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脱贫为基本战略,《形势与政策》助推结果

精准扶贫、脱贫为基本战略,《形势与政策》助推结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习近平指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产业发展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精准扶贫、脱贫为基本战略,《形势与政策》助推结果

(一)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习近平指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9]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就是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做到“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路径,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

(二)产业发展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动员当地群众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产业才能形成可持续扶贫态势。产业扶贫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是实现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以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已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科技进步,一些新兴农业、电商产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形式逐渐渗入乡村生活,推动了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

1.农林产业扶贫

优化发展种植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支持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适度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

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有序发展生态养殖品牌。

大力发展林产业。结合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培育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特色林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股份制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发展产供直销,鼓励采取订单帮扶模式对贫困户开展定向帮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加大农林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地方特色动植物资源、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大对脱贫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农林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1 名成员掌握1 项实用技术。

2.电商扶贫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载体,电商扶贫已成为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效结合。

鼓励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企业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和改造服务网点,引导电商平台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

加强交通、商贸流通、供销合作、邮政等部门及大型电商、快递企业信息网络共享衔接,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分等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制定和应用。

3.资产收益扶贫

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主要针对的是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比如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劳作的农民。目的在于把细碎、分散、沉睡的各种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扩展贫困人口生存生产空间,让其享受到优质资源,实现脱贫致富。

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等形成集体股权并按比例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和监督管理,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2017年7月,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二是产业为本,注重实效;三是加强引导,强化风控;四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同时,提出了要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贫困户利益。此外,项目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权益。

4.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应用适用的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是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注重引进成熟并适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三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全国农村科普网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素质。

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加大贫困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力度,鼓励贫困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围绕支柱产业转化推广5 万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基本实现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优势,为贫困地区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引导支持科技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加强乡村科普工作,为贫困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

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星创天地”、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载体,通过“科技园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推动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1000 个以上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1000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5.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从而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扶持当地旅游文化,以旅游行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扶贫重点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游客资源共享。安排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培训和就业。

依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及人文景观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强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观光、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农业项目。

实施特色民族村镇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工程,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鼓励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和产品生产销售。坚持创意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发展家庭手工旅游产品。

(三)金融扶贫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脱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立足精准扶贫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形式。

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扶贫开发。设立扶贫再贷款,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和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拓展贫困地区抵押物担保范围。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

(四)转移就业扶贫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转移就业扶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使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是推动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1.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扶贫先扶智,从根本上消灭贫困,要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20]

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针对贫困家庭中有转移就业愿望劳动力、已转移就业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通过农林技术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贫困家庭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贫困家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深入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已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岗位培训,继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俗称“两后生”)、农民工免费职业培训等专项行动。

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

2.促进稳定就业和转移就业

加强对转移就业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输入地政府对已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予以政策支持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输入地政府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为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开展地区间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劳务协作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建立健全转移就业工作考核机制。鼓励地方对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

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定向培训就业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鼓励引导企业向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居家就业等新业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五)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确保他们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出行、用电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后续发展有门路、转移就业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住房安置支持

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和城镇化进程,按照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区(点)。

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建设安置住房,合理制定建房补助标准和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补助标准。(www.xing528.com)

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点)水、电、路、邮政、基础电信网络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安置区(点)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或明确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和市县项目实施主体,地方政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资金如有节余可用于支持搬迁贫困人口后续产业发展。

2.生计重建支持

大力发展安置区(点)优势产业。将安置区(点)产业发展纳入当地产业扶贫规划,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搬迁贫困人口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结合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小城镇建设,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种养加工、商贸物流、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旅游服务等工作。在集中安置区(点)开发设立卫生保洁水暖电力维修等岗位,鼓励工矿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优先聘用安置搬迁群众。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支持安置区(点)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

加强对易地搬迁人口的心理疏导和先进文化教育,优化安置区(点)社区管理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积极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适应新生活的信心,使搬迁群众平稳顺利融入当地社会。

(六)生态保护扶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扶贫就是围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快改善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在重点区域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等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舍饲圈养和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业产业。

建立和完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农膜残膜回收,积极推广可降解农膜。鼓励在南方贫困地区开发利用冬闲田、秋闲田,种植肥田作物,优先将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内黑土流失地区等列入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强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禁农业、工业污染物向水体超标排放。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中央财政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完善转移支付补助办法,逐步提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资金投入水平。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碳汇交易、绿色产品标识等市场化补偿方式。

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管护为重点,让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充实完善国家公园的管护岗位,增加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周边贫困人口参与巡护和公益服务的就业机会。

(七)教育扶贫

“治贫”必先“治愚”,教育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家庭持久脱贫的最佳方式。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得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

1.巩固基础教育

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

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均衡配置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每年向“三区”选派3 万名支教教师。

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完善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予以资助。

2.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建设。继续推动落实东西部联合招生,加强东西部职教资源对接。鼓励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或指导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

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启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鼓励职业院校开展面向贫困人口的继续教育。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等职业教育班,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3.优化高等教育

支持贫困地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国家专项计划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招生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普通高校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规模。

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八)健康扶贫

健康扶贫是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手段,让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基本健康服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扶贫的关键环节之一。

1.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和临床专科建设。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鼓励新医疗技术服务贫困人口。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行动。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方案出台前,贫困县可先行探索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赋予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一定的自主招聘权。加快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支持贫困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加大本专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提高薪酬待遇。组织开展适宜卫生技术推广。

加强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能力建设,加快民族药药材和制剂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加强中医、民族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培养一批民族医药学科带头人。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将更多具有良好疗效的特色民族药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2.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降低贫困人口大病、慢性病费用支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基础上,确定合规医疗费用范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突发重大疾病暂时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贫困家庭患者,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支持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在贫困地区先行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病种范围。

实行贫困人口分类救治。优先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单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对贫困家庭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为有需要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市域和省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

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

全面完成已查明氟、砷超标地区改水工程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食用合格碘盐给予政府补贴。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加大对棘球蚴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疫情防控,加强肿瘤随访登记,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治贫治毒相结合,从源头上治理禁毒重点整治地区贫困县的毒品问题。

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加大对贫困患者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0 ~6 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供基本辅助器具。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九)社会保障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确保贫困人口一个都不掉队。

1.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及其他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指导贫困地区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推动专项救助在保障低保对象的基础上向低收入群众适当延伸,逐步形成梯度救助格局。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金渠道,提升社会救助政策和资金的综合效益。

2.健全社会保障关爱服务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指导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

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生活救助和心理疏导。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建立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和关爱服务网络。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制定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支持各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留守老年人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留守妇女技能培训和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的扶持,切实维护留守妇女权益。

支持发展残疾人康复、托养、特殊教育,实施残疾人重点康复项目,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支持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