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禹以前的原始公社:中国通史简编

禹以前的原始公社:中国通史简编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仰韶文化的地区散布如此广大,足见这个种族繁殖力颇强。东西交通时期,据专家推算,约在公元前四〇〇〇年。经过长期的斗争,黄帝族成为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或被驱逐,或被同化。这是由蒙昧进到半开化的初步。庖牺氏——发明网罟,用以捕鱼猎兽。而这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有无其事,不能证明。炎帝——据说姓姜。

禹以前的原始公社:中国通史简编

远古—前二一九八年(?)

北平西南周口店发现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据说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其中有似乎剥皮用的石刀。

中原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但未必就是从古无人居住的证据。

依据地下发掘的材料,约在前三〇〇〇年(?)黄河流域确有人类居住,而且已经踏进新石器阶段,有相当发展的文化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有一种苗人叫作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县)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层黑陶,上层白陶,递变的形迹显然。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

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种族,推想如下:

东部的夷族,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相传太皞是他们的圣帝。春秋时代还有任(山东济宁县)、宿(山东东平县东无盐城)、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四个风姓的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济南龙山城子崖发掘,最下层的灰陶,形质粗劣,年代很古;皞是白色,灰也含白色,或许这就是夷族文化的遗迹。灰、黑、白三色是东方出土陶器的特征。

南部是蛮族,苗、黎、瑶(1)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黄河流域,现今苗人的椎髻、服装乐器以及房屋构造形式,与安南风俗,大体相同,可以作为古代蛮族来源的佐证。蛮族种类繁杂,在远古似乎也有相当文化。其中黎族最强,蚩尤是九黎著名的酋长

西部是羌族,从西方侵入中原,与苗黎杂居。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花纹形制,都极简单,年代比仰韶期要早些,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迹。赤色和彩色(主要的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

北部的狄族(也许就是散布长城以北至西伯利亚平原的细石器种族),东北部的貊族,在远古传说中,没有显示他们活动的形迹。

地下发掘,材料最丰富的是仰韶系文化。民国九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耨、锄及纺织用的“棉坠”。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遗物中还有陶鬲、陶鼎、豕骨、谷粒和人骨,据说,人骨同现代北中国的人种没有什么分别。

与仰韶同系统的文化遗物,在辽宁锦西县、甘肃宁定县、山西夏县(夏县西阴村还发现半个蚕茧)、南满洲貔子窝等地,都有发现。可是太行山以东、渤海以西的大平原上,却未曾发现过。因此或可推想为,仰韶文化的种族,从西方向东发展,到渑池地方,遇着别一种族的阻碍,不能前进,渡河入山西境,北上顺长城线往东,经热河中部到辽东半岛朝鲜北部。现在这些地方都有遗迹可寻。考古学家称为南方系文化或中国系文化,以别于长城外的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的地区散布如此广大,足见这个种族繁殖力颇强。制造工具也比较精致,而且已有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黄帝正妻)发明了养蚕的故事。

仰韶遗址的人骨,既和现在北中国人同类,黄帝从西方来,又是历代相传的旧说;考古家证明中国仰韶系彩陶,与巴比伦的素沙、中亚细亚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属同一系统。东西交通时期,据专家推算,约在公元前四〇〇〇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可能在公元前二七〇〇年(?)前后,传说中的黄帝族对占据中原的羌族、蛮族发动争夺战。所以不妨说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族的文化。

如果上述假设没有大错误的话,最初居住中国中部的,应该说是羌族和蛮族。东部属夷族,西部属黄帝族。经过长期的斗争,黄帝族成为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或被驱逐,或被同化。

关于远古(黄帝以前)的传说,如果刷去荒诞的神话,以及带有后代色彩的追叙,其中比较近乎事实的材料,还保存相当数量。从这些材料中看出那时候人类的生活概况,大体如下:

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普通动物不差多少,一群人住在一起,认识母亲,却不知谁是父亲。走路不辨方向,行动毫无意识。没有火,也没有器械和用具,生吃果实、鸟、兽、虫、鱼。冷天披草着皮,热天只遮蔽腹下那一块。饥饿求食物,饱了就舍弃。经过极长时期,才逐渐进化。

有巢氏——当人们穴居的时期,无法抵御禽兽虫蛇的侵害,后来发明了构木为巢的方法。白天采集果实,作为生活的资料;夜里栖息在树上的巢内。这是人类的蒙昧时期。

燧人氏——人们由采集生活,进到渔猎生活。生吃蚌蛤虫鱼,腥臊臭恶,多生肠胃病。后来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开始知道熟食。这是由蒙昧进到半开化的初步。

