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恭字元实,天水上邽人,少刚毅,修谨,善骑射。秦孝王引为记室,后为车骑将军。炀帝嗣位,以功进大将军,拜吕州刺史。后转卫州刺史,寻改为汲郡太守。辽东之役后,进授左光禄大夫。寻而突厥屡为边患,大业十年(614),炀帝以仁恭为宿将领马邑太守。其年,始毕可汗率轻骑数万,来寇马邑,当时郡兵不满三千,仁恭挑选精锐逆击破之,后突厥复入定襄,仁恭率兵四千掩击,斩获千余级,大获六畜而归。
李渊(566—635),字叔德,自称陇西狄道人,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但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李氏家族的真正显达,始于李渊祖父李虎,他与李弼、独孤信等“八柱国家”追随宇文泰,在关中建立起西魏、北周政权,受封唐国公。李渊7岁即袭爵唐国公,他的姨母就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独孤氏之女),所以李渊在隋文帝时“特见亲爱”。史书称赞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旧唐书高祖纪》)。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隋炀帝对他这位姨表兄甚为猜忌。李渊为了避祸,使用韬晦之计,嗜酒纳贿,以示胸无大志,才骗过了隋炀帝。
大邺十一年(615),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或称黜陟、讨捕大使),让他去剿捕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李渊在龙门击败毋端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将战死的义军将士尸首筑为京观,以示惩禁。然后又去进攻敬盘陀、柴保昌起义军,招降义军数万人。
大邺十二年(616),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进入高潮,这一年正月朝集,朝集使不至者20余郡。色厉内荏的隋炀帝真正害怕了,夜里担心有“贼”,常常睡不着,需要几名妇女摇抚,才能得眠。七月,他决意南下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临行前,他命自己的儿子越王侗与光禄大夫段达等留东都洛阳总留后事,命李渊为太原道安抚大使,他自己南下享乐去了。行到梁郡,有人哭着拦住车驾说:“陛下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但炀帝还是一意孤行,继续南下,弃“天下”于不顾了。
自从隋炀帝雁门被围之后,突厥与隋公开决裂,作为隋朝北大门的马邑、太原,成为抗拒突厥的屏障。隋炀帝由太原回到东都洛阳,准备南下江都时,命李渊率太原所部兵马北上,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抵抗突厥。(www.xing528.com)
由于农民起义烽火遍地,隋军在北边与突厥的力量对比显劣势。李渊深知这个道理,他在北上时,就确定了“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的方针。李渊到马邑,又对王仁恭说:“突厥逐水草而居,持骑射为长,风驰而来,电卷而去。我们固守城池,常常挨打。我们也应同其所为,习其所好,以抗之。”于是他精选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按照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逐水草而居,演练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平素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突厥见疑,不敢战,乘而击之,突厥败走,其二特勒将兵南过马邑,众亦溃。李渊、仁恭纵兵乘之,获数千级,并斩二特勒。其中一特勒为李渊次子李世民射杀。前后取得数次胜利,使突厥人闻风丧胆,不敢再轻易南下。
大邺十二年(616),“历山飞”起义军转攻太原,隋太原守将潘长文出战,被起义军打得大败,潘长文战死。年底,历山飞势力再起,受命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与副将王威由马邑回撤,进攻起义军,双方在雀鼠谷口(位于今灵石)遭遇,起义军精兵2万人将李渊的五六千兵马团团围住。李渊让副将王威打起帅旗率老弱与起义军正面对阵,自己却引两小队奇兵侧面突袭,起义军受惊大乱,李渊纵兵进攻,起义军大败,“历山飞”所部万余人降附李渊。至此,山西农民起义基本被镇压下去了。
李渊撤离马邑后,王仁恭孤立无援,屡为突厥所败。隋炀帝在江都闻讯后,大怒,遣使驰至马邑,要将王仁恭斩首,并要锁系李渊到江都治罪。此事虽未实行,但却导致李渊决意反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