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田地处濯田河的中段。这条河流发源于靠近江西的古城镇,流经四都镇与红山河汇合后,最后在水口注入汀江。
濯田早期的墟场就建在车项坝,那里还有古老的水路码头。以后随着郑、王、林等姓居民的迁入,周边土地逐步开拓出来,商业中心也由车项坝向郑坊转移。明末清初,郑坊街已经成为当地的商业中心。《琅玡王氏族谱》载:十八世祖万景公,“于明末年间捐赀百余金,董率乡人置田拨入濯田渡,以给渡夫工食、架桥之赀”[11]。这里说的濯田渡是指郑坊街的渡口,那时两岸行人往来只能靠船只摆渡,枯水时还在河上架设临时木桥,因此琅玡王氏的祖先“于明末年间捐赀百余金”置田拨入濯田渡,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渡船和架临时木桥的费用,方便两岸行人往来。
乾隆初年,郑坊街开始建造永久性的大桥和天后宫。上引《琅玡王氏族谱》又载:“二十一世者图,字绍羲……乾隆五年捐百余金,偕弟绍宣,兄弟二人始创濯田郑坊大桥。九年被水冲坏,公又乐捐倡首,率众募化重造大桥,始建天后宫,请神祈保大桥,勒石感德。”[12]《太原王氏族谱》亦载:“十九世复谅,壮岁佐父兄持家,权衡物产,积于心计……郑坊街一渡,途旅病涉,公偕诸里老,捐己募化,董建大桥,至今人颂其德。”“十九世复星,援例入太学……董建天后宫及建郑坊街大桥,勤劳劝理。”[13]这些倡捐、董率乡民建桥修庙的王姓族人都是家资雄厚的国学生或太学生,而且建造大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郑坊街一渡,途旅病涉”的问题,很多人都积极参与了捐资兴造,可见郑坊大桥和天后宫的建设在濯田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清末至民国年间,濯田的商业贸易已经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街的规模也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沿着郑坊街又向上拓出了兴隆街、新街,以及与兴隆街相交的横街和打铁街,由此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区段,其中兴隆街是整个商业街市的中心(参见“濯田墟示意图”)。据当地老人回忆,1949年以前,濯田街上共有72家店铺,涉及小百货、香烛食杂、布匹、药材乃至打铁、打锡、打银、石灰、木材等21个行业,其中在兴隆街及其周边的这片区域内就有60家,占总数的80%以上。
濯田墟示意图
这些在濯田开店的生意人来自四面八方,远的有广东、江西的老板,以及本省武平、上杭、连城各县商人,较近的有来自濯田附近的三洲、河田、涂坊各乡镇以及濯田的本地人。从数量上看,广东人开的商店有5家、江西人4家、武平人7家、上杭人5家、连城人3家、三洲人9家、河田人2家、涂坊人1家,而濯田本地人则占了36家。濯田本地人一般经营与地利有关的饮食服务业,如豆腐酒店、香烛食杂店、饮食店(又称“中伙店”,专门为客人加工午饭)、切面店和客栈等。而外地人主要是经营外地商品,尤其是与自身优势有关的业务。如江西樟树人以经营中药材出名,他们在濯田开设的4家店中就有3家是卖药的。广东人善于经营大宗洋货,濯田很出名的布店“兴记鸿”就是梅县人合股经营。而上杭人开的饼店“凌丰斋”也相当有名,三洲人以打铁为生。据老人们回忆,以前上杭人在濯田开的商店主要经营粮食和副食品、百货。他们把收购来的米、豆运往上杭,回来时运食盐、煤油、京果等货物。而连城人一般认为是刨烟丝的。武平人在经营木材方面很有优势,放木排的都是来自武北的小澜人,他们常年住在濯田,没有活干才回家。
除了商业街之外,在濯田还有一个墟市,南来北往的货物则是依靠墟市和川流不息的墟船进行运送。
濯田墟就在商业街背后紧挨着河边的场坝上,每逢农历二、六墟期,各地商贩便云集于此,与当地农民交易各种农副产品,并出售外地贩来的货物。濯田墟的商业活动与墟船关系密切。据当地人说,以前每逢墟日,濯田墟船达200多艘。这些墟船常年来往于长汀、上杭的交通线上。从濯田到长汀城关水程较短,墟船是三天一个来回;而濯田到上杭水程较远,需要五天才能一个来回。因此,濯田墟尽管也是十天两墟,但这两个墟期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每逢“二”的墟期(即农历初二、十二、二十二)当地人叫它“长墟”,即与上个墟日间隔六天;而逢到“六”的墟期(初六、十六、二十六)当地人叫它“短墟”,因为与上个墟日仅间隔四天。每逢长墟的前一天,墟船刚好从上杭回来,第二天赴墟以后即装满长汀城关所需的货物运往县城;至下次即短墟的前一天墟船又刚好从长汀返回,再装满货物运往上杭……如此循环反复。尽管如今当地的水运交通已被公路取代了,但由于墟船贸易而形成的濯田特有墟期仍然延续下来,迄今没有改变。(www.xing528.com)
