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坊“七圣”崇拜也被称为“梅山七圣”。这种崇拜在闽西地区较为罕见。夏坊村的“七圣”崇拜起源于何时,史籍未载。据村民们口头相传,据说是吴姓的一个祖先到外边做生意捡回来的。
当时这个姓吴的祖先外出经商,有一次遇到涨大水,河里共有十三条,船被打沉了九条,十分危险。这时河面上漂来两只箱子,船上的人看到了,不敢去捡,结果又有两条船翻了。箱子再次漂来,吴姓商人就叫艄公去捡,艄公不肯。吴姓商人说,我给你钱。箱子捡上来以后,另一条船又被风浪打翻了,只剩下这船安然无恙。回到客店以后,吴姓商人要把箱子打开,可是怎么也开不了,后来就到外边买了香烛回来烧,才把箱子的锁打开了,发现里面装着九个面具。于是就请挑夫把这两只箱子挑回村,放在吴姓住屋内。以后每年正月十三日都把面具摆在一个竹制的大簸箕里置于厅堂上,供人们祭祀。平时由吴姓人烧香点烛。后来有一个从上杭来的张姓乩童(即张姓开基祖)住在村里,由他降童才选择了建庙地址。这两个箱子,一个里面装着面具,另一个装法器。
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我们在村里反复听过,没有多大变化,基本可以确定“七圣”与吴姓关系最为密切,而且是从外边来的。不过,我们在调查中还听到另外一种说法:据说这“七圣”原来是姓翁的,他们是从湖南捡回来的。翁姓宗族势力原来很大,他们还把河水引到村里来。吴姓开基祖天衡公刚来的时候就是当姓翁的女婿。后来翁姓不知何故迁走或灭绝了,他们的田产、山林包括“七圣”就由吴姓来继承,现在姓翁的坟墓还由吴姓人去扫。这个报告人不姓吴,因此敢于说出平常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的故事。不过我们查阅了吴姓《族谱》,天衡公只娶一个太太姓赖,他的两个儿媳妇都姓夏,没有任何与翁姓有关的记载。作为一个传说故事是很难得到证实的,但我们知道现在看到的族谱也是后人编撰出来的。在早期,迟到的外姓如何进入一个已经定居的土著社会,被招赘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在闽西地区经常可以见到。[12]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我们无法辨清翁、吴两姓的关系,但也不排除确有存在的可能。就“七圣”的来源而言,显然与吴姓早期的历史存在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前面说过,吴姓开基祖天衡公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享年61岁。由此可见,夏坊的“七圣”崇拜应该在明朝中叶以后就已经存在。刚开始时是放在吴姓人的家里,后来才在吴、夏、赖等姓住地即溪背的水口建造了庙宇,时间当在清朝末年。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据村民们口头相传“七圣庙”的庙址是张姓乩童选择的。张姓在夏坊才繁衍5代,相传开基于同治年间,因此建庙必定在同治以后;而且庙内有一幅早期的对联落款为“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冬月谷旦”,与上述说法相互印证,此庙建于光绪九年(1883)冬季应该可以肯定。
“七圣”据说原来有九个面具,后来有一次游神来到石竹山夏姓住地,因为其中两个面具装扮成“流肠破肚”的样子,面貌相当恐怖,结果把一个姓夏的男孩子(一说独生子)给吓死了。后来经乩童降神指点,认为应该把这两个面具化掉,所以就变成了七个。这“七圣”究竟代表什么神明?当地人大都说不清楚,较懂事的则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也叫“梅山七圣”。他们原来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蚣等七种动物精怪,后来才被杨二郎一一收服。有的人还能大略说出这七种精怪的姓氏,如白猿精姓袁、羊精姓杨、长蛇精姓常、蜈蚣精姓吴等等。[13]“梅山七圣”在现在部分村民的知识体系里即指《封神演义》中的七种精怪,但如果细加考察,其历史渊源就更加复杂。
