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坊七圣庙庙会:规模庞大、信众虔诚、热闹非凡!

夏坊七圣庙庙会:规模庞大、信众虔诚、热闹非凡!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普济庵内供奉定光古佛、二佛、华光大帝、万岁牌、三宝、弥勒、观音等,规模比七圣庙大。溪背的夏姓现仅有30多人、赖姓仅一户5人,再加上吴姓70多人,总共才100多人,在夏坊属小姓小房,但他们却拥有主持庙会、装扮神明的神圣权力,同时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从正月十三日凌晨一点开始,“七圣庙”就持续放铳,燃放鞭炮。

夏坊七圣庙庙会:规模庞大、信众虔诚、热闹非凡!

夏坊“七圣”的面具就供于溪背水口的“七圣庙”里。这座庙正位于三条小溪渠的汇合处,离它不远处还有一座溪背的社公坛。“七圣庙”只有一个神殿,规模不大。庙宇正中的神龛内供奉着上述七个傩面具,中间一个为红色,其余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在神龛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梦熊显赫”四字。据吴姓报告人说,该庙宇是吴姓的祖先做梦才决定兴建的,因此当时建庙以吴姓为主,看来这块牌匾从吴姓人的角度看有它特定的含义。神龛两侧的一副对联是“七圣显神奇近悦远来有求必应,千秋隆报赛民康物阜被泽靡涯”;其上下落款为“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冬月谷旦,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岁秋月重修”。这是庙里仅存的一个能够反映庙宇修建历史文物。村民们说,以前庙里还有两块牌匾,上面写着捐款人的名字,“文革”期间烧掉了。如今这座庙已修葺一新。在庙的右侧还有一间观音堂,是近年重修庙宇时加盖出来的,以前没有。

夏坊除了“七圣庙”之外,最古老的庙宇是普济庵。前引夏姓《族谱》提到,它在夏姓未来开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座庵位于路背夏姓聚居地的西侧小溪对岸,1965年被拆除,现在仅剩庙址而已。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普济庵内供奉定光古佛、二佛、华光大帝、万岁牌、三宝弥勒、观音等,规模比七圣庙大。由于它是夏坊历史最早的庙宇,因此当地人称之为“老庵下”,而七圣庙被称为“新庵下”。老庵和新庵都共同参加了正月的游神活动。另外,在四月和七月老庵还有两次单独的游神打醮。一次在四月初八日,抬庵里的定光古佛、二佛、华光大帝三尊菩萨到路背—溪背—夏逸垣—何坑巡游,供村民上香。另一次从七月初一开始,菩萨依次到路背的前屋、后屋,夏逸垣的背屋、祠堂下、田均下,以及溪背、何坑等七个地方,每个地方打醮两天,十五日回到庵内再打醮一天。从这两次的巡游路线看,普济庵显然归夏姓所有,其他外姓的村落都没有参与。[20]这一点与正月的游神有很大不同。

由于夏坊的“七圣”最早属吴姓所有,因此正月装扮傩神出游,吴姓的地位相对突出,或者说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据吴姓报告人讲,“七圣”是吴姓先祖捡回来的。但由于当时吴姓人很少,因此装扮“七圣”时就要请同住溪背的夏姓和赖姓来帮忙。溪背的夏姓(壬郎公后裔)现仅有30多人、赖姓仅一户5人,再加上吴姓70多人,总共才100多人,在夏坊属小姓小房,但他们却拥有主持庙会、装扮神明的神圣权力,同时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每年春节过后,如果天气晴好,溪背三姓人在正月初五以后就要上山砍“竹鞭”(即大毛竹的竹枝)。这竹鞭是游神时“七圣”拿在手里用来赶鬼的,由于它被神明拿过,具有某种灵力,因此经常被人要走,放在厅堂里辟邪,砍竹鞭时就要多备一些,通常至少要两三百根。竹鞭砍回来以后,其他村民可以来帮忙,先用火把竹鞭烤直,再削去下部的一些枝杈,仅留顶端竹枝,然后用红纸条把整根竹鞭缠绕好。

在准备竹鞭的同时还要制硝、妆古事等。按照规定,硝是由放铳人准备的。最早负责放铳的是叶姓,后来改成姓施的,因为施姓是赖姓的女婿,也住在溪背,所以当地人认为砍竹鞭和制硝都是溪背人的工作。而妆古事则是夏坊其他主要村落的任务。在历史上,夏坊正月游神共有十棚古事,六个高棚、四个低棚。其中何坑分配四个(两高两低)、路背两个(前后屋各一个低棚)、夏逸垣四个(都是高棚)。每棚古事都要挑选两个小孩,化妆成各种历史故事或戏剧人物。十棚古事在正月十一日之前就要准备好。十二日开始抬出来在上述各村包括普济庵游行,至十五日为止。