由于濯田墟与长汀、上杭紧密相连,许多农副产品均在这里集散,因此使得濯田墟商业十分兴隆,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化的农贸市场。在沿着濯田河的河坝上,依次排着木材市场、柴草市场、猪仔市场、米豆市场、竹器木器市场;而在天后宫的后面还有一片空坪,此处作为糖油市场(详见“濯田墟示意图”)。在墟场上交易的各种农产物都是来自周围以及更远的乡村,如猪仔、米豆很多都是从江西贩运过来的,木材来自濯田河的上游,尤其是四都镇每年都有大量木材放运到濯田[14],再经濯田贩运到广东。而糖油、竹木器等主要都是来自周围的农村。因此,货物流通、适中的地理位置,加上本地物产尤其是糖油的生产等,是造成濯田地方经济繁荣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果说,进出濯田的大宗货物是靠墟船运送的,那么维系濯田与周边没能通船的货物运输则要靠肩挑来完成。挑夫在山区商品流通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地方的繁荣实际上是这些挑夫用人力“挑”出来的。
濯田外出挑担的以下洋太原王氏占最大多数。在1949年前夕,下洋村共有100多户,600~700人,外出挑担的就有100多人,平均每户有一人,有的甚至不止一人出去。挑夫把从广东、上杭用墟船运来的货物,靠肩挑分别送到周围一些集散地,同时又把那里的物产挑回来。从濯田挑出的货物以食盐为最大宗,约占70%,其余主要是百货、布匹、糖、京果等;挑回的主要是来自江西经过红山、四都等地的米、豆、猪仔、鸡等。挑运路线有以下三条:[15]
1.红山线。从濯田到红山乡的腊口全程60里,走小路经李湖、石下、苦竹山下、墩头到腊口(红山乡政府所在地)。由于一路都是翻山越岭,60里路要走一天才能到达。在红山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便返回。去时挑盐,每人两箩70斤,工钱是4个银毫子(每箩2个银毫子)。如果挑其他百货,以重量计,每百斤5个银毫子。回程大多挑米、豆,每百斤4个银毫子(因回程下山,工钱较低),也有按实物抽成的,每挑一石米抽1.5斗作为工钱。挑夫在腊口过夜,住宿的客栈为大通铺,连吃带住每人约需花半个银毫子。
2.四都线。从濯田到四都全程30里,走小路经长校、王屋墟,翻过牛脑屎山便可以抵达,当天往返。因此,挑夫如果挑货往四都都自带干粮当午饭,去、回各需4个小时左右。所挑货物与红山线相同。去时挑盐,每人两箩,工钱是2个银毫子;回程挑大米和豆子等,每百斤约2个银毫子。
3.店下线。店下是武平县北部一个乡村聚落,距濯田30里。挑夫清晨出发,走小路经刘坑头、圆当抵达店下,当天便可以来回,所挑货物和工钱均与四都线相同。
由此可见,濯田作为长汀南部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它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的。水路交通的便利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和商品,而大宗货物的进出依赖墟船的定期往来,当地挑夫又用肩膀扮演着“蚂蚁搬家”似的角色,把各种货物挑送到更远的山村,再把各地农产物汇集到濯田。濯田本地的物产,加上周围乡村及江西省出产经红山、四都的米、豆、糖、油、猪仔,以及从广东经上杭或长汀运来的食盐、百货、布匹等,均在此交汇集散,由此形成了一个商贩云集、货物交流的传统集镇社会。而濯田的各姓居民正是生活于这个社会环境之中,本地人与外地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此交往谋生,共同创造着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