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萧氏对萧瑀的崇拜很值得注意。它不仅创造出一个虚构的祖先,而且把这个祖先当成神明来祀奉,同时这种崇拜又与狗的崇拜联系在一起。
东山萧瑀庙以前有只狗的石雕像。这只石狗安放在庙门口走廊右侧,全长90厘米、高80厘米,包括底座重约400公斤。据当地人描述:狗头朝前方,两眼向前注视,四脚稍微前倾,尾巴翘起,为欲向前奔跑之势。至1994年,这只石狗雕像不知不觉被人偷走了。以前,凡到庙里烧香的人,都要向这只石狗烧香膜拜。
萧瑀庙前供奉石狗,是与当地的一则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当地人说:
萧瑀很爱养狗。他在朝廷当大臣,身边总带着一条黄狗,不管是赴宴还是出征,这条狗总是不离左右。
有一次,萧瑀奉命去征讨番兵。在战斗中,他的营地着火了。火势很大。萧瑀率领士兵奋力作战,从早到晚整整一天,很多士兵都战死了,萧瑀也被大火团团围困,昏倒在地上。这时,他心爱的黄狗见主人倒地,便冲进来救他。狗先到附近水潭里打滚,再跑回来在萧瑀身上滚来滚去,一趟又一趟,把萧瑀身上的火扑灭。随后又见主人不醒,它就用嘴咬住萧瑀的脚绑,想把他叫起来。不料这时萧瑀醒了,朦胧中以为是番兵正要抓他,便伸脚猛地一踢,把黄狗踢出了一丈多远。狗被自己的主人踢死了。萧瑀站起来看见自己心爱的黄狗倒在血泊中,浑身上下湿漉漉的,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此时他痛悔莫及,抱起因救他而被误杀的黄狗,在山坡上挖了个大坑把它给安葬了,并且作了一副挽联:“千秋与狗同分功劳,万代与狗同享甘苦。”以志永远不忘。
回朝以后,萧瑀把此事奏报给朝廷。皇上也深受感动,于是敕封它为“黄狗大将军”。萧瑀告老还乡后,在东山后龙的山腰上建了一座“黄狗大将军”墓,并且告诫子孙后代要养狗爱狗,永远祭祀“黄狗大将军”。因此,萧氏族人在建萧瑀庙时,也塑了一只石狗安奉在庙宇前面。
东山萧氏对狗的崇拜是多方面的。他们至今仍然喜欢养狗,从不吃狗肉。据东山村里的老人讲:以前老一辈人对狗十分重视,视狗如神物。每当有重大事情(如要出门)都要先跟狗说一声,如果看到狗摇摇尾巴就表示同意,这样他就可以放心去做。每当逢年过节有好吃的东西也要给狗一份,狗和人享受同样的待遇。东山村民至今仍保持不杀狗的习俗。有时外出,别人安排他们吃狗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下去,回来以后就会觉得心里很难受。在祭祀萧瑀时,村民们还专门安排了祭狗的仪式,并有吃“狗粥”、献“狗丸”等情节,表明东山萧氏族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拜狗的习俗。
东山萧氏的萧瑀庙会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五至十六日举行。据族人说,原来萧瑀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初一,后来由于这段日子正值农忙,没有时间,因此改在正月。萧瑀庙会的组织是有条不紊的。以前东山萧氏共有尝田28担(约10亩),其中26担为福首田,所收租谷即用于每年的庙会开支。另有1担称烧香田,用于日常萧瑀庙的烧香点烛。还有1担称兵器田,其租谷积蓄用来维修庙里的器具(包括兵器)。这些尝田都是租给村民耕种的,按四六开分成交租。福首田则是采取轮管轮收的方式。村民们按户轮流充当福首,以抓阄的方式事先排定值年顺序,轮到的福首负责收取租谷,同时担负是年庙会的组织筹备工作。
每年正月初五以前,东山村民就要分成尚坚、尚埛两大房开会,各自选出五个人充任庙会理事。随后,这些理事成员再开会推举一个能力最强、为人公正的出来担任理事长,另外还有一个值年的福首担任副理事长。理事班子组成以后,便开始分头筹办庙会事宜,包括布置庙宇、撰写对联、购备香烛、制作供品、联络组织仪仗队、锣鼓队等。
初五日庙会正式开始。这天辰时,福首在萧瑀神像前点燃两盏“岁火”,作为起会的标志。其他村民也陆续送来“岁火”,放置在萧瑀神像的两侧。庙内开始安设祭坛,分三进摆上供品。上进供品以腊制的猪牛羊鸡鱼为主,中进是用猪内脏、猪蹄、鸭肉等制成的各种有造型的供馔,而下进则是摆族人、亲友送来的各式糕点、线面等,其中以红糖年糕最为大量。村民们认为,谁家送的年糕越大越多,谁家就越体面。有时值年福首因亲戚朋友都来祝贺,送的年糕多达二三十个,足以摆满几张桌子。(www.xing528.com)
