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大多数为木结构,其优点很明显,便于采集、加工,可塑性强,结构灵活,易于拼装,具有柔韧性、通透性,便于雕饰与彩绘。但缺点是易于燃烧,如我国古代著名建筑群圆明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后烧毁。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如今还能从雄伟壮丽的明清两代宫殿,直观地看到皇宫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建筑材料的自然色彩,如木质材料的色彩、石料本身的色彩。第二类是通过人工对某些材料加工使之产生某种色彩,如琉璃;或对建筑物料上某些部分通过涂料、涂布或绘画产生画栋的色彩效果,如彩画。
琉璃原为印度梵文汉语音译,这是一种铅釉陶,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种类,它与秦砖汉瓦是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材料。现代经化学分析,琉璃是一种以氧化铅(PbO)和二氧化硅(SiO2)为主要原料同时含有多种氧化物的矿物原料,通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工艺而成的内为陶胎、外为彩釉的陶制品。早在西周时期的伯夫妇的墓中就发现了琉璃。
根据文字记载,琉璃最早出现于《魏书》当中:
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其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
西周 蓝色琉璃
北魏宫廷大量使用琉璃,当时多为黄绿两种色釉。经过不断发展与改进,琉璃技术已趋于成熟,逐步改变了当时的色彩单调状况,增加了多种颜色,如乳白、草绿、孔雀蓝等。
唐代的工艺技术成果在宋代得到充分应用,琉璃技术更加精湛和华美。
宋代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中记载了琉璃的配方:
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用)汤。以㼧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掍同,并遍浇刷。瓪瓦于仰面内中心。重唇瓪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浇唇一壁。
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阙,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镬,煎一日为粗渣,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煿盖罨;第三日炒成。
宋代词人在《春日》中云:“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琉璃具有鲜明的色彩,光彩照人,不受雨水侵蚀,历久弥新,经雨雪冲刷后更加光彩夺目。
明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残件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藏
元代琉璃已广泛应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上。《马可·波罗游记》曾描写大都的“壮丽宫殿”:其“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辉灿烂,犹如水晶。
元代琉璃技术有所创新,如镶嵌法标准化等。元代的宫殿大量使用蓝色琉璃,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中所描写的“瓦滑琉璃,与天一色”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写照。琉璃蓝色与苍天浑然一体是何等的崇高华美、神圣壮观!
明代低温陶釉开始投入建筑及室外环境应用,由此创制了陶胎琉璃器,明清的古建筑因有光耀夺目的琉璃瓦、光彩生动的屋脊兽、雄威逼人的辟邪麒麟,以及光焰辉射的大型琉璃浮雕照壁而使建筑和环境呈现出一片金碧辉煌的气氛。山西大同的九龙浮雕及图案镶边构成的大型琉璃照壁,在工艺和艺术上集中了唐三彩的精华,色彩的烘托配置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1942年哥伦布在探险航行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而他的目标是中国,因为当时欧洲有一种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很富有,连屋顶都是黄金做的。其实,这也是明代宫廷建筑上的琉璃给西方人造成的一种错觉。
琉璃的色彩伦理规范十分明确,黄色仅限于皇帝政治生活和宫廷生活的建筑(包括皇家寺院),王公贵族府邸用绿色琉璃装饰。
紫禁城藏书阁用黑色琉璃装饰,是根据传统色彩理论做出的。因为按照阴阳五行说法,金、木、水、火、土,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收藏的书籍怕火烧毁,因火怕水,水为黑,所以用黑色琉璃瓦装饰文渊阁。
公元1407年开始建造的明代故宫,延续14年竣工,直至清代扩建为紫禁城宫殿建筑群。紫禁城,古人为何称“紫”,原指紫微星垣,它是天上的三大恒星之一,人间皇帝自称为“天子”,于是人们以紫微星代称皇帝。以正阳门为起点的建筑群,连绵1700米,高潮迭起。紫禁城的主要宫殿都在屋顶铺设琉璃瓦,这些热烈的金黄色与檐下清冷阴影中的青绿彩画、红色立柱形成对比,分外富丽堂皇,有神奇含蓄之美。那汉白玉的石阶、护栏,晶莹无瑕,更使宫殿建筑群亮丽耀眼,雍容华贵。
故宫内景
影壁也称“照壁”,是宫殿、皇家园林、礼制坛庙正门对面的建筑物。
中国现存三大琉璃影壁中,北京北海九龙壁是唯一的双面壁,做工最为精美。壁高6.65米,厚1.42米,面阔25.86米,底座为青白玉石台柱,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壁的双面各有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9条于波涛云雾之中,形态生动,栩栩如生,整个影壁色彩绚丽、古朴。
明北京北海九龙壁
