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历史田野:霸王信仰与庙宇系统

客家历史田野:霸王信仰与庙宇系统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濯田的霸王信仰当来自江西,但其源起已不可考。每年二月十五是霸王的生日。在濯田,还有五座庙宇供奉来自“回龙寨”的霸王,它们是上庙、下庙、上杭庙、连城庙、郑坊庙,由此构成了所谓的“五庙六霸王”系统。它的命名显然与琅玡王氏被称作“上王”有直接关系。在“回龙寨”供奉的是“武霸王”,而下庙供的是“文霸王”,这一点与上庙及其他几座庙宇完全不同,显示太原王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地位。

客家历史田野:霸王信仰与庙宇系统

所谓“五庙六霸王”,是指濯田的五座庙和一个神坛里供奉的六尊霸王。这是濯田最为重要民间信仰,也是当地人经常提起,至今仍然存活的民间崇拜活动。

濯田的霸王信仰当来自江西,但其源起已不可考。据当地人说,霸王就是项羽,他的来历与太原王氏三世祖四郎公的一段经历有关:

传说四郎公有一次到北方去贩牛,回来时路过乌江,牛被汹涌的江水吞没了。四郎公十分着急,于是就去问当地人附近有没有灵验的菩萨。当地人说有,就带他去霸王庙祈求。四郎公向霸王菩萨许愿,如果能让他的牛又找回来,他愿把庙旁的樟树枝带回去插,以后为他雕塑神像供奉。果然,那些沉入江底的牛都平安过河了。四郎公就带着一根从树上掉下的樟树枝回到濯田,并把它插入泥土里,很快就生根发芽。几年以后,樟树长大成材,四郎公就准备请人来雕刻菩萨。

他请来了一个雕刻师傅,可是这个师傅从来没有见过霸王菩萨,不知要如何下手。这时,霸王化作一个拾牛粪的老人来到濯田。他问师傅:你会不会雕霸王?师傅摇了摇头。老人就把粪箕倒扣在地上,人坐在上面,右手执粪叉放在腰间,说就是这个样子。说完出门就不见了。雕刻师傅根据老人的样子很快就雕成了霸王菩萨。

每年二月十五是霸王的生日。这天下午霸王一定会从乌江来。有时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可是一到下午便会有成片的乌云飞来。年年如此。当地老人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霸王来到濯田,每年二月十五的下午都会注意观察天象,看看乌云来了没有,结果是屡试不爽。

这个故事太原王氏的族人最愿意讲,因为当地人普遍信奉的神明就是他们祖先带来的,由此可以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但霸王信仰是否真的与四郎公有关已无从查考,其中一些故事情节显然与许多神明传说相同,是普通民众经过无数次重复、加工和集体创作的结果。不过,重要的是这个神明确实来自外地,在长汀其他乡镇难以见到,而且最早就供奉在太原王的“回龙寨”里,此处正好是整个濯田的总水口。

供奉霸王的回龙寨亦称“公王坛”。我们到那里调查,只见该坛占地面积不大,却香火鼎盛。坛内原有一块旧石碑,近年因重修神坛,旧碑的背面被拿来镌刻“捐资芳名”镶嵌在墙上,完全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是一个古香炉(石质),正面镌刻着“回龙寨”三个字,背面刻“福主公王”,显示回龙寨所供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保佑一方的“本坊福主”,它是一个村落最主要的神明。

“回龙寨”在当地人的观念中不属于神庙,但它所供奉的霸王是最古老的。在濯田,还有五座庙宇供奉来自“回龙寨”的霸王,它们是上庙、下庙、上杭庙、连城庙、郑坊庙,由此构成了所谓的“五庙六霸王”系统。

1.上庙。属琅玡王氏所有,位于上王和下王的交界处。它的命名显然与琅玡王氏被称作“上王”有直接关系。

上庙是琅玡王氏最主要的庙宇。这座庙分上下两进。在前厅的木柱上悬挂着1994年孟春敬献的一副对联:“强楚精神还若此,炎刘勋业竟何人。”上厅神龛两侧又有一副对联:“福临神州千秋义气著鸿门,主进咸阳八载雄风扬汝水。”神龛上方的匾额为“威扬西楚”。从这些文字看,都在颂扬西楚霸王的雄风伟业,而且神龛两侧的对联把“福主”两字直接嵌入联中,显示琅玡王氏也是把他们供奉的项羽视为“本坊福主”,当作这个宗族的保护神。在神龛左边,还有两块立于1994年正月的石碑,上面刻着“重修上庙及十七郎公地坟新建智士仁人乐捐花名”,连同旁边的一块木匾,总共约有400人捐款。值得注意的是,十七郎公是琅玡王氏三大房的共同祖先。前面说过,琅玡王氏的宗族结构较为松散,整个宗族没有总祠,各房之间也没有合修过族谱,因此这座上庙以及十七郎公的祖坟就成了他们维系宗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

