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饮食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突出表现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神明祭祀等重大民俗活动里。客家饮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以下仅就其基本特征作些论述。安排座次有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一桌、两桌、三桌、五桌、方桌、圆桌等,均有不同的排法。在客家人的饮食生活中,除了趋吉以寄托良好愿望外,还有许多禁忌。

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饮食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突出表现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神明祭祀等重大民俗活动里。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宦世家,率皆如此。客家饮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以下仅就其基本特征作些论述。

(一)讲究礼节的饮宴仪规

客家人很注重礼节,这尤其反映在宴请客人的隆重场合。客家人要宴客须事先通知,而且有的地方还有“三请”的习俗。如清流县东坑陈氏,从办正式酒席的那天早上起,主人必须派出专门小组到客人家中三次催请,直至最后一次还要约定以鞭炮声为号。[22]

宴请客人最烦琐的事情莫过于安排座次。客家人很讲究礼仪规范,因此座次如果安排不当便会引起客人的不满,严重的还会带来不小麻烦。安排座次有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一桌、两桌、三桌、五桌、方桌、圆桌等,均有不同的排法。作为主人,必须事先写出客人名单,并排出他们的座次。何人坐首席,何人末席,上桌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客人光临时,主人还需向理事一一介绍每位客人的称呼,以免引客入座时出现差错。在每桌的客人全部落座后,其他人员才迅速入席,将空余的位子填满。

上菜、敬酒、倒酒、行令亦都有讲究。倒酒的时候,执壶者须向上席左右两位客人倒酒,然后换个手势对下方位的客人倒酒,再换手向对面的客人倒酒,最后倒自己的。酒倒完后壶嘴不能朝向客人,只能对着自己,否则会被认为失礼。酒过三巡之后才可以较随便饮酒吃菜,但一般每上一道菜都要倒酒一次。在酒席大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主人出来敬酒,由上而下逐桌经过,也叫“催酒”。这些烦琐而又具体的礼节,几乎上自城关下至穷乡僻壤的一般百姓人家都是普遍遵守的,这是客家人恒久不变的一种传统。

(二)趋吉避害的饮食心理

客家人与其他民系一样,很喜欢用食物的名称来寓意吉祥,而且在饮食生活中有许多禁忌。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备办各种食品,其中少不了蒸年糕和准备橘子、橘饼等。“年糕年糕年年高”,预示着来年进步。而橘子或橘饼与“吉”同音,客人前来拜年贺岁,吃橘表示吉祥如意。新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必定要吃芹菜、蒜等食物,以示家人“勤奋”,会“计算”过日子。

长汀人在重要场合特别喜欢用蕨粉做的“肉圆”。《临汀汇考》云:“蕨,初生紫色似鳖脚,长如小儿拳,连茎可食。掘根捣汁澄粉,揉作粔籹,质通明可爱,汀俗曰之‘肉圆’。婚嫁之期,男女两家俱以此为礼物,有用至一二石者,名为‘结缘’,并以分散戚友。生子亦必以此报喜。”[23]由于“肉圆”与“结缘”谐音,因此当地人每逢结婚、生子,甚至乔迁到新的地点居住,都要用这种食品来缔结与邻里、亲属间的良好关系。永定人则喜欢用大米做成的丸子。生子做满月和对岁的时候,或者亲人难得团聚,一般都要准备红汤丸。民间将汤丸称作“锡圆”,与“惜圆”谐音,象征着亲人的喜庆、团聚。

客家人祝寿时一般都喜欢用面条或者线面,以示长寿。结婚时,洞房里都放有红枣、花生、桂圆,寓意“早生贵子”。有的则在婚床上放四个柚子,表示“有子”。举办宴会时,最后一道菜通常是鱼,当地人有“鱼来菜止”的俗语。由于“鱼”与“余”同音,表示丰盛“有余”。亲友要出门远行,不管是设宴或者送礼,永定人定要有母鸭,因为母鸭善于游水,能避风险,寓意“一路平安”。而江西兴国人则必须给远行的亲人吃一碗“鱼丝”(用鱼肉和薯粉做成),表示“相思”之意。