萧瑀庙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吃“狗粥”。从初五开始直至初十日,全村人都会吃。“狗粥”由福首负责制作。其原料除了大米之外,一般要下油盐姜,以及各种香料。上乘的“狗粥”还会掺有少许糯米、枣子、花生、红菇、瘦肉等,像“八宝粥”一样。每天早、晚各煮一次。早上吃“狗粥”一般在九点半左右,晚上在九点半至十点之间。村民们说,因为萧瑀庙会没有像其他庙会那样大办酒席,吃“狗粥”也是一种集体用餐,而且可以节省一点。“狗粥”煮完后,用大木桶装起来(每桶两百多斤),主要是送往村里的嘉棋公祠,全村几十户人家就都到那里取用,或盛回家或在庙里吃;另有一部分送到水口萧瑀庙内,给外来的客人和办庙会的村里人吃。吃“狗粥”以前,理事们一定要先盛出三大碗供奉在萧瑀夫妇神像前,并且上香叩拜,才可以开始。在嘉棋公祠也都是如此。东山村民认为,吃“狗粥”能够使人平安,延年益寿,因此不仅萧氏族人爱吃,连外姓来参加庙会的也都喜欢吃。据说,这种“狗粥”只可供人和狗食用,但不能拿去喂猪、牛、鸡、鸭等,否则就会受到不尽如人意的惩罚。
正月初九日祭萧瑀。这天,全体族人都要到萧瑀庙前集合,祭典从午时开始直至酉时,整整一个下午。正式祭祀前要宰杀一牛一猪一羊一鸡,将牲血洒在庙宇和涂于神坛、木柱上,称作“洒花”。同时,各家各户携带供品、香烛前往祭祀。祭祀萧瑀是十分隆重的。村民们认为,如果祭萧瑀迟到,会很不吉利,因此参与祭祀的人早早就等在那里。祭典开始及结束时均鸣放三响神铳。由主祭者执高香,率领大家行礼叩拜,礼生协助敬献“十牲十素”,并且由主祭者宣读祭文。1995年的祭文如下:
维公元一九九五年丙午岁次月建正月初九吉日,主祭裔孙萧□□等谨以香帛茶果牲礼庶品之仪,恭维我祖,敢昭告于唐朝敕封始祖萧瑀公精忠护国威烈圣王妣官氏、希氏(二配)二位夫人之神前,以告文曰:
神德克配乾坤,道昭日月。建功于唐,灵扶社稷。生为一时之潘玉,没作千秋之保障。正所谓如刚同毅,天长地久。不求名而名合,是振河岳而长洵哉。被一时之杰士,历千载之灵神。嗣孙富贵之其(期),敬荐尊王。惟愿神功恩膏,(倍)予以往,赐福(无)疆;而露施于将来,永(御)灾患,长发其祥。人人瞻仰,兰桂腾芳。神灵如在,来格来常。
初十日上午,祭“黄狗大将军”。祭典在庙前的石狗雕像处举行。仪式开始时要先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洒于“黄狗大将军”周身,然后往庙门前方高高一扔,预卜一年之凶吉。如果掉在地上鸡头朝村,则预示村人当年不利;鸡头朝庙,则庙宇不吉;如果鸡头朝向右侧小溪,则最为理想,表示灾祸会随流水而去,福运自然来临。祭祀“黄狗大将军”的供品除了一部分与祭祀萧瑀的相同之外,还需要特别制作一种“狗丸”。所谓“狗丸”即是用大米制成的米粿,初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有的用黏米搓成长条形,有的用糯米滚成小球再沾芝麻、红糖,有的是用黏米、糯米各半,做成小寿桃状。做“狗丸”主要是由妇女负责,男人也会帮忙,没有特别的仪式。“狗丸”供奉之后,各家各户将自家的携带回去,让人吃或给狗吃,但绝不能拿去喂猪。
祭祀“黄狗大将军”之后,就开始萧瑀出巡,将萧瑀夫妇的神像迎至村中祠堂内供奉,直至十六日才送回。萧瑀出巡时,要先到山背社下祖祠祭拜萧岿,然后返回,一路上凡有祖祠、祖厅、门楼均要祭祀。家家户户在门口设香案恭迎,杀鸡把鸡血洒向萧瑀神像,并敬献红包以表心意。整支游神队伍浩浩荡荡,有大锣、帅旗、仪仗、彩旗、古事队、锣鼓队,还有调牌、香案、凉伞、神轿、万岁牌等,万岁牌写着“当日皇帝万万岁”七个大字。主祭者以及村中有声望的头人、士绅排在队伍之中,尾随的是部分参与出巡的族人以及亲戚朋友和前来观看的客人。
萧瑀出巡入村以后,被安奉在嘉棋公祠内。此后天天都有人携带香烛供品前去祭祀。正月十二日开始闹花灯,每天晚上龙灯出游时都必须到萧瑀神像前行礼祭拜,以示给他上寿。十五日晚上还要在祠堂前面的大坪里“绕圆灯”(把整条龙灯盘成圆形,然后迅速拉开,如此反复),直至夜半方散。次日,将萧瑀夫妇的神像送回庙里,庙会至此结束。
从萧氏族人每年一度的萧瑀庙会来看,其组织形式与一般客家人的庙会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庙会的内容:萧氏族人在祭祀萧瑀的同时还包含了祭狗的情节,而且他们一方面把萧瑀当成自己的祖先,另一方面又把他当成神明来祀奉。东山萧氏这种特有的民俗传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不同文化长期接触的结果?这涉及闽西的历史文化背景问题,以下将继续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