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初朔州移民:洪洞成山西移民聚散中心,朔州历史改写

明初朔州移民:洪洞成山西移民聚散中心,朔州历史改写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初山西移民数量猛增,尤以洪洞迁出的居民为最多,洪洞由此而逐渐成为山西移民的聚散中心。这是明代朔州地区最早的一次移民。后来,因防范蒙古贵族南下,又从山西其他地方强迫兵民迁居朔州地区。这些屯田卫所,不少分布在朔州地区。忻州的邢氏多为明初由朔州邢家河迁入。三年优惠期满后,迁民也须依例交纳税粮,负担徭役。迁居朔州地区的移民,长期定居朔州地区,对开发、建设朔州地区、保卫边疆作出了杰出贡献。

明初朔州移民:洪洞成山西移民聚散中心,朔州历史改写

自元末战乱,历经20余年的动荡,朱元璋才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战争创伤:山东、河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河北各地道路榛塞,人烟断绝;“龙兴之地”濠州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元末明初因受战争创伤较轻,加之周边人口大量逃难到山西,因而山西人口后来居上,一省人数超过了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属于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初统治者采取移民政策,勒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于是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

明初山西移民数量猛增,尤以洪洞迁出的居民为最多,洪洞由此而逐渐成为山西移民的聚散中心。后世各地移民后裔有句口头禅“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史实。

在山西移民潮中,朔州地区也留下了印记。《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四年,令内蒙古、晋北一带“沙漠移民”3200余户到北平屯种。这是明代朔州地区最早的一次移民。这次移民一方面是为了开发北平地区,另一方面也包含悉空草原以防蒙古人南下之意。另外还有两次移民的记载,《洪武实录》卷八十四记载:“(洪武)六年八月,大将军徐达等师至朔州,徙其边民入居内地。”可惜没有说清这次移民迁入具体地点和移民的数量,只是谈到由“边”向“内地”。《洪武实录》卷九十一中又记载:“(洪武)七年七月,广西护卫指挥佥事脱剌伯于朔州等处召集旧部。故元士卒1360余人,家属3460余口,俾之编伍。”这些故元士卒及家属按照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迁到凤阳的泗州、虹县屯田。后来,因防范蒙古贵族南下,又从山西其他地方强迫兵民迁居朔州地区。《明史》《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这些屯田卫所,不少分布在朔州地区。今朔州的苗氏、赵氏、蔚氏等家谱,均记载其祖先于明代迁居朔州。(www.xing528.com)

另外,有的学者通过姓氏文化的研究,认为《忻州诸多姓氏根在朔州》,说忻州诸多居民是从朔州马邑迁去的,如马邑烟墩村圪针沟居民郝完同其本家郝从裕及其表弟张澄、张敬等同迁忻州,定居合索村、和岔村等地;圪针沟居民赵德祥,迁入忻州一个新村,取名“播明”。忻州的邢氏多为明初由朔州邢家河迁入。还有忻州的米氏、郜氏、段氏、马氏、赵氏等,都是洪武二年由马邑海子边迁去的。

实行“移民就宽乡”,可以均衡劳动力分布,使人口与土地之间形成一定的数量的对比关系,但单靠自发式的迁徙无法立即奏效,最佳办法就是实行强迫移民。朔州的移民也属于此类。由政府给迁民发放川资凭照(迁移勘合),编队后再由后军都督府派兵士押解送交迁入地各州县。对不愿意远离家园的劳动人民,押解的军士用“械系”的办法逼迫他们上路。迁民到达目的地后,当地的官吏按里甲编签将他们安置下来,然后授田,“验其丁口,计亩给之”。法令明文规定:“迁民不得逃离,逃者发边充军。”屯垦的最初几年里,迁民享受优惠条件,不服徭役,不纳赋税。三年优惠期满后,迁民也须依例交纳税粮,负担徭役。移民对其所迁入的荒芜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迁居朔州地区的移民,长期定居朔州地区,对开发、建设朔州地区、保卫边疆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各地移民迁徙到一处杂居相处,日久安居,相互交流、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