客家人除了善于利用各种食物的名称外,还喜欢使用数字来表达吉祥。如宴会中经常上“八大碗”“十样锦”。结婚礼品中常含有九的数字(九、十九、二十九……),取“长久”之意。有时也用偶数,以示成双成对。在喜庆宴席上,经常用一至十的数字来编成菜谱,如一品海参、双料鱼圆、三冬烩盘、四喜甜姜、乌骨炖鸡、溜醋鲤鱼、麒麟脱胎、八宝米饭韭菜腐干、十样大景。饮酒猜拳时,也喜欢用数字来编织吉祥。常用的叫法有:一品当朝、双生贵子、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禄位高升、七星伴月、八仙庆寿、九九长寿、全家福禄。反映客家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即祈盼升官、发财、科举、入仕、添丁、富贵、长寿等。

在客家人的饮食生活中,除了趋吉以寄托良好愿望外,还有许多禁忌。平常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在饭中间,谓之“吃斋饭”。忌用筷子敲碗,民间有“敲碗敲碟,无吃无揶”的俗语。忌将油瓶打破,认为这是最不吉利的事情。吃饭时不许将脚翘向灶门,生怕得罪灶神。树厂工人(伐木工)将吃饭称作“开船”,并禁止说话,尤其忌说“红、血、汤”之类。如果有谁触犯禁忌,工人们就不出工,须由说话人请客作福,并忌猜拳、敬酒、行令,以免触怒山神。

长汀人忌让怀孕妇女甲鱼,认为甲鱼的头经常伸伸缩缩的,担心吃了甲鱼会难产。相反,做母亲的在得知女儿即将临产时,每月农历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要给她送去鸡蛋和毛芋子。因为煮熟的鸡蛋和毛芋子很容易剥皮,“三”与“生”谐音,寓意女儿会顺产。可见禁忌与趋吉实际上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三)群体共宴的团结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一群人聚在一起分享食品,有的是属于宴会,有的则不一定。永定区陈东的吴、林、苏、谢、张、江六姓男丁,每年正月初一要集中到丁山下公王坛前饮“新丁酒”。上年添新丁的主人,每户必须携带一副较丰盛的供品:猪头、五牲、一大壶家酿好酒以及各种荤素菜,到公王坛祭祀,同时集体杀一只大猪。祭后就在公王坛前席地而坐,将带来的食品煮熟,添丁的人家手持酒壶到每“桌”去敬酒,大家相互祝贺,畅怀豪饮。[24]上杭县濑溪村林氏,则于每年正月初六日“出新丁”。届时,上年添丁的人家要将备好的黄米粄和整坛老酒一起带到村旁大岗上,经过请神祭祀之后,新丁的父辈们就用老酒迎请外来的观光亲友。“他们右手执壶,左手捧碗,穿走于人群之中;无论熟人生人,迎面便请喝酒。贪饮者,碗复一碗,喝过一家又一家,以致酩酊大醉,手舞足蹈,甚至滚地翻跟斗,表演节目。”临近中午时分,新丁父辈或代理人还要当众抛撒黄米粄。每户选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按规定各撒20斤,顿时出现“满岗抢捡粄子”的壮观场面。[25]

除了饮酒和分享食品外,有的地方则以其他活动来体现集体共食的习惯。如连城县北团镇的上江村,当地历来有“游大粽”的习俗。据说这个大粽要用上万片的粽叶缝制而成,内装120斤糯米,蒸煮七天七夜,做成高2米、上尖下圆的圆锥体。原料由各家各户筹集,游后大家分享。大粽顶端还挂有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凡是想生男孩或女孩的年轻妇女都会去讨“公”“母”粽吃。[26]

客家人是相当好客的。平时不管哪家有客人,他的左邻右舍都会闻讯携带一壶酒和几样小菜,放在主人餐桌上与客人同享。有时甚至一张桌上就摆满十几个酒壶和几十碟小菜。逢年过节,在客家地区做客更是有喝不完的酒。厦门大学郑朝宗教授在回忆他抗战期间迁往长汀的生活时说:(www.xing528.com)

