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客家历史田野与文化传统

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客家历史田野与文化传统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在历史上,闽西客家地区曾设有八县,统属汀州府管辖,长汀是汀州首县,其城关一直作为汀州府城的所在地而发挥作用。因此,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实与这条河流有密切的关系。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起源于何时史未确载。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南宋时期,长汀城南建有“三圣妃宫”,其中一位女神即是妈祖。如今我们能够见到且在历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建于城东的妈祖庙。长汀百姓对妈祖十分崇信。

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客家历史田野与文化传统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在历史上,闽西客家地区曾设有八县,统属汀州府管辖,长汀是汀州首县,其城关一直作为汀州府城的所在地而发挥作用。[3]另一方面,长汀又地处汀江上游。汀江是闽西地区一条最主要的河流。它发源于宁化,自北往南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最后进入广东与韩江汇合,从潮汕出海。因此,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实与这条河流有密切的关系。

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起源于何时史未确载。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南宋时期,长汀城南建有“三圣妃宫”,其中一位女神即是妈祖。她的来源与汀州官盐改由水运密切相关,是直接从潮州引进的。[4]然而,这座“三圣妃宫”究竟与后来的妈祖信仰有什么联系,却未见记载。如今我们能够见到且在历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建于城东的妈祖庙。民国《长汀县志》云:明嘉靖五年(1526)冬,太守邵有道履任,令修浚城濠,“自丽春门至朝天门以抵卧龙山北,其濠长二十六丈,阔一十二丈五尺,濠中有夹洲……洲之上有天妃宫”[5]。这座建于夹洲之上的“天妃宫”,即是如今仍在朝天门外的妈祖庙,可见它早在明朝嘉靖初年就已经存在了。妈祖被赐封为天妃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清初又加封天后,因此后来这座妈祖庙又被改称为“天后宫”。乾隆《长汀县志》云:“天后宫,在朝天门外攀桂坊,旧名天妃宫。”[6]即是指此。直至清末光绪五年(1879)编撰的《长汀县志》,其卷首城池图上仍标有这座“天后宫”的确切位置。

长汀天后宫建起来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多有修缮,其中以道光年间的一次最为重要。前引民国《长汀县志》又载:“天后宫,在朝天门外。神为莆田人,五代时闽都巡检林孚季女。宋雍熙四年九月十九日升化,屡封至天后云。道光五年募金重建,殿宇巍焕,所费以万计。”[7]其实,道光五年(1825)的这次修建并非在一年内完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天后宫正殿神龛两旁的大柱上,至今仍悬有一副道光六年(1826)敬献的对联。在正殿后面的“积庆殿”右墙上,还有一块由总理程曲江立的石碑,文云:“道光七年春月吉旦重修圣母宫殿,祀积庆王于宫左,规制湫隘,似欠观瞻。集珍、集兴店等集同侪十有五人,抽厘金千余,邀原董事辈,于圣母座后来龙处创建积庆宫殿。庶入庙思敬无规制湫隘之嫌,非敢邀誉也。”可见,此次重修至少至道光七年(1827)春季才完成,前后历时三年。除了重修主体建筑外,还在正殿后面新建了一座积庆殿,使得整座庙宇更加宏敞。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长汀天后宫又经历一次重修。此次重修是由里人游鼎臣,邀集同人吴赞虞、康步崖、卢子固、谢云壑、张叶吉等“唱首”兴修的,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夏月才告竣。如今天后宫内仍存有当年刻立的《重修天后宫碑记》,尽管已字迹模糊,但其碑额及部分文字仍可以为证。

长汀由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这座天后宫被修得富丽堂皇,相当气派。整座庙宇占地约9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由山门、戟门、戏台、前殿、正殿、后殿、护屋和左右两边各一块长方形池塘组成。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据说是雍正年间由潮州师傅雕塑的,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正殿旁边还有一间妈祖闺房(称“圣母间”),里面设有床、帐、被、褥及其他生活用品。1949年以前,有一位妇女在专门伺候妈祖娘娘的“饮食起居”。每天早上要为她打洗脸水、叠好被子,晚上铺床、放下蚊帐、打水、关门,天天如此。一日三餐都要准备五碗饭菜,供奉在妈祖房内。天后宫的后殿是祭祀妈祖父母的地方。妈祖的父亲亦即前面碑文中提到的“积庆王”。1996年,长汀天后宫还派人到莆田湄洲迎奉了另一尊妈祖神像回来,也供奉在这积庆殿内。

