整理卫生需要移动轮椅和拐杖时,要放在他们能看到的地方,整理后及时放回原位。

②不要俯视和触摸病人:与坐轮椅病人交流时可采取面对面的坐位,保持视线的同等高度;不抚摸病人、不拍病人肩膀,因为这些动作更强调病人的弱势地位。

③理解病人的情绪宣泄:残障者情绪波动较大,当他们发脾气时,医护学生要理解避让,及时适当地进行安慰和劝导,待他们心情平静后再进行护理操作。

④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发育畸形的病人:发育畸形者最担心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医护学生不要出现惊讶的语气和眼神,更不要过分关注畸形的部位。除工作需要外,交流中避免病人敏感的话题。

(4)护理肿瘤病人的礼仪。

①敬佩态度乐观的病人:对已经知道病情仍然乐观的病人,护士应适时鼓励和赞扬,表达敬佩之情,使病人感到生存的价值。

②鼓励情绪低落的病人:对情绪低落的病人,医护学生应帮其分析有利的条件,正面鼓励病人,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正确对待不知情的病人:如果病人不知病情,家属要求保密,医护学生应尊重家属意见,含蓄对待病人的询问。如“虽然没有最后明确的诊断,我们会采取最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和护理,以免延误你的病情等”。

(5)护理外籍人员的礼仪。

①尊重为本:尊重是礼仪之本,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自尊,强调自尊自爱,医护学生有责任、有义务维护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唯有这样才能受到外宾的真正尊重。自尊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仪表仪容、言谈举止、职业素养以及外事纪律等。其二是尊重他人,即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方方面面,不能失礼于人。

②了解对方的习惯:只有了解对方的习惯,才能做到全方位尊重对方。一般要了解对方生活生长的环境,如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区域以及他们的信仰习惯等。例如致意习惯,国际交往常用握手礼,有些国家行鞠躬礼、双手合十礼、脱帽礼;称谓习惯,国际常用称呼为先生、夫人、小姐;宗教信仰与认识习惯,如佛教国家不能摸小孩的头,而中国人摸小孩的头表示喜爱;对数字、颜色、花卉、动物等的忌讳。

③护理理念的差异:“平等性”在外籍人员的理念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中国传统观念中,呵护儿童、照顾老人是应该的;而在外籍人员看来,对待儿童、老年人都要像对待正常成年人一样,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可随意抚摸儿童的头面部或抱抱可爱的孩子,也不可随意伸搀扶老人,以免引起“侵权”“有损体面”的误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