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是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互相影响、不断淬炼的历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总书记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引用它来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当中。
(1)语言、文字、思想、六艺,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音乐、书法、武术、民俗、节日、曲艺、棋类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传统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生活中,我们有时享受它而不自知。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有古文、古乐、诗词歌赋、戏剧、曲艺、书法、国画、酒令、对联、灯谜、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有农历新年(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各种民俗活动有拜年、赛龙舟、贴春联、祭祀先祖等。
(3)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遇中,灾难日益深重。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一份中文报刊——上海的《万国公报》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被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热情地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www.xing528.com)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既给人们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也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道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者。中华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不断地交流、交锋、交融中,淬炼和提升着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经历了重新辨识和与革命理想融汇的过程。
探索阶段。战争与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主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的运动中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态度也正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
奠定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奠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1960年12月24日,在针对古巴妇女代表团和厄瓜多尔文化代表团提出的关于中国文化遗产问题时,毛泽东谈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毛泽东把封建主义文化和反封建主义文化加以区分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封建主义的文化中也有值得肯定的成分,要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虽然比封建主义文化要好,但也要有批判地加以利用。在这一阶段,儒学的负面内容被大力批判,但法家思想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则被给予肯定。法家信奉的是进化发展的历史观,主张世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1973年7月17日,在会见物理学家杨振宁时,毛泽东指出,“法家的道理就是厚今薄古,主张社会要向前发展”。这一阶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依然深受中国共产党人的肯定。
深化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探索,并立足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反思性和超越性的思想与文化建设新主张。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站在“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的高度,强调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这种提法与过去“古为今用”的提法相比,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深。
升华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治国理政与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开启了“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自我升华:
第一,对儒学的认识程度更进一步深化。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高度对儒学价值观加以肯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从个人道德修养出发的治理原则。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儒学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学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对儒学的认知深度在党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第二,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专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抓住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高度前所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超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那部分文化。虽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但反过来文化又渗透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活的载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称之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共同认同的文化。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源泉。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更加具体。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从细小处开始,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实效,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节日项目走出国门等。
(四)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所在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迈向蓬勃未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奋斗先锋,是优秀思想的先行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追寻一路走来的文化根脉,从成立时起就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近代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经历了从批判继承到大力弘扬的漫漫路程,唤醒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意识,增强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自信,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积极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实践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