长汀百姓对妈祖十分崇信。上述天后宫就坐落在城东朝天门外攀桂坊,紧挨着汀江。不管是船民、商人,还是一般民众,经常会到天后宫烧香朝拜。乾隆《长汀县志》说:妈祖“生而知人间祸福,宋雍熙四年九月十九日升化。主江海,兼摄嗣息、痘疮,祷无不应”[8]。可见传入闽西的妈祖信仰,不仅有“主江海”的水神功能,而且“兼摄嗣息、痘疮”,即可以保佑添丁生子、小孩平安。以前长汀人信奉妈祖有一种习俗:凡是小孩体弱多病较难带养的,都会过契给妈祖请她庇佑,[9]此时就要带小孩到庙里烧香,许愿、烧契文,并给孩子取一个带“妈”或“马”的新名,如妈生、妈养、马成、马顺、马寿等。如今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多都有这样的名字。

除了平时个人的崇拜外,以前每年都有三次大规模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即正月初八东门外攀桂坊的民众迎妈祖,二月妈祖出巡,再一次是三月二十三妈祖圣诞,举行祝寿活动。除此之外,纸行和竹木行的商人还不定期地举行“清河祭祀”。

以前,长汀城内外共设有十几个坊。[10]明清时期以至民国共有十三个,它们是:青紫坊、词学坊、崇善坊、郎星坊、鄞河坊、登俊坊、永康坊、攀桂坊、金花坊、仁寿坊、崇雅坊、清泉坊、兴福坊。每个坊又按照当地居民的住地划分成十个蓬,为一种地缘性的民间祭祀团体。当地有民谣云:“长汀十三坊,坊坊十蓬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而天后宫所在的攀桂坊就是这十三坊当中的一个,也划分为十个蓬。但由于该坊地处长汀城外,坊内有三蓬(即草坪、黄田背、老睦段)散布在离城较远的农村,因此每年的妈祖祭祀活动便由其余的七蓬人出面主持,每蓬一年,七年一个轮回,周而复始。

每年二月的妈祖出巡是一年当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祭祀活动,包括妈祖圣诞,往往历时一两个月,涉及全城,因此它在闽西客家地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妈祖出巡的筹备工作一般从春节前后就开始。轮到当值的那蓬人就要组织理事班子,考虑如何筹募款项、购办物品,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规定准备一盏花灯。正月初八日,攀桂坊民众先抬妈祖在坊内巡游。二月间,妈祖开始入城出巡。妈祖出巡的日子须请择日先生事先选定。日子确定以后,便派人扛着“起马牌”、敲打铜锣走遍全城,同时在庙门口张贴告示,以便让全城人都知道妈祖出巡的准确时间和路线

妈祖出巡的路线是固定不变的。第一天必须先在攀桂坊内行走,第二天以后才入城,等到全城游完后再游城郊。其巡游路线据当地学者介绍,几乎包括了长汀城内外的所有重要街道和桥梁[11],具体情况如下:(www.xing528.com)

城内巡游路线:天后宫—经东门入城—横岗岭—白马庙前—十字街—从大西门出城至罗汉岭—由小西门入城—真君庙前—三元阁城门—灵应庙—宝珠门石桥头—火曹巷—远前坪—观音庙前—古郡南门—三官堂前—古郡南门—水吉门—冷铺前—大丈夫庙前—萧屋塘边—五通庙前—水东桥头—乌石巷—乌石山—东门牌楼下—出东门回宫。

城郊巡游路线:天后宫—太平桥—水东街—五通庙—半片街—司背街—旱桥—桥下坝—南寨—桥下坝—营背街—四大巷—关帝庙—小桥头—“蓝正兴隆”染房—黄竹兜下—铸锅寮下—古坛前—关店背—小谷庙前—打油巷—豆豉坝—社公巷—大井头巷—龙岩巷—仙人观前—经跳石桥回宫。