梅山在湖南省中北部的新化、安化两县之间,其文化区还包括周边一些县市的相关区域。北宋熙宁年间下令开梅山以后,梅山古老的文化才逐渐为外界所认识。据学者研究,所谓“梅山神”实际有土著和汉人之分。如土家族信奉的梅山神是女性梅嫦,而汉人信奉的是男性猎神张五郎[14],他能够倒立翻坛,与闽西、赣南常见的闾山、茅山道教派别有明显不同。这大概是早期较靠近源头的梅山神的情况。
南宋时,就已出现“七圣”的称呼,而且与灌口二郎神斩蛟的故事相联系。如民国《霞浦县志》记载,南宋时福建省霞浦县城关就有“七圣庙”:“在治北朝天境。祀隋嘉州守赵昱。明初庙圮,知县尹昌隆重修,有记:‘昱,蜀人,尝为嘉州守,斩蛟拯人,民为立祠于灌口,唐、宋屡加封号。(南宋)开庆元年长溪令李公,自蜀奉神至邑……’”[15]元刻本《搜神记》也记载了赵昱持刃入水斩蛟的事迹,并记当时帮助赵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后来蜀民感赵昱功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16]这是所谓“七圣”在南宋、元朝被奉祀或记录的情况。从根本上说,与梅山地区的梅山神崇拜是没有什么联系的。(www.xing528.com)
大约在元朝以后,“七圣”就与“梅山”结合起来了,称“梅山七圣”,而且有多种版本。《灌志文征·李冰父子治水记》云:“二郎……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元曲选外编·西游记》第九出云:“李天王命哪吒与眉山七圣搜山,寻找通天大圣孙悟空。”这里的“眉山”即指“梅山”[17]。前条资料说“梅山七圣”帮助二郎神斩蛟,后条资料说与哪吒一起奉命搜山寻找孙悟空。至明朝《封神演义》问世,“梅山七圣”变成了与哪吒、杨戬大战,后来被收服封神的七种精怪。由此可见,所谓“梅山七圣”是北宋开梅山以后,梅山神信仰与周边其他地区的文化不断融合附会的结果。这种融合附会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多线条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在“七圣”前面冠于“梅山”之名,与梅山地区的文化应该也有某种联系。据学者研究,梅山地区的土家族特别崇尚“七”这个数字,他们把梅山神说成七个仙女下凡,结成七姐妹,而梅嫦是七妹。[18]如果根据这个说法,在古老的梅山地区“梅山七圣”这个概念就已呼之欲出了。只是随着梅山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周边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梅山七圣”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多样化。
夏坊的“七圣”崇拜始于明朝中叶以后。不过,当地村民认为他们的“七圣”就是梅山七种精怪可能是受《封神演义》的影响,其真实来源如何很难厘清。前面说过,夏坊的“七圣”原来有九个面具,后来化掉两个,可是当我们问到那两个面具叫什么名字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来。现在看到的“七圣”是七个傩神面具,怒目、张牙咧嘴,其中为首的一个是红脸,其余均为黑脸。每个面具的造型都不一样,前三个头上还有一个“V”形缺口,化妆时可以插上法器(见表3)。
表3 “七圣”面具及其装扮特征
这七个傩神面具每年正月十三日都要化妆出来巡游一次,村民们对之崇拜有加,甚至认为每年春节过后当地都会下雨或下雪,而当“七圣”出游时,不管雨雪有多大,总会停下来或者变小几个小时,村民们屡试不爽。因此,从这些崇拜的面具及其装神游神的特征看,与其说夏坊的“七圣”就是《封神演义》中的七怪,还不如说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不过,夏坊的这种游傩仪式与福建其他地方发现的傩戏、傩舞有明显不同,它更具有原始的味道。[19]但是如果就庙会的起源来说,就如同以后我们将要证明的,它形成大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其实是清末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