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杭县蓝姓畲族来源-走进客家历史田野地方社会与文化传统

上杭县蓝姓畲族来源-走进客家历史田野地方社会与文化传统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杭县是闽西客家地区一个较靠近南部的县份。蓝姓畲族聚居于该县的官庄乡和庐丰乡。官庄乡位于上杭县北部,与长汀、武平两县接壤,是一个交通较为不便的山区乡镇;而庐丰乡位于上杭县的南部,交通条件相对较好。蓝姓畲族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据蓝姓畲民说,他们在水口的祖先是熙三郎、和二郎、大一郎,称“熙、和、大”三代。[3]蓝姓畲族原来居住在水口是可信的。

上杭县蓝姓畲族来源-走进客家历史田野地方社会与文化传统

上杭县是闽西客家地区一个较靠近南部的县份。蓝姓畲族聚居于该县的官庄乡和庐丰乡。官庄乡位于上杭县北部,与长汀武平两县接壤,是一个交通较为不便的山区乡镇;而庐丰乡位于上杭县的南部,交通条件相对较好。这两个乡镇虽然间隔颇远,但都属于汀江水系,而且据当地的畲民说,他们的开基祖原本就是两个兄弟,后来才分开各自去寻找开基的地点。

蓝姓畲族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据一本晚近编修的《蓝氏家谱》云,蓝姓始祖名叫蓝昌奇,春秋战国时受封于汝南郡。昌奇的后代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一路南迁,与汉族的客家先民一样,入闽后曾居住于宁化县石壁,后来才迁入长汀县,散居各地,迄今已繁衍100多代。畲族早期并没有文字,单靠口头相传怎么可能准确无误地保留时间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这种所谓的“文字记载”(族谱)实际上是汉化以后的产物,其真实性如何很值得存疑。1993年笔者到官庄乡调查[2],当地的畲民除了个别有文化的之外,大部分都无法详细描述蓝姓的早期历史,然而对于距离较近的祖先却是众口一词,都说他们可追述的祖先原来住在长汀县的水口,迄今那里还有两座祖坟,相当有名,称“牛栏祖地”。

长汀县的水口隶属濯田镇管辖,也是紧邻汀江。如今那里还有部分居民姓蓝,而蓝姓的“牛栏祖地”也仍然完好地保留着。据蓝姓畲民说,他们在水口的祖先是熙三郎、和二郎、大一郎,称“熙、和、大”三代。后来大一郎生有七个儿子,分别取名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至念七郎,除了长子念一郎留居水口外,其余六个“郎”分别从水口迁出,其中念四郎迁往上杭县官庄乡、念七郎迁至庐丰乡,另外还有四个兄弟则迁往武平县的大禾、上堡、林坊等地,主要聚居于大禾。后来,大一郎还从水口出发去巡视几个兄弟开基的地点,最后在武平县大禾乡定居下来,如今他的坟墓仍在大禾,乾隆己未(1739)由“七大房嗣孙”重修过。[3](www.xing528.com)

蓝姓畲族原来居住在水口是可信的。不仅有众多的口头传说,而且还有坟墓等遗迹存在。从他们后来流布的情况看,大都属于汀江水域,可以想见蓝姓祖先是从水口出发,沿着汀江顺流而下的,其迁徙移动的轨迹清晰可辨。另外,在离水口不远的涂坊镇,当地汉族居民也流传着一则故事,谈到汉人祖先与土著“社公”斗法的事迹。据说在宋元时期,涂、赖两姓刚迁到涂坊镇开基,那里有一个社公每年都要用童男童女去祭他,否则就有灾祸。有一年,轮到涂大郎和赖八郎,他们都不肯献出自己心爱的儿女,于是就去闾山学法。经过千辛万苦,回来以后找社公斗法,最终把吃人的社公赶跑了。[4]这个来自汉族的传说故事尽管说的是早期民间道士的斗法情节,但是作为“历史记忆”,反映的则是客家先民迁入闽西地区以后与当地土著发生矛盾的缩影,与上述蓝姓畲民的口头传说和历史遗迹相联系,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印证了长汀县南部,尤其是水口、涂坊一带,曾经是土著居民的住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蓝姓畲族迁出水口以后,分别在各地发展,而迁往上杭县官庄乡的念四郎公后代,大致从明朝初年开始就逐步汉化了。如今官庄乡蓝姓已繁衍到11000余人,其语言、风俗习惯与当地的汉人无大差异。所不同的是,他们仍留有一些较为古老的习俗,其中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