正月十二日开始准备装神。凌晨五点,溪背吴、夏、赖首先派人到离村大约两里的菩萨子坑取水。据说,那里的水比较洁净,是全村饮用水的源头。取水时需要上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由一个姓吴的主持人用瓢子舀上半桶水,提回来放在吴姓祖堂内。[21]装神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在几天前,吴姓祖堂就已打扫干净,前厅靠近大门处挂着一块大红布以遮挡外人视线,里面燃香点烛。我们曾提出要进去观看,也被谢绝。村里人都不敢随便谈论“七圣”是如何装扮的,认为随便谈论“七圣”的法器会头痛肚子疼,有的会害红眼病,装神者对此更是讳莫如深。据知情者介绍,大约在用过晚饭以后,装扮“七圣”的所有人员就要集中到祖堂内,先把取回来的水烧开、冷却,然后用这种洁净水来磨刀(法器),这样就不会生锈。半夜过后,装扮“七圣”的七个人都要到庙里迎奉面具,从红脸的“一圣”开始,逐一从神龛上取下,手捧列队返回。接着在吴姓祖堂内装扮,要一直持续到天亮才能完成。按前面表3所示,每个神圣的装扮都有固定模式:“一圣”头扎绿巾,头上“V”形缺口处置一把红锯子,上身赤裸,下身着黄裙;“二圣”以下都是头扎红巾,也是赤裸上身,但“二圣”“三圣”都是头上置一把砍肉刀,下身着黄裙;“四圣”“五圣”则腹部插一把利刃,直透后背,肚肠流出,下身着蓝裙;“六圣”“七圣”左手腕各插一把匕首,下身亦着蓝裙。所有神圣都打着赤脚,后来由于路上有玻璃,才改穿胶鞋。从这些神圣的装扮看“七圣”,崇拜显然带有浓厚的原始巫术的味道。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七圣”中的老大(即红脸“一圣”)不管情况怎样变化,必定要由姓吴的人来扮饰,其他姓氏没有这个权利,游神时他也是走在最前面。

从正月十三日凌晨一点开始,“七圣庙”就持续放铳,燃放鞭炮。这时村里人纷纷携带供品到庙里上香祭祀,整个狭小的“七圣庙”全被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味。在早晨八九点以后,游神就开始了。(www.xing528.com)

夏坊正月的游神是与普济庵联系在一起。在游神的前两天即正月十一日下午,“七圣庙”就开始演戏。首先要到普济庵打八仙,入夜以后才移到“七圣庙”上演,并杀猪敬神,猪肉用以招待戏班和装神者。正月十三日上午游神正式开始后,已经装扮妥当的“七圣”依次从吴姓祖堂里出来,顿时神铳、鞭炮声大作,硝烟四起。而每个神圣刚跨出门槛时,左手都会拿着年长主持者递上的一面镜子和一本通书,当空照一下,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再还给主持人,如此逐一而过。装神时或者“七圣”出发以后,这镜子和通书就挂在吴姓祖堂门口。“七圣”走出来要列队先行至普济庵等候,这时老庵供奉的老佛、二佛、华光大帝、万岁牌出宫。这些菩萨均由制作古事的何坑、夏逸垣、路背三村人扛抬,每村轮流一年。两个庵庙的神佛汇合后,由万岁牌打头,接着是老佛、二佛、华光,然后是“七圣”,依次而行,后面是锣鼓队以及十棚古事,孩子们扛着二三十面彩旗紧随队伍,最后是观看的人群。

游神队伍从普济庵出发,分上午和下午两个阶段:上午首先游何坑,稍事休息后再游夏逸垣;下午游路背、街上、岭边口,然后沿着溪背回庙。凡是神明路过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摆设供品迎接祭祀。“七圣”手上各持一根竹鞭,左右挥动。据说这竹鞭能够驱邪保平安,有的人还愿意让竹鞭轻轻打几下,以示得到保佑。一路上不断有人把神明用过的竹鞭取走,这时抱着整捆竹鞭跟随其后的人就会马上递上一根,索要和替换竹鞭成了整个巡游过程的一大景观。凡是家中有不顺或者建造新屋的,一般都会请“七圣”进去(主要是前三个),在厅堂内走一圈,主人给一个红包。游神路过的各姓祖祠、祖堂,则“七圣”必定要进去,在正厅内环绕走几圈然后出来。在巡游过程中还有一人手持凉伞,紧紧跟在“七圣”之后,如果“七圣”装饰的法器出了问题,马上就用凉伞罩住,在里面整理清楚再继续前行。这个持伞人一定姓张。因为张姓祖先原本住庙当乩童,他们在庙会过程中也担负着与常人不同的角色。

在“七圣”巡游各村的同时,远近十里八乡的信徒、民众都纷纷赶到夏坊来,甚至远在明溪县的嵩溪、新畲人也会前来。他们有的是为了探亲观看庙会,并讨要一根竹鞭回家;有的是为了许愿、还愿。“七圣庙”据说许愿甚灵,因此很多人都选在正月十三日这天到庙里许愿、还愿。许愿者烧香,捐点香火钱;还愿者大都手提一只鸡送给庙里,或者往还愿箱捐钱。据一位70多岁姓夏的报告人说,他年轻时曾见过庙里公布的账目,1926年庙会收入仅还愿的鸡就达1300只!

整个“七圣庙”人流不断。庙旁的戏台持续演戏,一般都要到正月十六日才结束。这些演戏和庙会的各项开支都由庙产来负担。还有一种说法,除了“七圣庙”演六天戏以外,普济庵从正月十七日开始也接着演四天戏,费用由路背、夏逸垣、何坑、溪背即姓夏的各房分摊。这样,在过去日子里,从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夏坊村民有前后十天一直沉浸在演戏看戏、亲朋往来、娱神娱人的节日气氛中,其中正月十三日是庙会的高潮。

如今,夏坊的“七圣”庙会仍在继续,但已经有不少改变。首先是普济庵已经没有了,十棚古事和普济庵菩萨出游也随之取消,庙会规模由此变小而且变成纯粹的“七圣”出游活动。有关“七圣”的装扮、出巡仍维持传统,但一些细节也简单化了。如装神前的取水不再是凌晨五点,而变成了十二日傍晚;去取水的人也只有两个,一人取水,一人烧香放炮,过去则需要三个,并且要祖孙三代。庙会期间还愿的鸡仍然不少,但大部分已经不是拿鸡而是交现金代替;演戏也不是十天,而变成了四天或者六天。有关这些变化以及庙会的组织和庙产情况下面还会谈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