妈祖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最前面是一对矮脚灯笼开道,上书“天上圣母”四个大字。随后又有一对高脚灯笼和两块回避、肃静牌。“十番”锣鼓乐队在后面吹吹打打,当值的那蓬人共有几十盏花灯紧随其后。接下来是二三十架台阁、一匹顶马,许多人扛着大旗和凉伞走在队伍当中。妈祖銮驾前面是一整套仪仗(俗称“八宝”)和两把掌扇,后面又有万民伞拥蔟着。出巡队伍每走过一条街道,该街道两边的商家住户便纷纷排出供品祭祀,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当地有一种习俗:妈祖出巡经过的地方,只要有一户人家燃放鞭炮不断,妈祖圣轿就必须停下来,等到鞭炮放完才能通过。有的人为了将妈祖多留一会儿,就不断地放鞭炮,并且在路当中摆起拦路祭。有的人甚至在妈祖未来之前就开始燃放鞭炮,从白天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通宵达旦,这样做他就有资格把妈祖迎入家中,自己祭祀一番。由于很多人都想把妈祖留下来,因此出巡的队伍走走停停,非常缓慢,有时甚至一天只能走几十米或者上百米。

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生日。在此之前两天即二十一日,不管出巡队伍游到哪里,这天清晨一定要回宫,以便安排祝寿活动。从三月二十一日开始,全城各地的信众又纷纷携带供品前往天后宫致祭。所带供品有寿桃、寿面、三牲、香烛等,还有人敬送一大饭甑的大米饭,有的人送的蜡烛重达100多斤,足足可以点燃一个月。庙会的组织者还按照民间习俗为妈祖安排了两次祝寿活动。第一次在三月二十二日,称作“暖寿”,意即像民间百姓家庭一样,先由亲戚挚友向寿星祝贺诞辰。第二次在三月二十三日,此为正日,届时前往朝拜的人更多,庙会达到了高潮。妈祖圣诞期间天后宫内连续三天(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都备办有“流水席”,凡是前往祝寿祭祀的人都可以在那里用餐。与此同时,庙内戏台上连续三天上演大戏,说书班亦在庙里说唱故事,鼓手班则不断地演奏着各种曲目。整个天后宫人潮拥挤,异常热闹。

三月二十四日以后,如果妈祖出巡的路线还没有走完,这天就可以继续出宫,直至把全部路线都游完才宣告结束。

除了出巡和祝寿之外,长汀城关的妈祖信仰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即“清河祭祀”。这个活动不是每年都有,据当地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曾见过“清河祭祀”,但往往是隔好几年才有一次,而且时间也不固定。“清河祭祀”是由纸行和竹木行的商人出面组织的,目的在于祈求妈祖保佑汀江航运平安顺畅,生意兴隆,因此每当有灾难发生,商人们就觉得船只航行不太安全,这时会有人提出来做一次“清河祭祀”,请择日先生事先选好日子(一般在农历四月,此时正值枯水期,在江上活动较方便),然后开始筹集资金,备办各种物品。

“清河祭祀”的祭祀场所在天后宫附近的朝天门码头。由于过去汀州最主要的商人势力是从事土纸和竹木生意的,因此祭祀活动也由这两种商行的大老板主持,其他商家店铺捐钱参与。祭祀的当天早上,主祭者和理事成员先到天后宫烧香,敬请妈祖神像到朝天门码头。一切准备就绪后,主祭者开始上供、烧香叩首,请一个礼生念祭文,然后杀猪“打大花”。“打大花”的猪一般是租来的,祭祀结束后就由屠户拉到市场上去出售。紧接着,妈祖仪仗队移到租来的木船上,开始沿江巡游。

“清河祭祀”的出巡队伍共由四条木船组成。前面三条分别载着灯笼、禁牌、大旗、凉伞、香案以及锣鼓乐队等,最后一条船载着妈祖銮驾和四名执事(商人代表)。船队从太平桥出发,航向麻岚岭背的游神渡,再从那里返航,经麻岚岭、曾溪背、车子关、水吉门、五通桥、半片街、水东桥,最后在跳石桥上岸。整个巡游过程没有什么祭祀活动。“清河祭祀”那天全城出动,男女老幼都竞相观看,沿江岸边排列着许多香案和供品,整个场面极为热烈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