庖牺氏——发明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又发明饲养家畜,开始有牧畜业。

女娲氏——传说中,女娲与庖牺对男女交配旧习惯都有些改革。

神农氏——发明种五谷,做耒耜陶器,又日中为市,开始有交易。那时候人不知道争夺财物,也不知道什么刑法政令。神农氏别号烈山氏,烈山就是烧山,也许焚烧山林,开垦土地,正是农业的开始。

依一般进化规律说,人类最初过着树上生活,其后发明用火,又其后发明渔猎,又其后发明牧畜,又其后发明农业。这与有巢、燧人、庖牺、神农的次序,大体符合。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而这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

传说中的人物,似乎比较可信的,有太皞、炎帝、蚩尤三人。他们是三个种族的首领。

太皞——据说姓风,画八卦代替结绳。八卦是patch两种线形凑成用作记事的符号。有无其事,不能证明。不过类似这种原始楔形文字,在中国西南部落后种族的苗瑶中,确曾普遍使用过。南宋周去非做广西灵川县官,有瑶人投木片告状。木片上刻长短条痕,据翻译说,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请求县官究办”。依此作例,八卦原来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后来华族发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号。

炎帝——据说姓姜。姜就是羌,羌本西方民族,很早迁入中原地区。相传炎帝第七代后裔榆罔与黄帝在阪泉打过三次大仗。照《括地志》(古地理书,唐朝李泰著)说,阪泉在察哈尔怀来县。如果这样,黄帝族只在边境攻略,未能侵入内地。此后两族同化,在政治上,姜姓仍很有地位。

蚩尤——蛮族中九黎最强,大概是联合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各包含有九个兄弟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做大酋长。据说八十一个酋长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耳上生硬毛,头有角能触人。蚩尤驱逐炎帝族,炎帝族请黄帝援助,经过猛烈的战争,才把蚩尤杀死。古书中蚩尤的神话最多,可见他在当时确是炎黄二族的共同劲敌。

如果这个传说多少包含些事实,那么炎黄两族就是曾经长期战争,后来联盟对抗蛮族。照《国语》说,黎苗在夏商时代还很顽强。同从西方来、文化又相近的炎黄两族,协力御侮,因而两族逐渐同化,是很合乎情理的。

此外还有一个盘古氏。蛮族自称祖先是一只五色毛狗,名叫盘瓠。三国时代徐整作《三五历记》,把盘瓠搬进古史,改名盘古,又造一段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各种族的合并运动,不断发展,吸收各族神话,使内容复杂起来,这是不足怪的。

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化,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

古代传说,不论如何分歧、荒诞,从没有认太皞、炎帝、蚩尤做自己祖先的。太皞人头蛇身,女娲也是蛇身,炎帝人身牛头,蚩尤更被描写成大怪物。独黄帝系统的古帝全是人形。这显然含有民族偏见,但正是说明中国古史的基干从黄帝一族流传下来。

相传炎帝族受蚩尤族压迫,逃避到涿鹿。涿鹿在怀来县境,是黄帝东迁后的根据地之一。黄帝攻杀蚩尤,本族仍居西部与北部(陕甘晋等地区)。这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符合,仰韶与殷墟小屯(河南安阳县),是同一系统的文化,可见黄帝与殷商间实有不可割断的脉络存在着。

古代文献记载黄帝子孙世系,有《国语》、《大戴记》、《山海经》等书,虽然错乱脱略,疑问很多,但如全由后人伪造,何妨谱系井然,自圆其说。子孙尊礼祖先,记述名号,年久讹误,事所常有,至于重要祖先,绝不会轻易忘记。古人祭祀,有“神不歆(受祭)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的种族信念,黄帝世系,实不能视为毫无根据。

中国比较有系统的历史,可以承认从黄帝开始。

史记》黄帝本纪说,黄帝姓姬,居涿鹿地方的山阿(山湾),时常迁徙,往来不定,生二十五子。正妻嫘祖,生子二人,一名玄嚣,一名昌意。

相传黄帝发明弓箭衣裳。仰韶遗物有石镞、骨镞,又有纺织器具,传说也许可信。

黄帝二十五子,据说有十四人得姓,其中有四人两两同姓,共得十二姓,十二姓大体见于古代传记,唐、虞、夏、商、周、秦都是十二姓后裔。二十五人或有姓,或无姓,或同姓,或异姓,或从母姓,或从父姓,或同母异姓,或异母同姓,大概社会在女系、男系交替时代,可有氏姓无常的现象。两汉时,东胡乌桓正当女系转入男系的阶段,他们姓氏没有一定,往往用勇健酋长的名字作姓。中国传说中古帝姓氏,纷歧不一,也就是女系、男系交替时代的现象。

按照传说,黄帝后裔有下列诸帝:

少皞——姓巳,或说姓嬴,名挚,居曲阜(山东曲阜县)。春秋时代郯国是他的子孙。黄帝后裔,往往“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大概少皞最先迁徙到东方,与夷族杂居,接受太皞系文化,所以称为少皞。(www.xing528.com)

