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人力资本的积累总是合理的,在以新思想和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量更多和质量更高的知识工作者能够更迅速地吸收新知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800 多万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学生失业率高,便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典型的就业质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阶段,必须把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大学生就业率作为提高经济发展与就业质量的重点。
1.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统计工作,合理优化高校专业的设置
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大学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招生是否体现就业需求导向的重要指标,对低就业率的学校或专业,实行市场淘汰制,压低招生规模。对此,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统计质量。根据大学生就业三方合同计算的大学生就业率,仍然有较大的水分,最好的办法是让毕业证与三方合同脱钩,学生签订的三方合同校方可以掌握,但同时进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委托第三方加以统计并进行就业变动监控,对大学生就业做假严重的学校予以警告,并将监测结果作为大学专业设置是否保留或招生人数增减的重要依据。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素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也是为了协调中高端人才的供需匹配水平。一方面,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高等教育的供给质量要显著提高,对此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大学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主要是改革高等教育的培育方式和准入准出方式,促进高等教育方式由数量型、被动知识灌输型向素质型、创新型转变,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准入准出方式则要加快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更多更宽容的激励,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面临的障碍或约束也较多。不仅要继续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提高创新创业的便利化,而且要提高创业的有效性,增加成功率。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
3.鼓励大学生在校和毕业后实施职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社会就业率
一方面,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参加社会高端人才培训,主要措施是对就业适应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发放培训券,支持其参与校外或毕业后职业培训。
4.引导大学生或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抑制消极就业或“啃老”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或青年失业率高通常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宁愿“啃老”也不就业。在校期间,高校要利用思想课程和辅导员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金钱观和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5.通过建设教育强国来吸收国际高端优秀人才,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吸引国际高端优秀人才,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建设教育强国,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既要加强基础教育,更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吸引全球英才。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合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前瞻性移民政策,既要吸引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秀青年到中国留学,也要吸引发达国家的优秀青年到中国留学和工作。
(二)改革二元体制,使农民工的就业更加稳定和充分
农民工是我国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之一,对制造业和建筑业尤其如此,而未来服务业的大发展也需要农民工或农民服务的大力支持。农民工供给的不稳定和不充分不仅不利于农民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提高农民工供给的稳定性、充分性与提高农民工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1.切实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通过身份转换来保障农民工、农民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充分性。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来转换农民工身份,使其在奉献劳动价值的同时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既能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和充分性,又能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农民服务等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护,减少身份歧视,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和能动性。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龙头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并基本形成了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标准、三方协商、劳动监察、劳动争议处理、企业职工民主参与等制度构建而成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在正规部门有效,在非正规部门(农民工比较集中于此)作用并不明显。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对非正规部门也要逐步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从而提高农民工、农民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充分性。
2.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整体专业技能和劳动素质
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农民工向农民服务的职业转型培训,从农民工到农民服务是就业结构变化的内在要求。今后,服务业是吸纳新农民工的主渠道,而服务业对就业者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的要求明显要高于制造业。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要建立农民工、就业单位和政府合作培训的新机制,农民工自己适当出资,主要靠政府或企业补助培训机构,而企业是否能获得就业培训补贴资金则与企业新增就业量挂钩(可尝试政府发培训券的方式)。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和创业能力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既要外部输血,鼓励外部资金大量投入,更要鼓励当地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农民依靠农村农业资源创新创业,对农民企业家办企业、做投资要给予更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农业生产绿色化、小型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使一部分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农民由兼业农民或不充分就业的农民转为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包括留守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和便利化。
(三)深化国有体制改革,优化员工结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结构,“瘦身健体”是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中在“健身瘦体”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使国有企业大量的冗员能够顺利地分流转岗。
1.多管齐下,积极稳妥做好国有企业职工的转岗分流工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分流方案时,方案出台需要充分酝酿,征求意见,方案设计中要给予员工尽可能多的选择,有效平衡各种利益和权益。在方案实施时,要尊重员工意愿,可选择的方式越多,利益平衡得越好,越有利于方案的实施。
2.鼓励国有企业与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方式可能成本较高,但后遗症较少,是一种较为彻底地解决国有企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办法。根据对我国当前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去产能力度加大不会导致社会整体失业率的大幅上升,但要高度重视善后工作,特别是对职工的利益补偿要更加注重公平,更多体现人文关怀。
3.要在分流方案和再就业政策上给予“4050”群体更多的支持
“4050”职工分流转岗一般不符合退养政策,常会面临分流即失业,因收入无保障致使缴纳社会保障资金困难等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停薪留职或仅发基本工资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4050”群体市场化就业,其社会保障基金缴纳由去产能补偿资金予以支持。“4050”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国企改革分流时存在,在市场化就业环境下同样也是一大问题。对一些家庭条件差或家庭“零就业”且技能低的职工,政府和社会机构要在提供必需的社会救济的同时,实施就业援助计划。
(四)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提高服务业的就业容量和质量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抓手。
1.各级政府要把促进服务业增长,提升服务质量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像过去抓工业发展那样抓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着力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要着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除抑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大幅放松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把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着力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与此同时,要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打破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包括公共服务业在内的各类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快消除服务业发展中现存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加快清理相关政策,使服务业平等地使用各类生产要素。
3.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www.xing528.com)
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会加速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对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电子商务、物流、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
4.大力发展城市群,增加就业的融合力
推进城市群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城市群的发展既能扩大就业容量,也能有效促进服务业、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要注意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出现城市化进程过快给社会带来的阵痛。
(五)鼓励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挖掘新型就业的巨大空间
1.积极有效地支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扩展新兴产业的就业空间
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岗位,也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形态,加快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能显著扩展我国的就业渠道。要加快电子商务各类平台建设,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完善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是加强商务物流配送能力建设和金融服务。
2.适应就业形势的创新需要,大力鼓励“零工经济”发展
“零工经济”正在成为我国以及全球的一种新就业模式,它的迅速快速发展是新形势下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适应这一新趋势,积极主动地为“零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如搭建有利于零工经济发展的公共平台,有序开放公共信息资源,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为新型就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保障零工者的合法权益,清晰界定平台、零工者及服务接受方三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要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减少发展的后顾之忧。
3.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使技术创新与就业创新有机结合,形成更强的融合效应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创业的便利化。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
4.提高创业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
建设完善创业孵化平台,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特别是要着力做好“互联网+”创业服务。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5.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
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就业问题从来都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虽面临诸多就业结构性矛盾,但总体态势良好并发展向好,这大都得益于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诸多政策性红利。我国就业群体中有许多重点群体,对就业形势变化较为敏感。现阶段,这些群体在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以及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行业新模式时,更应及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选择既能够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
■思考题:
1.我国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为什么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学习参考: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新华网,2018年7月31日。
2.李克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5日.
3.石羚:《稳就业需要打好“组合拳”——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④》,《人民日报》,2020年3月6日第5版。
4.蔡昉:《为什么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光明日报》,2019年3月26日第11 版。
【注释】
[1]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 万人[EB/OL].(2018-11-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29/c_1123786774.htm.
[2]财政部 劳动保障局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107号)[J].中国就业,2003(1):31-32.
[3]陈爱民.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与经济增长:观察与思考[J].经济学动态,2013(9):111-118.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19-03-16).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5]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R/OL].(2016-03-29).http://www.100ec.cn/zt/upload_data/B2B/rc.pdf.
[6]孙焕玉.我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中国财政,2015(12):72-73.
[7]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5(6):505-50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9]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EB/OL]: (2020- 03- 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60644682543622182&wfr =spider&for =p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