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坑李氏出洋的地点主要是暹罗和吧城,而这两个地方又是闽南和广东商人经常前往贸易的处所。湖坑李氏居住于山区,离沿海尚远,他们要前往海外势必经过闽南或广东,因此李氏出洋又与他们在国内各地的迁徙活动有密切关系。
湖坑李氏在国内的迁徙主要有五个方向,即广东、江西、四川、福建(主要是沿海地区)、台湾。移往广东的最早,大致在十一世即明代中叶前后就有人前往,接下来是移往江西。入清以后大量的移往四川、福建、台湾,并有100多人移居海外。也就是说,李氏的出洋与他们在国内的迁徙实际上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所不同的是,前往南洋算是出国,而向其他地方迁徙流动算是国内移民,这两者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此外,从表3的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尽管李氏的移民活动开始较早,但真正进入高潮是在十七世以后,从那时起至二十二世,共有852个移民,占总数961人的88.6%。而李氏前往南洋也是在这个时段。换句话说,他们的出洋是在国内移民进入高潮以后才出现的。
表3 明清时期湖坑李氏移民一览表
注:1.“其他”一项包括:浙江24个、苏州1个、广西1个、湖广3个。
2.“福建”一项主要移往沿海地区,其中厦、漳、泉(即闽南)共有90个,福州、兴化43个,共计133个,约占总数的87%。
3.资料来源:宫背《湖坑李氏族谱》。
李氏早期迁往广东可能与谋生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宫背《族谱》中发现有多处到广东“打铁”的记载。如“十四世立山,在海丰打铁”;“十五世子长,广东打铁”;“十五世时顺,生五子,第三子不记,第四子广东打铁未回”。另外,他们移居的地点大部分集中在合浦、大埔以及惠州的海丰这几个县份。合浦县属于廉州府,此地靠近越南,现在已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惠州府的海丰县也是地处海滨,因此上述这两个地方的移民似乎都与海上贸易有关。而大埔县最靠近永定,此地清代隶属于潮州府。在历史上,前往暹罗的华侨中潮州人占相当多数。[29]从这些现象分析,湖坑李氏前往海外广东显然是通道之一,或者说应该有一部分人是从那里出洋的。
除了广东之外,闽南也是一条通道,而且相比较而言,它的地位比广东还要重要。闽南面临台湾海峡,东通台湾,往南去又可航往东南亚各地,历史上与台湾和东南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而李氏的居住地又与闽南相接壤,翻过山岭便是漳州地界了。因此,从常理分析,走这条路最方便。
湖坑李氏从十五世开始就有人移往闽南,而真正进入高潮是在十七世以后。如宫背《族谱》记云“十四世成根,妣余氏,生二子移漳州”;“十七世衡熙,妣王氏,移漳州府(漳)浦县乌须塘堡钟厝居住”;“十八世亮群,生三子,俱在石码”;“十八世福林,生一子,住石码”;“十八世兆金,移漳州海澄”;“十八世清发,妣张氏,生四子,在海澄界外南太武山背二处居住圣子坪……次子祚庆,妣林氏,生四子:长子廷林,娶蔡氏;次子妹林,娶陈氏;三子生林,娶苏氏,俱移台湾”。李氏移居的地点主要集中漳州府的石码、海澄、漳浦、诏安以及原属泉州府的厦门,另外也有一小部分人居住在平和、南靖、长泰和南安等县。
值得注意的是,湖坑李氏移往闽南正好是在广东移民的高潮之后,而且迁居闽南与族人大量东渡台湾或前往东南亚刚好处在同一时段上。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是先在闽南居住然后出洋的,但至少可以肯定,有大批族人迁居闽南,可以为祖居地的亲人出洋提供各种方便,或者说能起到媒介的作用。
湖坑李氏出洋必须乘坐船只。清代前往南洋贸易的商船大都载有乘客,去时人多货少,回时货多人少,因而有许多人就在南洋留住了下来。雍正五年(1727)闽浙总督高其倬等奏报说:
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皆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至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银八两或十两,载往彼地,俱行留住。[30](www.xing528.com)
可见当时商船出洋搭载的人数是不少的。又据荷属时期吧城的资料显示,在1736年11月至1738年2月间,中国船只前往吧城每船载人在500~700人之间。[31]
华人出洋必须私下向船主交纳一笔费用(大约八至十两银),但是船只在海上航行,风涛险阻,艰苦异常,有时遇到风暴等海难事故,往往就葬身海底。在李氏宫背《族谱》中就有多处记载亲人在海上身亡的事故,如:“二十世来彩,往暹船亡”,“二十世官松,在外船亡”,“二十一世六宏,在吧船亡”,“二十一世绍柱,娶余氏,(往)暹船亡”,等等。当然,这些人不一定全都是出洋时遇难身亡的,但他们确是因乘船或驾船而遭遇不幸这一点无疑。
湖坑李氏出洋的目的是谋生,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未婚的男子。有的人已经成家,也是把妻儿老小留在唐山,只身渡洋。如前引《族谱》记载,“十九世廷对,娶黄氏,往大哖番”,“二十世必曜,娶游氏,往吧”,“二十世拔朗,娶余氏,往暹亡”,“二十一世象春,娶廖氏,往番亡”,“二十二世婆清,娶周氏,往暹亡”。这些例子中的男子都是结婚以后就出去的,因而还没有生养后代。有的出洋是单身一人,但也有一些人是兄弟几人甚至是父亲和儿子一同前往的,以下再举几例试作比较:
十七世隆伯公,生四子:顺生、青生、瑞生、光生,俱往暹。
十八世萃登,生六子在暹,止。
十八世兆河,娶苏氏,生焕文,父子往吧故。
十九世光仁,妣魏氏,业儒,与次子同在暹亡。
二十一世进林、丙林,三父子在暹亡。
上面所举例子,最有意思的是十九世光仁,他已结婚,娶妻魏氏,而且他的职业是“业儒”,即教书先生,像他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居然同次子一起到暹罗去,足见18世纪李氏族人相续出洋谋生的社会风气和潮流了。
湖坑李氏族人如何在外谋生,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无法在此做详细的叙述。因为李氏《族谱》的记载都极为简略,仅记那些前往海外的人外出的地点,在什么地方亡故,有的甚至干脆写上“无嗣”或“止”字,如此而已。但就一般情形而言,清朝前期前往海外的华人大部分都是从事一些小生意活动,有的受人雇佣、打工度日等。特别是18世纪的吧城,由于那时荷印公司极力发展蔗糖业,因此有许多华人都受雇于糖厂。[32]当然,也有一些人后来经过一番奋斗发展起来,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有的人还从海外回来。我们在李氏《族谱》中就见到几个在外生子的实例,其中有一例最为明显:“十八世元珀,在吧娶,生三子,由吧回。其子焕志,娶杨氏,生二子。”这是我们所见的对移居海外记载最为翔实的例子,也可能是较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