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色概念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已经提出来,《尚书·益稷》中禹与舜的一段对话,舜说: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舜帝此话的意思是说:我想显示古人衣服上的图像……用五种颜料明显地做成五种色彩,制成礼服。对于“五采彰施于五色”有几种解释,宋代蔡沈在《书经集传》中说:“采者,青、黄、赤、白、黑也”;王国维也曾作过考证,他认为,“五采”的“采”应是“介”,“五采彰施于五色”,即“五介彰施于五色”,这一解释未被广泛采用。怎样认识辨别五色呢?“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裳间色。”唐孔颖达疏引南朝梁皇侃语:“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正色与五个方位相对应。
五色示意图
方位示意图
《考工记》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地谓之黄。”通常我们所说的五方正色即指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
《礼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
《孙子兵法·势篇》曰:“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www.xing528.com)
关于间色,古汉语“间”“训”为“隙”或“厕”。在五行系统中“训”为“隙”,即两者之间的“间隙”。在礼的规范中“训”为“厕”,含有卑下杂厕之意,不登大雅之堂。间色,染色得色不标准,称其为奸色,周代规定这种染色织物不得在市场上交易。奸色、奸民、奸臣都是令人不齿之词。皇侃说:“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这里所指的间色与西洋色彩学中的间色不是一个概念。
五色之说是夏、商、周三代推行五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尚书·洪范》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水对应黑,火对应赤,木对应青,金对应白,土对应黄。衍生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即五行五色相生。五色五行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五色系统在我国影响极其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罕见。五方正色指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黄色居中为最高贵,象征王权。有的朝代明文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及相关亲属才可享用,直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还穿黄色龙袍,历史上多有黄袍加身的故事。黄色曾一度指代中华,古汉语“黄”与“华”同音,在特定的语境中“黄”就是“华”,“华”就是“黄”。东西南北,青为首,赤为荣,白为本,黑为终。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驺衍把以往代表金木土水火的一些国家全部解释为所谓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克”即战胜、取代的意思,循环进行,终而复始。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以五行中的每一项为德,例如秦代天命是水德,所以秦代尚黑,秦始皇死后葬在骊山之北,因骊是黑马。
每到改朝换代时,总有人编造故事,附会五行,相克相生,五德始终证明新朝统治符合天意,标榜其合法性。对于五德终始,各代均有质疑和反对声。东汉王充《论衡·指瑞》:“白者,殷之色也。乌者,孝鸟。赤者,周之应气也。先得白鱼,后得赤乌,殷之统绝,色移在周矣。据鱼、乌之见,以占武王,则知周之必得天下也……事相似类,其实非也。”北宋欧阳修在《正统论》中指出:“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乾隆皇帝委托纪昀领导编纂《四库全书》,书中收录《大金德运图说》,皇帝看了,指斥五德终始是无稽之谈。
自然的色彩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纯粹的单色很难存在和看到。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大多是灰色。然而无彩色系统颜色受到排斥,间色也受到歧视。这个影响直至现代,我们的民间建筑明明是灰色的砖瓦,都说青砖黑瓦。比如生于清代末年的老人看不惯穿灰色衣服,说什么穿灰土土的衣服难看死了。其实灰色在色彩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灰色不是某个颜色,它是一个色系,它有不含无彩色系颜色的灰,即黑白调和的灰,还有含有彩色系颜色的灰。灰色数量巨大,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
《吕氏春秋》中《仲夏纪第五·仲夏》:“令民毋刈蓝以染,毋烧炭……”就是说在仲夏即农历五月份,命令百姓不要割蓝草来染东西,不要烧木炭,这个月份蓼蓝正是生长期,所以不能收割。不要烧木炭又是何意呢?这烧炭是为了得到炭灰,这种灰是为了涑帛所用。据说怀孕的母马怕灰,母马如受到灰的污染会流产。由于我国古代传统色彩审美习俗中推崇单色,人们对于灰色心存反感,灰色受到排斥,五色以外的所谓杂色,被认为是奸色、邪色。这对于色彩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以忽视微妙色、杂色为特征的”,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画种——油画,就是以表现色彩微妙为特征的,所以有人说取消了色彩微差,就等于取消了油画。有鉴于中国人的传统色彩观念,中国最初的油画作品与西方的油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