上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然而据《琅玡王氏族谱》记载,至少在明朝初年就已经存在了。该《族谱》记云:十一世祖显,“尝作霸王庙签判二十四首。正统七年(1442)编顶成下里五图四甲罗子通里长”。又载:十六世祖西峰,“公施上霸王庙前左畔店一植二眼,会众收税,以作整庙之资”[16]。“上霸王庙”显然指的是上庙,因此早在明正统年间就有人为它作了签判,至明朝末年十六世祖西峰公还捐助店面两间,所收租金作为将来维修庙宇的经费,显示在明朝或者之前濯田的霸王信仰就已经存在了。至民国年间,琅玡王氏族人还在庙内捐献了一块牌匾,以霸王“刚直”的气概抒发对时政之感想,作者希望当局能得霸王之道,“犹解(民众)倒悬”,透过对霸王的崇拜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关注。至1993年冬,“十七郎公众嗣裔”又捐款重修了这座庙宇,此次重修可以从“威扬西楚”的落款看出来。

2.下庙。此为太原王氏所属的庙宇。该庙坐落于下洋与巷头村的交界处,与上庙相距不远。庙门口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清初知县白宝珩访我坊之赞语,匾曰‘尚义乡’,一九九四岁次甲戌年重修。”“尚义乡”三个字特别大,正对着人群往来的街道。(www.xing528.com)

前面说过,太原王氏拥有最古老的“回龙寨”。在“回龙寨”供奉的是“武霸王”,而下庙供的是“文霸王”,这一点与上庙及其他几座庙宇完全不同,显示太原王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地位。这座庙与上庙十分类似。正厅神龛上方悬挂着“威灵显赫”的匾额,也是1994年冬重修庙宇时敬献的。神龛两侧的对联云:“当作人杰除暴秦威勇震天下,殉为神灵泽良民豪义颂古今。”落款为“光绪二十一岁次乙未季春月吉日”。上厅另有一副对联:“盖世神威功高西楚,如春厚泽利溥南汀。”落款“沐恩连邑诰职窦坡张攀螯敬酬”。村民们解释说,这是连城商人来还愿时献的。此外,在庙内还有一口铁钟据说是乾隆年间铸造的,但锈迹斑斑,已经难以辨认。

从总的来看,下庙保留下来的古迹比上庙多。村民们说,当地人凡是要外出经商,都会去朝拜霸王,这菩萨非常灵验。从上引连城商人敬献的对联看,此话不假。太原王氏来到濯田比琅玡王氏,经济实力和人才优势也比不上琅玡王氏,但是他们有“尚义乡”和“文武霸王”这些文化资源,同样在当地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3.上杭庙。此为上杭人所建的庙宇,位于墟场坝附近。清乾隆以后至道光二年(1822)以前创建,现已拆毁。这座庙宇也供奉武霸王,可以视为外来移民(主要是商人)融入本地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上杭人在当地的一个信仰中心和集合场所。1996年我们到那里调查,看到这座小庙刚重修不久,神厅正中供奉新塑的霸王菩萨,左边有“正一龙虎赵大元帅之神位”;右边是土地公和土地婆的神位。庙内左侧墙上的“公德碑”记载了庙宇重修的过程和捐款芳名。文云:“上杭庙是罗、李、黄、陈、丘、郭、范、曹、谢九姓客家在二百多年前来濯田开基时建造的古庙,已有倒塌的危险,为保古迹,现从(重)新维修。”从上杭九姓客家“在二百多年前来濯田开基”推算,正好在乾隆年间,而道光二年的《太原王氏族谱》已经有了这座庙宇的图像,由此可以推断它的创建时段。这座庙宇重修时也是由上杭九姓“客家”捐资完成的,其中罗姓捐献的最多共31人、李姓次之26人、丘姓16人、黄姓12人、陈姓11人,此外还有范、曹、郭、谢等姓,都只有2、3人或1人不等,总共105人捐献了5110元人民币。以上各姓的捐款情况基本上与他们现在濯田的人数多寡成正比。

