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产生了顶云、小岗村等一批农村改革典型。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认真补救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并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
2.理论与制度创新
在改革开放探索时期,邓小平同志将马列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基本框架。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确立了“三步走”,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论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理论基础。
1.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www.xing528.com)
2.“两个一百年”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均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了强调和安排。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规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新世纪的改革开放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加快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行改革开放,为我国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了重要的体制条件并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1.西部大开发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 万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科学发展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进行了部署;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2600年征收“皇粮”的历史。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2010年,我国GDP总量以近5.9 万亿美元的规模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