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6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便择骊山为自己建陵墓,前后用了39年建成。为秦始皇陪葬的兵马俑未见史书记载,所以自古未曾发现,直到1974年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才发现兵马坑。经考古发掘,共发现四大兵马俑坑,藏有兵俑7 000余件、木制驷马车100乘、陶马1000匹。普通兵俑平均身高1.75米,将军俑形体魁梧达到1.96米。兵俑造型写实,神态威严肃穆,表情刚毅昂扬,均为关中一带人的形象,但并无千人一面的感觉。所塑兵马俑并不以观赏为目的,而是作为维护秦始皇至高权威的地下军队。复原展示的兵马俑群场面宏大,具有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不已。秦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名副其实。
秦兵马俑·兵俑头像
兵马俑出土现场(颜色尚未褪去)
兵马俑原先都经过细致的彩绘刻画,有些俑坑被大火焚烧过,加之埋在地下约2 000余年,色彩大部分已脱落或褪色,但从现在兵马俑的身体上,还依稀可见其以红、绿、黑色为主,衬以蓝、紫、白、黄等色,使用颜色达20余种。陶俑的面孔、手、足施以粉红色、淡绿色,以黑色绘头发、眉毛、胡须,下穿蓝色的裤子,黑色的鞋上系橘红色鞋带。兵马俑出土时,颜色很丰富,绿色最多,石绿占颜色总数的40%~50%,在这里看不出秦代尚黑的倾向。兵马俑着色过程是先在塑像上刷一层漆,然后进行彩绘,这层漆在出土遇空气后15秒钟便弯曲,5分钟就会脱落,颜色就此消失不见了。兵马俑彩绘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少量是人工合成颜料。
秦兵马俑残留的色彩
秦兵马俑当时已采用铅丹这一人工合成的红色颜料,它的制作方法就是将黑铅放在铁锅中加热,使之熔化,然后不断搅拌,使之慢慢氧化成铅丹。铅丹又名纸丹,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Pb3O4)。这种颜料色彩鲜艳,但稳定性较差,远不如石青、石绿,容易变暗变黑,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与以下四方面有关:
(1)潮湿程度。潮湿越重,变色就越严重。例如甘肃炳灵寺因在黄河沿岸,湿度高,铅丹变色严重。(www.xing528.com)
(2)碱性地仗。碱性地仗会促使铅丹的黑色氧化。
(3)微生物影响。潮湿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条件,加之颜料层有机胶结构为其提供了养料,在无光条件下它生长更快,使铅丹变色更快。
(4)光辐射影响。光辐射加速了铅丹变色。
秦俑彩绘中的紫色,有时用黑垫底,在深沉冷暗中突出紫色主色调。汉紫颜料(又名中国紫,硅酸铜钡,BaCuSi2O6)不仅出现在秦俑中,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也大量使用。
中国紫是一种人造蓝紫色。为了找出中国紫的真正来源,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兵马俑膝盖处取了一些紫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荧光与微量分析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测定和研究,认为中国紫很可能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兵马俑上的主要颜色和使用的颜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