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族舞蹈赏析:传统与技艺性的融合

蒙古族舞蹈赏析:传统与技艺性的融合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摔跤舞”“灯舞”“盅碗舞”“筷子舞”等。蒙古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热情、彪悍、有力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舞蹈如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蒙古族舞蹈赏析:传统与技艺性的融合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摔跤舞”“灯舞”“盅碗舞”“筷子舞”等。

蒙古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热情、彪悍、有力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以及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以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的自由节奏以衬托辽阔草原的意境,摔跤舞一般在节日表演。

蒙古族舞蹈如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身体的每个细节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和拖步等,舞蹈者一定要自如运用这些步伐。蒙古族舞中的太平鼓舞主要是由妇女来表演的,多数舞姿是以腰为轴来支撑做仰俯等有力的动作,这些动作一定要富有弹性,一些小技巧要运用得当,这样观众看了才会随舞者融入其中。蒙古族舞之中的蛊碗舞的技巧性动作是碎步,以前为男子表演,而现在多为女子表演,女子的动作流畅,将身体舒展伸开,夹杂带有技巧性动作的碎步和“板腰”“旋腰”等动作,直接带观众进入演出的高潮。

舞蹈欣赏:

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2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有三十多种曲调,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摔跤舞(www.xing528.com)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舞者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3.灯 舞

灯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代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4.盅碗舞

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和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舞者还在头上添加顶碗、顶灯等动作。

5.筷子舞

筷子舞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有时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和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