颛顼——昌意(黄帝子)的后裔,居帝邱(河北濮阳县),号高阳氏。攻伐苗黎,驱散他们。一部分苗族逃窜西方,一部分逃窜南方,华族占领黄河北岸土地。颛顼立尊重男权、压抑女子的规矩,女子遇见男子不让路,男子得在路上责打她。

帝喾——玄嚣(黄帝子)的后裔,居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中帝喾娶四妻,生四子。姜嫄生弃(周朝祖先),简狄生契(商朝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如果弃等确同出帝喾一系,也只是后裔,绝不是同父异母兄弟。卜辞证明商朝自认高祖是帝喾,帝喾当是实有其人。

以上三帝(帝字本义是祖先),彼此年代相隔,有颇大的距离,并不是前后继承帝位。他们或因特殊事功,或因子孙昌盛,名号得保存下来。他们究竟做些什么事业,古史传述,几乎全不可信。试取其他落后民族的记载,作远古历史的参考,倒可约略想见当时的情况。

《魏志》乌桓传叙述乌桓习俗说,他们选举勇健能战、公平解决争讼的人做大人。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召呼,各部落不敢违犯。大人和小帅,都是选举,没有世袭。大人以下,各有畜牧治产,不相繇役。敬鬼神,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先世大人有勇名功业的也用牛羊祭他们。没有法律,只相约:违大人命令,死;盗掠不止,死。部落间有仇怨,得自相报复,报复不止,请大人评判,理曲的部落,出牛羊赎罪。自杀父兄无罪,但不敢杀母,因母有母家部落,要出来报仇,杀自己的父兄,没有人替他们报仇。

中国古帝,少皞、颛顼、帝喾,名号流传,大概也像乌桓祭先世勇健有功业的大人一样。

三帝居地,少皞开始居东方。颛顼伐苗黎,居帝邱向西发展,渑池是仰韶文化根据地。帝喾居亳向东发展,比渑池东进一步。这种简单传说,也许包含些种族斗争的遗痕。

黄帝到帝喾,年代不可考,据说黄帝在公元前二七〇〇年左右。

《书经》有《尧典》等篇,叙述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人,尤其是儒墨两大学派,都推崇取法这三个古帝,因此关于他们的传说,似乎比黄帝以下诸帝较富于真实性。

照传说,尧是帝喾的儿子,距黄帝五代。舜是颛顼的七代孙,距黄帝九代。禹是颛顼的孙子,距黄帝五代。三人世次,显然有很大的错误。

尧都平阳(山西临汾县),居地在西方。孟子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是舜居地在东方。禹父鲧居地在崇。崇就是嵩,在河南西部。禹都阳翟(河南禹县),也略偏西部。各人自有部落,各治其事,未必像《尧典》所说,许多人聚集在一处,似乎后世的朝廷那样。

《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纪录;虽然不一定有意捏造,夸大虚饰,却所难免。其中“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代,不容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做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做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益(似乎已有父死子继的意义)。禹死,子启夺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尧、舜、禹当氏族社会末期,选举方式已不十分民主,最后决定权,握持在首领的手中,所以启攻益夺位,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

所谓“禅让”制度,实际就是氏族社会的会议选举制度。这种制度在后世落后民族中如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曾行施,有记载可以考见。

“禅让”是一种选举方式,尧、舜以前,这种方式应该早已存在。

尧、舜“禅让”就是许多部落的联盟,共同选举一人当大酋长,主要任务是主持祭祀及对苗黎的防御。

特别是禹被选作大酋长以后,建都阳翟,征伐苗黎,追到长江流域,从此苗黎不能北上侵扰。黄帝族在中原的地位,更趋于巩固。周公希望成王像禹一样,用武力横行天下,无有不服,足见禹的武功,为后世所推崇。黄帝以下,征伐苗黎当作主要事业,禹把这个事业完成了。

禹治洪水,没有实证,因而是不可确信的事件。相传他凿开龙门,疏通九河;石器时代的人力,如何能胜任。照孔子说“禹尽力乎沟洫”,大概他发明原始灌溉工程,在那时候,自然是农业上一个进步。

在伐苗的胜利中,俘获苗、黎做奴隶,是可以想见的。民、苗同声,没有文字以前,民就是苗。周朝才有苗民、黎民的名称。金文“民”字像足上挂器械的形状。现时有些苗族对待汉人俘虏,还保持这个习惯。从金文推想“民”字的本义,是苗黎俘虏当奴隶。奴隶是财产,禹部落中增加了这种财产,势必促成旧制度的破坏。

“禅让”的传说,在政治上、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天下为公”成为革命的口号。统治阶级自相篡夺,“禅让”成为一种篡位的公式。清乾隆时代,广东侨商罗芳伯在爪哇建立“禅让”式的共和国,与华盛顿创造美利坚合众国同时。所以尧、舜“禅让”是中国旧式的最高政治理想。