建筑施彩主要对象为斗拱、飞檐、门、窗等,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效果,这当然是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避免野兽的伤害而“筑木为巢”时,他们不会想到要对“木”进行雕饰。后来有了简陋的房屋,但连门都没有,只用一根木头横在门口当门,他们也很满足了,这就是《诗经·衡门》中所说的“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发展后才会出现“燕语雕梁,状对幽闺之语”(南朝梁萧统句),以及“山川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诗句)的景况。“雕梁”是为了适应人的审美需求,雕梁画栋是对房屋富丽堂皇的形容。“画栋”是指彩画装饰,“雕梁”实际上是建筑物上的木雕、砖雕、石雕,即通常所说的“三雕”。砖雕、石雕一般不赋色,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木雕的人物题材有劝谕、认知、教化的作用。“牧童短笛”“樵夫晚归”“春耕图”“闻鸡起舞”是教育人们勤劳奋发;“高山流水”“三国演义”传达的是人物故事、历史知识;“寒窗苦读”“状元游街”告诉观者的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木雕还有“龙凤呈祥”“竹报平安”等寓意吉祥纹样。木雕分梁架雕刻、檐下雕刻和门窗雕刻三大类。木雕一般是木质硬实的名贵木材,通常只是用桐油涂抹数遍,保持木材的自然本色,朴实无华。也有施以红、黄、蓝、绿各种色彩。金色是常用色,有的单色涂金,有的是金色参与众色之中起到色彩调和作用,使满屋金灿生辉,而又十分和谐统一。
苏州东山雕花楼文王访贤图(砖雕)
全景工作室供稿(www.xing528.com)
清 晋江市龙海山寺云龙圆雕盘柱
全景工作室供稿
“画栋”就是彩绘、彩画。木结构建筑有其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容易被虫蛀,受潮后容易腐蚀。为了保护梁柱等木质构件,用油漆对其进行涂绘,这就有了彩绘。后来彩绘发展成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我国春秋时已有在木构件上刷丹粉的记载。秦汉多绘龙、云纹,甚至将织锦纹也搬上去,称为“锦纹”。
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艺术而产生了新的图案,如卷草、莲花、宝珠、曲水、万字等。现存最早且较完整的敦煌莫高窟第431窟壁画,红色底上间青绿纹。绘画技法在唐、五代已有迭晕。沥粉贴金技法,最早见于敦煌石窟第263窟北魏壁画。到宋代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绘制彩画程序——衬地、衬色、填色、贴金等,并提出了迭晕的绘制方法。宋《营造法式》规定有9种彩画制度并附有详细图样,梁枋尽端多画“角叶”,身内绘画纹样繁多,运用较自由。元代出现旋子彩画,整体色调由早期多用暖色转而以青绿等冷色为主。元在整体建筑彩画使用上已注意青绿相间的法则,明清旋子彩画已完全成熟,成为最主要的彩画形制之一。清代彩画分三大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前两类较规整严谨,后一种绘画题材较自由,是清彩画纹样变化最多的一种。
清 旋子彩画盒子纹
清北京故宫三大殿西庑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和玺彩画主要描绘在宫廷中轴主要建筑上,以金龙为题材。和玺彩画的主体框架线路不采用墨线,细部纹饰大部分为沥粉贴金做法,显得金碧辉煌。金龙和玺彩画是最高等级的彩画,只限于皇帝登基、理政的殿宇和皇家坛庙的主殿装饰。
清 苏式彩画之套景包袱
旋子彩画因藻头内画旋涡状的旋子而得名,其等级低于和玺彩画,明代时开始使用,清代一般用于官署和寺庙的主殿。
苏式彩画源于苏州一带,明清时传入北方并进入宫廷。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等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垂花门的额枋上。
苏式彩画中以苏式包袱彩画最有特色,据说慈禧太后最为喜欢。它是将檩、垫、枋三部分连成一体,画成一个大半圈形“搭袱子”,俗称“包袱”。包袱内填画山水、人物、花鸟。
建筑彩画与一般绘画不同,它是一种实用型的工艺画,它必须结合一定工艺实施。首先必须做基层处理,做地仗、刷油漆,而后作画。沥粉贴金是彩画工艺之一,沥粉就是将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经容器挤压出沥线描绘图案;贴金就是先把胶油描在沥线上,待干至八九成时再贴金箔。
在色彩使用技法上基本为两种:一是平涂法,要求颜色涂得均匀;二是色晕法,即色彩的退晕,要求表现色彩深浅渐变有序,富有层次感。
建筑彩画主要使用的颜料有胭脂、槐花、石青、石绿、朱砂等,有时也少许使用红色,但用青、绿、蓝色较多,呈现青绿冷色调。建筑彩画一般在屋面下的暗部,使人觉得建筑具有明部雄壮与暗部细巧的对比,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这种建筑远看雄伟壮丽,近观丰富多彩且又耐人寻味。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序”中说: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1),而保留素面于其他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称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北京万寿山
(美)胡伯特·C.怀特摄
北京颐和园走廊
(美)胡伯特·C.怀特摄
苏州拙政园及室内陈设
鸢远摄
苏州拙政园占地78亩,始建于明代,主人王献臣在明嘉靖、正德年间,官至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故买地造园,园名取《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拙政”由此而来。拙政园其主体建筑为白墙黛瓦,对比强烈,暗红色梁柱隐入其中。整个园地布满乔木、灌木、草木,绿色成为色彩主旋律,花卉、果实点缀其中,四季花卉姹紫嫣红,枇杷、柑橘、梨子、柿子等果树,春华秋实,果实累累。拙政园内植物达千种,这些植物不但净化空气,而且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其色彩,形成多姿多彩的园景,具有再造“自然”的特点。园林室内装饰及家具所用木材有楠木、红木、花梨、黄杨、银杏以及松、杉等。这些木材不但质坚纹细,而且色彩沉稳雅致,显得高贵典雅,与室外色彩相得益彰。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而建。修建后的万寿山楼宇恢宏,琉璃色彩明丽,汉白玉钓台伸入湖中,彰显出皇家非凡气派。颐和园长廊地处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全长728米,有彩画14 000幅,在长廊中行走犹如步入色彩缤纷的仙境。
浙江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民居
上述的建筑色彩是宫廷、庙宇及富豪人家的建筑外观和室内装饰的色彩,而平民百姓一般住在土坯房、茅草屋内,这些茅屋早已被秋风所破,不复存在了,仅有遗存至今的一些白墙黛瓦的民居还屹立在河边山野,显得十分清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