4.连城庙。连城庙也建在墟场坝上,始创年代据说比上杭庙稍迟,但在道光二年《太原王氏族谱》的村图中也画有此庙。由于连城人留在濯田的不多,因此该庙没有得到很好维修,1996年前往调查时已经相当破旧,2000年为了扩建新市区,拆除整片商业街市,连城庙与上杭庙也一起被拆除了。

5.郑坊庙。此庙位于郑坊街,原属郑姓所有。后来郑姓人迁走了,该庙变成王姓及其他各姓供奉神明的场所。《琅玡王氏族谱·养庵公传》云:“初,郑坊庙轮班崇神,分设公帑,公独慨然肩其任。每岁代众生息,包纳子母钱三分,毫无悭吝”[17]。养庵公约生活于乾隆年间,可见此时郑坊庙已经设有神明会,各班在轮流“崇神”,而参加者有可能是街上的商人,至少像王养庵这样有经济实力的人物也在里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这座郑坊庙还在。庙门上方镌刻着“威扬西楚”四个大字,与上庙的匾额相同,显然也是供奉武霸王的。而且从题刻匾额与上庙相同这一点来看,它受琅玡王氏的影响特别大。

除了“五庙六霸王”之外,濯田还有三座庙宇与当地的庙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也需要一并说明:

其一,沙篱寺。该寺据说创建于宋代,原为公共的佛教寺庙。明万历年间,琅玡王氏十六世祖嘉宪公曾“塑沙篱寺普庵神像一尊,又施大片地‘心地庵’基址一块”[18]。民国以后该寺倒塌,现又由琅玡王的裔孙捐资予以重建。寺内主要供奉三宝观音、定光、伏虎、普庵、罗公祖师、五谷仙师等。每年庙会活动这些神像均被抬出来,而且作为琅玡王的所属庙宇进入当地的崇拜仪式中。

其二,西峰寺。如果说沙篱寺主要属于琅玡王氏,那么西峰寺则属于太原王氏所有。西峰寺位于下洋村的广背,始建于清初,20世纪70年代曾予以重修。关于这座寺庙的缘起,《太原王氏族谱》有段记载:十七世祖毓恩之妻罗琼娘三十岁守志,“七十一岁时命子文进等捐资砌西峰庵上栋墙砖,复施租田以为香油之资”[19]。王毓恩的妻子罗氏大约生活于清朝康熙年间,可见这座寺庙距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西峰寺主要供奉三宝、地藏、观音、定光、韦陀、弥勒等佛教神像,寺旁还有一个小庙供奉五谷仙师。每年庙会时,太原王氏五房人就要轮流做头,到西峰寺来抬观音、定光、五谷仙师出去。周围乡村也会经常到庙里借定光古佛,并到“回龙寨”借霸王去打醮。

其三,翠梅寺。翠梅寺属巷头林氏所有。此寺建于翠梅山,供奉观音、定光、关圣帝君等。以前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打醮,林氏族人就要到翠梅寺把关帝抬下来,打完醮再送回去。后来,村里人为了方便在巷头另建了一座天后宫,正中供奉天上圣母,右边附祀关帝,自此以后就不需要再上翠梅山了。每年濯田游神,巷头林氏也把这尊关圣帝君抬出来,作为该宗族参与活动的重要象征。

由此可见,濯田的神明崇拜系统颇为复杂。它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濯田霸王信仰的产生与王姓迁来开基的历史相联系,而且又与濯田商业交通背景息息相关。明朝以后,琅玡王氏首先崛起,由此建起了他们自己供奉霸王的上庙。入清以后太原王氏开始兴盛,在原有“公王坛”的基础上又建造了下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而乾隆以后濯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从上杭、连城来的移民也分别建造了各自的庙宇,并都把当地最为重要的武霸王引入他们建造的上杭庙和连城庙。“五庙六霸王”的产生可以说是濯田霸王信仰的播展历程,也是当地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缩影。

有意思的是,濯田最早的五通公王信仰(在古老的码头车项坝)后来并没有成为当地的主神,清朝引进的天后妈祖(在郑坊大桥桥头)最终也成了妇女儿童的保护神,[20]而来自外地的项羽却成为普通百姓、外地商人竞相供奉的对象。其中原因除了霸王被视为“本坊福主”这个特殊意义之外,还有就是王姓的发展以及相伴而生的灵验传说和年复一年的庙会活动,它不仅持续不断地强化着霸王的灵验,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这个墟场的社会生活和各姓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