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位于关中腹地,泾河下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两千多年来因受前秦时开凿的郑国渠灌溉惠泽,关中在历史上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泾阳被称为天府之国的白菜心,可见历史地位和富饶程度。
县城西北部有一座北仲山,西与礼泉县、北与淳化县交界。正北有一座嵯峨山,北与淳化县、东与三原县交界。
所谓“嵯峨”原意指山势高峻、陡峭。因嵯峨山上东西排列着五个高低错落的山峰,因而也叫五台山,因远看山势特征类似于古人所坐之轿的顶部,当地人多叫轿帽山。当地农谚有:“轿帽山戴帽,大雨不久就来到。”意是嵯峨山顶如果被云遮盖,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下雨。
小时远望嵯峨山,山顶东边的平台上像有一个树桩竖立着,因一直没有上去过,后来问大人,才知是座塔。
20世纪70年代初读高中时,县上组织学生在嵯峨山北坡植树,由山的东侧南坡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向上爬。爬到山上,经过平台,才看见一个微倾而不很高的石砖塔。塔旁不远处有座低矮破旧的砖墙瓦房,人叫庙殿。塔的另一侧不远处有一个用石头箍的大水窖,窖底有水,水上漂浮着一些柴草树叶,水里还有几只青蛙。
老师讲这就是唐时在山上建的悟空寺和悟空塔,水窖用来收集雨水,供僧人日用。起初山上寺院还有几个僧人坚守。由于山势陡峭,又没有路径可走,上山求仙祭拜的人很少。石山又不产可食之物,加上遇到旱年天不下雨,山上僧人吃水十分困难,生存条件恶劣,僧人逐渐减少,后剩一僧,再后来就没有僧人看管了,一直荒凉着。
悟空禅师本是泾阳云阳车家壕人,叶老归根,圆寂后葬回泾阳故里。
嵯峨山为泾阳北部最高山,把对唐代佛教传入做有重大贡献、并受唐皇亲赐法号之人,安葬家乡最高处,背北面南,视野开阔,俯瞰泾渭清浊,目览泾池大地,胸怀宽广,可福泽万代。(www.xing528.com)
这也与泾阳地域埋人习俗相符,埋人墓穴均选高处,并都是背北面南,民谣称之为“头枕轿帽山,脚蹬渭河滩”。
据史料记载,悟空禅师,唐京兆(为今陕西泾阳县)人,名为车奉朝,19岁入朝为官。公元751年,奉唐玄宗之命,出使西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车奉朝完成使命准备起程回国时,感染疾病,未能与其他使者一同回国,因病留居于犍陀罗国(印度古国名),拜舍利越摩为师,皈依佛门,开始研究佛学。公元790年,车奉朝学有所成,回到长安,并带回佛牙舍利及多卷经书,唐皇德宗召见了他,并赐法号“悟空”。悟空禅师圆寂后,公元860年,唐皇懿宗拨银,在泾阳嵯峨山上为悟空禅师修建振锡寿和悟空禅师塔供奉。
据传当年修寺建塔时,往山上运料十分困难,靠人背一天往山上运不了几十块转,动不动就把人从山半中腰滚落摔伤。山上修寺建塔,人们吃的喝的也得靠人往上背,工费全耗在运料路上,朝廷只拨那么多银子,这也可能是山上的寺塔建得低矮的原因所在吧!
传说在这运料过程中,山中有放羊人,山羊在山坡上吃草,在陡峭的山崖上跑上跑下非常自如,就有人悟出了让山羊运料的想法,用绳索把砖瓦捆绑好,搭驮在山羊背上,然后把山羊从山坡往上赶,一只羊每次驮一两块砖瓦,靠数量取胜,这样才把砖、瓦、灰、料运上了陡峭的山崖顶。真是实践出真知,智慧在民间。
在各级政府部门重视支持下,泾阳县文物旅游局具体组织实施抢修保护悟空禅师塔,于2015年8月扶正复原,并开通了上山路径,供游人参观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