和别处不一样,长汀人不仅不歧视外地人,实际还非常好客,你什么时候去访他们,总会受到热情接待。春节期间,他们有一种很有趣的习俗,客人上门贺年时,总要留下来喝酒,假如你不知道当地的规矩,不自动要求退席,这酒便一直喝下去,从清早直至晚上。[27]

我们在客家地区做调查,感受到的完全一样。客家人往往有意把“喝酒”说成“喝茶”,如果你不知道底细,一进家门茶还没喝完酒就上来了。你在一家做客,旁边有很多人在陪着你,而且还有很多家在等着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真切体会到有时肚量与情感是很难协调的。

客家人平时还有喜欢“打平伙”的习俗。由几个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出钱买些肉菜来饮酒。买食物的钱平均分摊,猪肉也切成大小均等的几块。这种“打平伙”的习俗主要限于男性。女性则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在有擂茶的地方,谁家有做擂茶,那里就自然成了集中的场所。由此可见,客家饮食文化中的群体特征相当明显。

(四)注重和合的烹调原则

客家菜较讲究原味,而且很注重食物之间的搭配。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特别善于辨识各种不同食物的特性,有的属温,有的属凉,有的属热。而搭配食物的原则,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则相反相成。客家人在烹调菜肴时,往往注重食物性质的一致性。如上杭的莲子鸭汤,用莲子配鸭子蒸煮而成,这两种食物均属凉性,而且清蒸也没有热感。红烧狗肉当归生姜,狗肉属温性,这样做既保留和加强了食物的温性,而且可以去掉狗肉的腥味。

注重食物的特性也反映在“食补”的饮食习惯中。永定客家人有一句俗语“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每当夏至来临,永定人喜欢买狗肉回去补身体。而在冬至那天,市场上到处都有卖羊肉的摊子,各家各户都会去买些羊肉煮酒“补冬”。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是一片山区,气候潮湿,瘴气较重,但草药很多,因此当地人很善于利用各种草药配合食物来调节身体。如夏天客家地区普遍都有“仙草冻”(亦称“仙草粄”)这种食品。“仙草”是一种生长在田边山脚的植物,人们采摘一些回来,与白薯一起熬煮再冷却结“冻”,食之可以降温解暑。宁化一带的客家人喜欢饮擂茶,也是在食料中掺和盐姜及各种中草药,以利于去湿御瘴。而到了冬季,客家人喜欢吃当归牛肉、牛肉煮酒、羊肉煮酒、当归炖猪蹄、党参番鸭、枸杞酒蛋等,以增强体质。著名的“涮九品”火锅,也是在牛肉原汤内加入本地特产的香藤根、鸭香草等草药,用以增强补肾、除风湿的功效。在妇女做月子时,最常吃的就是用糖姜做成的鸡、酒、饭、蛋等,姜性温驱寒,对产妇恢复身体有好处。有的地方甚至在办“满月酒”的时候,上的第一道菜还是糖姜鸡,饮的第一杯酒是糖姜酒。这些都是客家人注意食物特性,在饮食生活中讲究和合的显著例子。

除此之外,客家人也注重食物之间的颜色、味道、荤素搭配,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五)丰俭并存的饮食习惯

所谓“丰俭并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平时与年节饮食间的差异,另一为平民与富人之间的饮食区别。前者是时间性的,后者属于阶级性。

客家人一般日常饮食都相当俭朴。平时三餐有的地方吃干饭,有的是早晚食粥,中午干饭。番薯、芋头是主要杂粮家常菜多为菜干、咸菜萝卜干配以时令青菜,以及豆腐豆豉等,买猪肉的机会很少。过去有一首反映客家妇女的山歌唱道:“有米有粟,省俭用粮;淡茶便饭,粗布衣裳;朴朴实实,唔讲排场;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蛋炒粉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28]就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到了逢年过节或重大民俗活动,其食物之多就远非平时所能比拟。客家人很注重过春节。从冬至开始,家家户户便要酿造糯米酒。进入腊月以后,逐渐着手筹办年货。尤其是十二月下旬,蒸年糕、打糍粑、磨豆腐、杀鸡宰鸭、做腊味等,比比皆是。春节期间,到处都是人群,大家互相串门拜年,饮酒作乐。清初武平县举人林宝树在他的《一年使用杂字文》中,就有一段描写了春节的饮食情况:

