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感发生于人与人的相互性关系之中,一方违反了相互性的预期使对方激起的情感,倘若处在这种关系之外,正义感就不会发生吗?比如动物和人。动物不是理性主体,不和人发生相互性关系,他们也无法和人约定建立公共规范,那么动物受到侵害、攻击或折磨,不会触犯人的正义感。反对意见认为笔者基于相互性的对正义感的解释无法容纳动物和人的正义感的问题,因此包含着理论的缺陷。
笔者的回应是:按照笔者的理论,流浪的动物受到侵害不会产生正义感的问题,动物不会产生正义感,这时作为旁观者的人也不会产生正义感。动物不是理性主体,不是产生正义感的适格主体,即使某人旁观或得知了某个无辜的动物被人侵害,他产生的也不是正义感,因为这里没有与他相关的利益受到侵害,没有愤恨情感的理由,正义感发生的条件不符合。他有可能对他人残害动物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是同情或道德感,而不是正义感。残害动物不会激发人的正义感,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为是正当的。侵害动物行为的不当并不是因为触犯正义感的不当,而是基于其他理由(慈善、仁爱)的不当。这里存在着一个例外:一旦国家法律禁止虐待或残杀动物,那么从事这种法律禁止的行为,就会激起人的正义感。因为,这种约定的体现就是法律的规定,虐待或残害动物的人触犯了由法律保障的稳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约定,因此他的行为会触犯人的正义感。未来的人也处于类似的情况,当代人对未来人没有清晰可辨的利益,过多的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会损害后代的利益,但当代人毫不限制地损害后代人利益的行为并不会产生正义感的问题,作为愤恨主体的未来人还未出现。同样,这并非代表这种行为就是正当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激发起一部分人的道德感,这部分人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当的,理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繁衍与繁荣”是人的一项宗教上的义务,它来源于上帝的诫命:“你要繁衍众多。”[62]
在笔者的理论中,是否触犯正义感只能提供在法律领域中判断正当与否的标准,而非在一切领域。虽然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理论无法解释某些不正当的现象,但是这不足以在法律领域内构成对该理论一种批评。
【注释】
[1]参见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507 页。
[2]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93.
[3]参见[美]约翰·罗尔斯《作为相互性的正义》,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224 页。
[4]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30 页。
[5]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6 页。
[6]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8 页。
[7]参见[美]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9 页。
[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497 页。
[9]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488 页。
[10]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6 页。
[11]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6 页。
[12]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19 页。
[13]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511 页。
[14]Markus Dirk Dubber,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97.
[15]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231 页。
[16]参见[美]约翰·罗尔斯《作为相互性的正义》,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224 页。
[17]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30、129、131 页。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感》,载约翰·罗尔斯《罗尔斯论文全集》(上),陈肖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年版,第130 页。
[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476 页。
[20]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477 页。
[21]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522 页。
[22]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510 页。
[2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年版,第487 页。
[24]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81 页。
[25]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84 页。
[26]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89 页。
[27]Douglas Husak, Book Review. The Sense of Justice. By Markus Dirk Dubber, New York: NYK Press, 2006. New Criminal Law Review, Vol.10, Number 3, pp.483-488.
[28]Douglas Husak, Book Review. The Sense of Justice. By Markus Dirk Dubber, New York: NYK Press, 2006. New Criminal Law Review, Vol.10, Number 3, pp.483-488.
[29]Douglas Husak, Book Review. The Sense of Justice. By Markus Dirk Dubber, New York: NYK Press, 2006. New Criminal Law Review, Vol.10, Number 3, pp.483-488.
[30]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引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2 页。(www.xing528.com)
[31]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231 页。
[3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4 页。
[33]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7 页。
[34]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231 页。
[35]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235 页。
[36]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7 页。
[37]“正义感是从相互利益进展到相互善意的一个成果。”Jiwei Ci, The Two Faces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136.
[38]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32 页。
[39]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58 页。
[40]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59 页。
[41]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59 页。
[4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82 页。
[43]参见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3 页。
[44]Erwin Riezler , Das Rechtsgefühl—Rechts psycholog ische Betrachtungen, Schmeiser Berlag,1921,p.7.
[45]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32.
[46]Erwin Riezler , Das Rechtsgefühl—Rechtspsychologische Betrachtungen, Schmeiser Berlag, 1921,p.8.
[47]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33.
[48]Erwin Riezler , Das Rechtsgefühl—Rechtspsychologische Betrachtungen, Schmeiser Berlag, 1921,p.7.
[49]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33.
[50]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33.
[51]参见吴从周《初探法感:以民事案例出发思考其在法官判决中之地位》,载《法学方法论论丛》2014 年第0 期。
[52]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p.33.
[53]参见吴从周《初探法感:以民事案例出发思考其在法官判决中之地位》,载《法学方法论论丛》2014 年第0 期。
[54]赵希:《德国司法裁判中的“法感情”理论——以米夏埃尔·比勒的法感情理论为核心》,《比较法研究》2017 年第3期。
[55]吴从周:《初探法感:以民事案例出发思考其在法官判决中之地位》,载《法学方法论论丛》2014 年第0 期。
[56]参见[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作为理性的制度化》,雷磊编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8 页。
[57]关于正义感是认同、敬重法律、希望法律被严格执行的意愿参见Erwin Riezler , Das Rechtsgefühl— Rechtspsychologische Betrachtungen, schmeiser berlag, 1921,pp.7-8;关于正义感是一种移情的能力参见Markus Dirk Dubber, The Sense of Justice: Empathy in Law and Punishmen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p.5.
[58]Bruce S. Ledewitz,“Edmond Cahn’s Sense of Injustice: A Contemporary Reintroduction”, Journal of Law &Religion,1985,vol.3, pp.277-330.
[59]Edmond N. Cahn, The Sense of Injustice: An Anthropocentric View of Law,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49,p14.
[60]Bruce S. Ledewitz,“Edmond Cahn’s Sense of Injustice: A Contemporary Reintroduction”, Journal of Law &Religion,1985,vol.3, pp.277-330.
[61]John Rawls,“The Sense of Justic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72, No.3( Jul.1963), pp.281-305.
[62]“我要加增你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又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的后裔”(《创世纪2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