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朔城历史:明清时期的成果

朔城历史:明清时期的成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明始,至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或曰至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宣布退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统治时期。洪武二十九年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府。嘉靖二十七年冀北道移驻阳和。大同为九边之一,亦称大同镇,初领26卫,后调整为14卫3所。卫所是军事建制,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1120人为1所,设千户。嘉庆元年撤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

朔城历史:明清时期的成果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建明始,至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或曰至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宣布退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清朝统治时期。

明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朔地成为汉族蒙古族争夺和较量的疆场,内外长城巍然耸立,城堡相连,烽堠相望,狼烟时起。“隆庆和议”后,蒙汉关系缓和,双方互市,民族融合加强,朔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发展景象。

其时,明朝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元朝的中书省为直隶,其他仍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每省设布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权独立而分别隶属于中央。

山西布政使司辖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大同府辖大同、怀仁2县和浑源、应(省金城县,只领山阴)、朔(省鄯阳县,只领马邑)、蔚(只领广灵、灵丘)4州。

山西按察使司分设4道,兼察诸府州。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冀北道移驻朔州,设总督衙门1员,置分守兵备道1员,城内有总督制府、兵备道署。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北道移驻阳和(今阳高县)。(www.xing528.com)

山西都指挥使司,置行都指挥使司,设在大同。大同为九边之一,亦称大同镇,初领26卫,后调整为14卫3所。在朔州境内有:朔州卫(洪武三年开设)、马邑所。卫所是军事建制,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1120人为1所,设千户。

清朝时,清代前期实现了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长城不再是蒙汉争夺的前沿,杀虎口设立户部常关,极大地推动了朔地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势力不断深入内地,鸦片横行,教堂林立,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侵略者蜂拥掠夺土货,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朔州兴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熊振德起义和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辛亥太原起义后,朔地积极响应,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在朔州的统治。

其时,山西与其他各省一样,实行省、道、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清初,朔地隶属山西省雁平道大同府。雍正三年(1752)增设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朔州卫为朔州。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4县1州1厅: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朔州、马邑县、宁远厅(乾隆十五年设立,光绪十年宁远厅改隶归绥道)。嘉庆元年(1796)撤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