初三初四拜新年,婚郎男女到家门。或请新亲来相见,丈人老表及外甥。猪肉食完并蜡鸭,蒸醋鱼冻共三牲。浸酒开坛用大碗,欢欢喜喜赛划拳。大户人家更排场,鲍鱼鲞翼馥馥香。海参燕窝鸡丝肉,鱿鱼虾米清汤。黄螺蛏干拿来炒,蜇皮海带会辣姜。肉丸包子来凑样,也有酥骨上砂糖。极好脯鱼煮豆腐,炆烂猪蹄锡盘装。闽笋豆芽萝卜线,好贴肝肺猪肚肠。调羹舀来筷箸夹,大家食得饱非常。许多花生瓜子壳,厅下地面要扫光。[29]

其他重要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各个村社每年都要举行的神明庙会,届时也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其饮食的丰盛与春节相比毫不逊色。如宁化县延祥村正月迎花灯的“灯席”,主人一般要昼夜连续两餐宴请迎灯的会友。据介绍,午餐的菜肴有鸡卷、闽鳆、猪肚、酸爪肉、海参、鱿鱼、干贝、薯汤、全鸡、粉丝、蹄子肉、全鱼、扣肉、鲍鱼、猪肝、腰花、鸽子圆蛋、蛏干、酸汤等19种菜,称“满堂红”“九长寿”。晚餐俗称“下席”,先茶后酒。素盘有寿带、茶晶饼、水晶糕、马口酥、兰花根、到口酥、香圆片、冬瓜糖、杨梅酥、杨梅红、白齐、甘蔗等12盘,称为“全年美景”。荤菜有香肠、烤鸭、猪肚尖、猪耳朵、猪舌、贝虾、煎鱼、山禽走兽肉、鸡内杂、肉丝等10碟,称“十样锦”。最后还有肉圆、全鸽、荔枝肉、墨鱼丝、鸡内杂、酸猪肺等6碗热菜,称“六合”[30]。此外,如连城县姑田的“龙酒”、芷溪的“灯酒”,清流县长校的“关帝会”、灵地的“斯文会”“文昌会”等,其情形也大都如此。[31]

另一方面,过去一般百姓的生活与富裕人家的差异也很大。虽然节庆日家家户户都备有丰富的食品以招待来客,但酒桌上大都是较粗的菜肴,并且以量多或一菜多碗来充数。而大户人家的宴客就大为不同,不仅讲究排场,而且烹制的菜肴也精细。如前面曾经提到的以前武平城关有“鲞翼酒席”和“燕窝酒席”,那全是供有钱人家享用的,一般穷苦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客家菜中有很多出名的美味,亦全出自有权有势的家庭。如有的大户人家在春节期间宴请新婚女婿,上的第一道菜就是“烤猪仔”,以此显示排场。平时宴请客人,少不了山珍海味,尤其是沿海地区高级的海产品。有的菜肴,其烹制的精细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过去长汀有一道名菜叫“麒麟脱胎”,据说是司前街一个姓郑的富户为了求多子,让他的媳妇经常食用的。它的做法是:取野山参填入麻雀腹内,再将麻雀塞进白鸽腹内,再将鸽子塞进“乌鸡僆”(小母乌鸡)腹内,再将“乌鸡僆”塞进小狗腹内,最后将小狗塞进猪肚内,用线缝好,文火蒸煮4~6小时。[32]这样的菜肴用料及其加工方式实在令人咋舌!因此,本文尽管列举了许多客家人的美味佳肴,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仅是少数有钱人家得以享用的,一般百姓人家主要仍以“吃饱”为原则,不要因此而误解了过去客家传统社会的生活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