中国历史同任何民族的历史一样,也就是说,依照历史一般的发展规律,在上古时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也称为原始共产制度)。从中国历史开端到“禅让”制度崩溃,正是实行着这个制度的时代。

什么是原始公社制度?就是对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那时候,生产力非常低微,人们借以生活的工具,仅仅是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弓箭。那时候,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阶级。

石器和弓箭,已被仰韶遗物证明了。仰韶时代,约当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周朝祭祀制度,祭品必须仿照被祭者原来的生活状况,照周朝人所知道的远古情形,是有火以前,称为上古,有火以后,称为中古。上古人连毛带血生吃禽兽肉,饮的是血和水。中古人把石头烧热,放碎肉块或湿黍米在烧石上,半生不熟地吃。后来才制造陶器、房屋、布帛、酒酪。因此,周天子祭祖先喾和弃,是用薄酒及半生肉。

《韩非子》说: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羹不加调味,饮食器是土缶,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换。舜比尧进化一些,木制饮食器具上涂漆。禹更进化,祭器外面涂漆,里面涂红。据龙山发掘,中层黑陶文化,确有这样的陶器,也许就是夏代的遗物。他们的生活资料这样贫乏,所以私有观念不会发达,大酋长位号,无须霸占传给自己的儿子。

刑法是阶级压迫的表现。那时候既没有剥削,也就没有阶级,因之不需要残酷的刑法。相传(当然杂有后人想像附会处)尧舜时人犯了罪,只罚面上涂墨(后世黥刑)、草制帽带子(后世割鼻刑)、苍白色鞸(后世宫刑。鞸是蔽盖腹下的装饰品)、草鞋(后世割脚刑)、土黄色布衣无领(后世斩刑)。这些叫作象刑。实际上很少人犯象刑。

从《尧典》等篇看来,当时并没有君臣贵贱严格的区分。姜姓部落的酋长,称为四岳,有很大的议政权。皋陶确是黄帝后裔,似乎做了夷族的酋长(皋陶也称皞陶,皞是夷族通称。夏代与九夷不断战争。春秋时代淮水流域蛮夷小国,很多是皋陶后裔),但仍有被举做继位人的权利。舜举十六族(颛顼、帝喾后裔各八族),是扩充联盟的范围。所谓“禅让”时代,大概只是黄帝族做主体,炎帝族(羌)、太皞族(夷)做辅佐的部落自由联盟。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对抗顽强的苗黎族。《墨子》载禹伐苗誓词说:“你们听我讲话,不是我喜欢打仗,而是那苗子实在可恶。我现在率领众邦君长,去打苗子。”相传禹攻三苗,东夷不出兵援助,也许夷族对联盟比炎黄族要疏远些。

依据上面那些材料,生产工具仅仅是石器和弓箭,生活资料仅仅是吃半生肉、着粗布衣,刑罚只有道德上的惩戒作用,大酋长由部落公选,没有特殊权力。这样的社会,恰恰就是原始共产社会。所以《礼记》的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情况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生活可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侵略),故外户而不闭(没有私有财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

产生在封建社会而又极端拥护封建制度的儒家学派,如果不是依据古代传闻,不能虚构“大同”的思想,原始公社制度确在中国上古存在过,这也是一个证据。

中国历史,关于远古的传说,有的出自后世推想,有的出自异族传说的残余,比较可以述说的,从黄帝起。

黄帝族从西方迁来,散布在中国西北部。陕西、甘肃、山西、察哈尔顺长城线经热河到辽东半岛朝鲜北部,都有仰韶文化的遗迹。仰韶文化考古学者认为当是黄帝族的文化。

夷族(太皞)居中国东部。西方来的羌族(炎帝)、南方来的蛮族(蚩尤)居中国中部。黄帝族向东伸展,到河南渑池地带,受阻不能前进。

炎、黄两族在察哈尔怀来县打过几次仗。炎帝被蚩尤追逐,向黄帝求援,黄帝攻杀蚩尤。炎、黄两族开始联合和同化,共同对抗顽强的蛮族。

黄帝后裔一部分自东北入山东境,与夷族杂居,逐渐同化。颛顼据濮阳自东向西发展,帝喾据偃师自西向东发展,造成夺取中原地区的形势。

尧、舜、禹时代,组织黄帝族为主,羌、炎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禹武功最大,压迫蛮族退回长江流域,中国中部成为黄帝族的根据地。

禹在军事胜利中,自己财富增加了,氏族社会也就开始破坏了。

黄帝族胜利的原因,主要是联合羌、夷,共同攻伐蛮族,迫使退回长江流域。

从黄帝到禹的社会制度,是原始公社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