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雁鱼灯 高53厘米,1985年朔城区照什八庄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鱼雁腹颈中空相通,鱼腹为灯罩,雁背有灯盘,中间是可以扭动和开合的屏板,用以挡风并调节灯光照度和方向。通体彩绘,羽鳞斑斓纷呈,栩栩如生,集工艺水平、实用价值和祈福寓意于一体。
“成山宫”行灯 铜器,高4.2厘米,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藏。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平底下附三蹄足,一侧有叶形鋬。盘外壁有篆书阴刻铭文:“成山宫灯重二斤五凤二年造第四三。”鋬面篆书阴刻“扶”字。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汉宣帝刘询年号。成山宫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的发现为汉代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铜戈 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青铜质,通长20.7厘米,援刃略呈弧形,有脊棱,剖面呈菱形,内上翘,内旁有柱形銎,銎顶置一回首鸟,銎内有竹柄残朽物。
四神铜染炉 1983年,朔县(今朔城区)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制作精美的铜染炉,长24厘米,高13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该炉由承盘、炉体、耳杯三部分组成。可能是我们今日火锅的雏形。
铜俳优镇 汉代的床、榻、枰(小坐具)以及在室内地面就座时,皆铺席。为避免席角卷起,四隅要置放镇。近几十年来,在朔州地区出土的十几组镇器中,有一组铜俳优镇,可称汉镇中的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这组俳优镇共4件,通高5.5厘米—7.5厘米。均作胡人形象,深目高鼻,两颊隆起,下颌前突。其姿态各异,表情滑稽,饶有风趣,充分表现出匠师精湛的铸造技术。
嵌贝铜龟镇 1985年朔县(今朔城区)照什八庄1号墓出土。长13.9厘米,共4件,同式。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整个器形设计奇巧,做工精美,属汉镇中的精品。(www.xing528.com)
铜鎏银龙纹案角 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3区58号墓出土。4件,同式近似曲尺形。高12.3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通体作镂空龙纹,表面鎏银。案是汉代富豪人家常用之器物,其四角装饰如此精美的鎏银龙纹,自会显示出一种富丽豪华气势。
“马邑市”陶壶 高22.5厘米,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藏,国家二级文物。泥质灰陶,轮制,盘口,肩部饰三角形与“S”形暗纹,腹部有数周凹弦纹,腹下部近底处有戳印篆文“马邑市”三字,可知此壶为西汉雁门郡马邑县官府陶窑产品。
玻璃璧 直径12厘米,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藏。玻璃质,泛黄,局部有钙化现象。面饰谷纹,内外缘均有郭,背面光素莹润。
玉蝉 1984年平朔露天煤矿仓库区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藏,国家一级文物。玉质温润,蝉体扁平,双目、吻部及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以直线或弧线色勒出蝉首、双翼、腹、尾等细部,立体感强。线条简洁明快,雕技娴熟,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玉单耳杯 1984年朔县(今朔城区)照什八庄汉墓出土,平朔考古队藏,一级文物。白玉质,细润光洁。敛口,圆唇,圆腹,平底,沿部置一环形把,通体光素。置于铜器中,故有铜锈侵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