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坑李氏历史上有不少人移居海外,有的人后来发财致富,并与家乡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李氏宗族内出现了一些与海外有关的文化交流现象。
我们在当地调查时,曾发现那里人信奉一种叫“本头公王”的神明。该公王仅有一个牌位,全称“暹罗国汉民主本头公王之神位”,就供奉在湖坑最主要的庙宇——马额宫的右侧偏殿内。关于这尊公王的来历,当地人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传他是李氏的一个祖先,可能是李火德公的九世孙,小名叫“本头”。他前往暹罗做生意,后来在那里被招为驸马。有一年他从暹罗回来,途中遇到风暴,同行的十七条船都被打沉了,只有他乘坐的那条船平安无事。回到湖坑以后,本头公又为当地人做了许多好事,所以后来人们纪念他,把他称作“本头公王”。
其实这个故事有一点是相当不可信的,即提到本头公是李氏九世祖。我们曾查遍所有李氏《族谱》,根本就没有找到有人小名叫“本头”的。而且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湖坑李氏出洋开始于十七世,而在九世那时人口还很少,根本还谈不上有人出洋的事。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留下许多有趣的问题。
在历史上,湖坑李氏前往暹罗占最大多数,因而有人在那里发迹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当时有许多移居暹罗的华人,他们后来就在那里娶妻成家,融入当地人的社会之中,有的人还被选择授予官职。如《外国史略》云:“每年有潮州、福建人赴暹罗居住,多娶其土女,现所居二万余,弃汉俗,衣食一如暹罗,国王亦择其聪明者官之。”[33]由此可见,上述故事多少反映了清代李氏族人前往暹罗的历史背景。尽管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据传被招为驸马则未必可信(无从查考),但如果把它看作李氏族人曾在暹罗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他们与当地人有相当良好的关系则可以理解。
暹罗是福建、潮州人相对集中的地方,而“本头公”则是当地华人对“大伯公”的另一种称呼。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陈志明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在Kelantan,大伯公也被称作本头公。本头在福建和潮州意为“本地”或“本血统”(相对于外血统而言),所以本头公的确切含义是“本地区的神明”。本头公的用法在泰国(即暹罗——引者)相当普遍,那里的华人大多数是潮州人,因而这种称呼也明显地被运用于印度支那地区,并伴随着印支向美国移民,将本头公引进到旧金山(San Francisco),把他供奉在福建会馆里(Lai,Him Mark,1992:25)。[34](www.xing528.com)
“本头公”是从“大伯公”演变而来的。而在中国大陆,大伯公最流行的地区就是在潮州。离开潮州到了闽西以后,据我们在当地调查,虽然那里也有“伯公”“田头伯公”“土地伯公”“杨太伯公”等称呼,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当地人只把它当作田间地头、住宅坟墓的保护神而已。闽西人最崇拜的本地神明被称作“公王”,每个村子都设有公王坛,有的地方还建起庙宇,用于保佑全村的平安。有的公王坛还立有禁碑,如湖坑李氏在西坑口的福主公王坛侧就立有一块禁碑如下:
西坑口福坛肇自宋元,于大明□□年复建,迨清康熙丙子冬合坊□□□营鼎新。神灵显祐,福有□归。□不许毁坛碑字及污秽等项,违者□□□酒。须至禁者。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合坊同立
由此可见,所谓“本头公王”,实际上是潮州人普遍信奉的大伯公被传往海外,在暹罗(为主)及其他地方被改称为“本头公”;而后又由李氏族人从暹罗把本头公倒传回来,并把它与闽西常见的“公王”结合在一起,从而变成了现在的名字。而且李氏族人还把本头与他们的“祖先”附会起来,创造出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使得本头公王的来历更加混淆不清。这种神明信仰由中国传向海外,再由海外倒传回来,几易其名的实例,实在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它不仅生动地展示出神明信仰的传播与流变,而且也是湖坑李氏与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湖坑李氏仍把这尊来自暹罗的“本头公王”供奉在他们的庙宇里。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李氏族人就要在他们住地的中心区域举办规模盛大的“做大福”活动,届时这尊公王与其他各村的公王一道,都要被请到大福场接受人们的朝拜。我们参加了1993年的李氏大福,在游行活动时发现这尊“本头公王”也被排在长长的公王队伍当中,到处都是鞭炮和神铳,一起受到热烈的奉迎和祭祀。它的神辇上有一副对联写着:“本源出暹罗神恩浩荡,头等祐黎民法大无边。”或许这副嵌字联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公王的来历以及它在黎民心目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