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有轨电车动力电池状态监测问题

现代有轨电车动力电池状态监测问题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电池电压采集的精度问题。例如,在过去的1h内,电流监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从这个方面来讲,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对温度监测误差的容忍程度是很高的。时延问题 在电池状态监测的问题上,状态信息的采集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信息的处理环节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时延,因此“实时”是相对而言的。在电池状态监测的过程中,解决非实时与非同步问题的思路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着手。

现代有轨电车动力电池状态监测问题

(1)精度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采集精度自然是越高越好的,然而在工程实践中,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精度高的器件自然会需要较高的成本,不利于产业化;另一方面,采集精度越高,对应的时延相对也越大,将会影响电池电压监测的实时性与同步性。由此看来,电压采集的精度并非越高越好的。

1)电池电压采集的精度问题。电池电压采集的精度需求,往往是与电压数据的服务对象相关的,也就是说,要看所采集到的电压数据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电压数据是用于过压保护的,由于磷酸锂电池的电压平台区在3.2~3.3V附近,而高压保护门限在3.6V以上,因此对电压采样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如果电压数据是用于显示的,那么精度要求也不高,因为“3.32V”和“3.33V”的差别对于驾驶人而言并不是太大。在电池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中,对电压采集精度要求较高的,应该是SOC估算环节了。

一般地,电池的SOC与其电动势(近似可以理解为开路电压)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以根据电池的开路电压求得电池的SOC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电压采集精度的要求就可以转化为对SOC估算精度的要求了。以某款电池为例,△SOC=5%所对应的最小电动势差值为△EMF=0.0019V。由此可见,若系统要求SOC的评估误差小于5%,则电压监测的误差应小于0.0019V,即大概相当于2mV。在确定电压采集的精度指标以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压采集方式和模/数转换器来实现了。

2)电池电流采集的精度问题。相对于电压、温度等其他物理量,电流监测具有以下特点:

①电流的采样通道少。在动力电池组中,由于电池个数多,电压和温度采样点较多;而多个动力电池往往串联使用,各电池的工作电流相同,基本上只需要对串联后的总电流进行监测,故采样通道较少。

②电流的采样频率高。电流的采样频率对于剩余电量的评估精度及系统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电流监测的精度指标。

①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尽管安全性对整个电池管理系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它对电流监测的精度要求并不高。一般而言,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电池管理系统对充放电电流设置门限,通过过流保护措施进行防护。一般设定的保护门限值要高于放电电流正常工作电流的最大值,因此即使电流监测存在一定的误差,也不会对过流保护功能造成过大的影响。

②从仪表显示的角度考虑。在车辆运动过程中,因为车辆的工作电流通常较大,仪表显示的电流数值允许有较大的误差。但在车辆停车状态下,仪表所显示的误差应控制好,以免对驾驶人造成误导。

③从剩余电量评估的需求考虑。从剩余电量评估的需求所考虑的电流监测精度更需要侧重于考虑其相对误差。可以这样认为,在电流采样频率足够高(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前提下,利用电流积分法(称电荷累积法或者CC法)来评估剩余电量的精度直接取决于电流监测的精度。例如,在过去的1h内,电流监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那么,利用电流积分所估算的在过去1h内所消耗的电量的误差也是5%。若电流监测存在系统误差,即固定地偏大或者偏小,那么所估算的电量消耗值也会相应地偏大或偏小。(www.xing528.com)

3)温度采集的精度问题。温度测量的误差也将直接影响剩余电量评估的准确度,但1~2℃的误差所造成的影响基本很小,而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累积误差。从安全保护的角度来看,温度监测的误差基本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讲,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对温度监测误差的容忍程度是很高的。

(2)时延问题 在电池状态监测的问题上,状态信息的采集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信息的处理环节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时延,因此“实时”是相对而言的。

造成状态信息时延的因素主要在于电池监测回路(BMC)的信息采集环节、通信网络的信息传递环节以及负责总体决策的电池控制单元(BCU)的信息处理环节。

1)BMC造成的时延。BMC是与所采集的物理量最接近的芯片及其辅助电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前端芯片可以是单片机、模/数转换器以及某些专为电池管理系统而设计的芯片,它们负责把电池电压等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息,造成时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模/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对一个信号进行8bit的模/数转换大概需要100μs的时间,随着转换位数的增大,电压采集的时延随之增大。

2)通信网络造成的时延。如果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了总线网络来传递信息,那么通信的控制方式以及通信波特率的设置等因素将造成通信网络的时延。如果通信总线里面还有其他的节点,由于总线竞争而造成的时延将会更大。

3)BCU造成的时延。BCU内含有在电池管理系统中执行最高决策的芯片,包括安全管理、能量管理、均衡管理等功能均由主芯片负责实施。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电池数量较多,位置分散,甚至需要分级管理,因而BCU与BMC之间存在协调问题,造成时延。

在电池状态监测的过程中,解决非实时与非同步问题的思路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必要性而言,就是要根据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分析信息延迟的可容忍范围,明确对状态数据监测的实时性、同步性的要求,确定设计指标。然后,从可行性而言,就是根据设计指标的要求,综合成本、可靠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核心器件、网络参数等,进而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状态信号的特征,选择采样频率;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电流、电压、温度等不同的指标设定不同的采样频率。

(3)隔离问题 对于多电池检测的电路必须考虑通信隔离问题,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检测电路由动力电池的局部供电,各个局部之间串接而非共地,但通信总线一般要求共地接法,因此存在矛盾;其次,检测电路与动力电池相连,而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电压非恒定,若直接与通信总线连接,将会对通信线路形成干扰。

目前通信隔离的常用手段是光隔离,也就是两个电路在线路连接上断开,只用光耦合器把信息从一个电路耦合到另外一个电路上。当然,为了实现双工通信,一般需要为每个通信单元配置两个光耦合器。随着技术的发展,解决通信隔离问题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有些单片机芯片有自带的CAN总线控制模块或支持其他总线协议的通信控制模块,甚至自带有光隔离模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