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分《易经》《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占筮之书,编成于殷周之际,为上古巫文化的遗存。《易传》为战国中期的作品,它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7种文辞,共10篇:《文言》《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
八卦指: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被远古贤哲们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要素。八卦分别两两相重,即为六十四卦。
《贲》,其卦画为,它是由艮卦(☶)和离卦(☲)相重而成的,象征离下艮上。《序卦传》云:“贲者饰也。”贲的含义是文,文与质相对。贲卦讲究文饰,但文饰不可无质,贲卦实际是讲文与质的关系。在这之中涉及一些色彩问题。
《贲》的《卦辞》曰:
贲:亨。小利有攸往。
作为对卦辞解释的《彖传》说:
“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说:贲卦,通顺,有所往得小利。它进一步解释,贲卦离下艮上的离(四画)为阴卦,为柔;艮(五画)为阳卦,为刚。柔来而文刚,所以“亨”。分别刚柔(离下艮上、柔下刚上),刚上而文柔,所以“小利有攸往”。离的卦象是火,艮的卦象是山。《象》曰:“山下有火,贲。”《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贲卦,内卦象为日,为明,为火。贲卦表明五彩缤纷的阳光从山下放射出来,把大地的一切装饰得很美。笔者据此认为《周易》第一次提出了光的装饰作用,或者说发现了光的装饰作用。这是非常伟大的发现。自然界最大的光源太阳,它的色光对万物起装饰作用。白光的装饰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日常如此,熟视无睹。当太阳在下山时如山下一团大火散发出的橙红色的色光,景色一改通常的色彩,才引发了人们的兴趣。
《贲》卦爻辞以及《象卦》对它的解释: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六二:贲其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www.xing528.com)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装饰的对象很多、很广,《贲》卦所涉的是人体装饰和空间的装饰。对人体进行装饰,有多种形式。服装除了防寒保暖、遮羞以外,也可以说是对人体的一种装饰;在人体上刺画某种纹样,即通常所说的文身;用鲜花或彩色纸片贴在显露在外的皮肤上;对头发、胡须、指甲进行染色或纹饰等。《贲》卦所说的“贲其趾”“贲其须”都属于人体装饰范畴。对年轻人的脚进行装饰,采用何种形式不得而知。“贲其趾”“舍车而徒”,有评论说这是“一种人格美,提倡高尚的人格,不慕虚荣,洁身自爱,宁可徒步走路,也不乘车招摇”。笔者认为这种解说值得讨论。“‘舍车而徒’,义弗乘也”。“义”是“宜”的意思,不坐大车靠步行,因其认为自己步行更为适宜。通过装饰所彰显出来的美,是给别人欣赏的;美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动态关系之中,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客体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如对脚进行了装饰,结果人坐在车厢中,人们什么也看不到,岂不是“俏眯眼做给盲人看,多此一举”,毫无意义。曾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运动的物体要比相对静止的物体更能吸引人的眼球。由此可见那些“贲其趾”的年轻人舍车步行是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脚注目,显示脚的装饰美。
“贲其须”没有言明怎样装饰,有的评析文章也只是说“如老人染白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贲其须”处在六二位,为阴爻,因为倒数第三爻九三,为阳爻,装饰胡须是为了跟着上面的阳爻互动。老年人都想打扮得年轻些,一扫老气横秋的神态,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当时能把白胡须染成黑胡须吗?《诗经·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衣裳。”译成白话为:“丝麻染的颜色有黑也有黄,我们的朱红色更鲜明,替那公子哥儿做衣裳。”由此可知在《诗经》产生的年代将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染成黑色已不成问题。《周易》与《诗经》的时代相对比较靠近,估计动物纤维的白胡须染成黑色,看来是不存在困难。“贲于丘园”“白贲无咎”,女方的家园,张灯飘帛,这可谓是空间装饰。文饰多用白色,色调素净而淡雅,《象传》说这没有什么不利。按照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女儿出嫁是大喜之日,家里要布置得红红火火,采用红的色调。为何“白贲”?有人认为那个时代红色还未成为喜庆之色。周正甫在《周易译注》中说:“上九‘白贲’,文饰要返到质朴。”我们在讲到色彩的审美心理时常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句话,绚烂的色彩看久了常会产生视觉厌烦,引起审美疲劳,渴望看到平淡素净的色彩,产生“返到质朴”的心理要求,这应该在情理之中。由阳光的五彩缤纷到丘园的“白贲”,这实际是一种色彩调节过程。
对于《贲》卦中的“白贲”,宗白华做了这样的阐述:“白贲”就是本色、无色。有两种美的理想:一种是华丽繁复的美,一种是平淡的美。贲本来是斑斓的华彩,绚丽的美。白贲,则是又复归于平淡。这种自然朴素的美是最高的美,白贲的境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周易》在《坤·六五》中有“黄裳元吉”的阐述,这显然是有悖礼法,黄为正色,正色怎能用于下裳呢?专家给出的解释是:黄裳为正色而居下体,无非是说在“坤”的时代,虽然地位高了,但也要保持柔顺之德,含蓄谦和,文采居中不外露。
《周易·文言传》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意思是说,黄为地之正色,乃地之中位。比喻君子体坤道而禀正色、得正道,正位居体。表示坤的柔顺之德,不是表面的、虚假的,坤顺的美德畅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在;并把自己才德用于治理国家上,可谓是“美之至也”,把“黄”与“美”相联系,这便是“君子黄中通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