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渣渣:中国历法中的节气排列及其影响

土渣渣:中国历法中的节气排列及其影响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节气15天多一点时间,旧时把每月中的第一个节叫“节气”,第二个节叫“中气”,现时人们统称“节气”或“节令”。中国历法中的节气是按照阳历排列,每月就会有两个节气,日期是相对固定的。而这些节气在农历中因有闰月的出现,日期却不断变动,从而造成了一年两头春的“双春”或“无春”年现象。阴历闰年为383天或384天,二十四节气是按

土渣渣:中国历法中的节气排列及其影响

节气也叫节令,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天象气候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收藏规律,把一年十二个月按春、夏、秋、冬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按气候征象分为二节,每季六节,每年二十四节来等分划分,并给每节取了个专用名称,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分别为: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15天多一点时间,旧时把每月中的第一个节叫“节气”,第二个节叫“中气”,现时人们统称“节气”或“节令”。

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农业国,把握节令对农民很重要。古人农事收种管理一切活动都是按照节气来安排。人们围绕节令也总结出了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和禁忌。现时人们虽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反季节种植,但节令对常规的农业生产种植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依然有着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名词多得记不住,这里教你一首好记的歌谣,按四季分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节气征兆

立春,也叫打春(意为鞭打耕牛),忌天阴。俗以立春宜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民谚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清明,忌天阴刮风下雨。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有风则主旱。

谷雨,忌不下雨。俗以为谷雨日不下雨是荒年之兆。民谚有“谷雨当日滴一点,耀州山上买大碗”之说(意为丰收)。

立夏,忌无雨。如果立夏日不下雨,主旱。民谚有“立夏不下,犁头高挂”之说。

夏至,忌打雷下雨。民谚有“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坊九个空”。

立秋,忌雷、风、雨。民谚有“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秋日见雨多灾涝”;“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等等。

白露,忌风雨。白露后天气转凉,不宜裸露身体。民谚有“白露当日晴,谷米收满囤”;“白露种山,寒露种川”的说法。(www.xing528.com)

霜降,忌节前霜。霜降之后,天气由凉转寒。民谚有“霜降降、百草亡”“霜降前见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见霜,稻谷打满仓”之说。

立冬,忌无雨。“立冬”标志着冬季开始。“冬为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呈现阴盛阳衰,万物进入秋收冬藏,蓄阳待春。民谚有“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之说。

冬至,忌无雨。忌前后五日内同房。古人认为冬至日是阴阳二气交争之时,此时男女同房必致血气耗散,易损身体,故忌之。冬至日无雨主冬旱。民谚有“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之说。

2.干支纪法

古人为了标记时日,就按照太阳月球运转和天象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年、月、日、时的推算方法,称为历法。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朔月圆一次为一月(也就是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太阳升降一次为一日(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一日又分十二个时辰。古人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在历法推算中,主要依据月球的运转规律来推算,所以把这一历法称为阴历,又因古时主要指导农耕生产,所以也称为农历。

因为年、月、日、时总在周而复始运转,为了区分年、月、日、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在古代历法中,古人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视为阳数,称为“天干”。天为上也,干为阳也。意为排在地上地前或阴上阴前表示阳的符号。古人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视为阴数,称为“地支”。地为下也,支为阴也。意为排在天下天后或阳下阳后,表示阴的符号。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相搭配,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就组成六十个阴阳平衡又互不重合的基本单位符号,创造发明了干支纪法。

这一干十、支十二搭配的纪年方法,六十年循环一个周期,所以人们常称六十年一个华甲子,意为六十年才出现一个甲子年。

用干支搭配,来记述一个人所出生的年、月、日、时,就需要四组干支组成的阴阳符号,其中四个天干为阳,四个地支为阴,用八个阴阳符号搭配组合来表述,人们称其为“生辰八字”。周易算命,也就是依据一个人生辰中的八个字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变换来推算此人一生的命运。

干支纪法,有人说从黄帝时代开始,那时文字还未出现,也无文字记述,只能算传说。但从殷商时代开始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科学家已从殷墟甲骨文中找到干支的象形文字记载。干支纪法可以说是殷商历法的最大成就,至今是世界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也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3.闰月、双春、本命年

双春年的出现其实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中国历法中的节气是按照阳历排列,每月就会有两个节气,日期是相对固定的。而这些节气在农历中因有闰月的出现,日期却不断变动,从而造成了一年两头春的“双春”或“无春”年现象。

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自转一周为一天,公转一周需365.25天,把一年划分成12个月,这个“月”,与月亮的朔望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始终符合,按照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到四季冷暖变化情况与日期是一致的。

人们选取了365天整数为一年,但每年多出的0.25天,这样4年恰好多出一天,人们就把这一天加在第四年中,第四年就多出一天,为366天,把这一年就叫“闰年”,所以阳历每4年一闰,把多的这天固定加在2月份,所以2月份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容易辨识,使用方便。但一年按12个月划分,阴历只有约354天或355天。这样阴历和阳历每年就相差11天,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追补,阴历3年与阳历基本相差一个月时间,古人就让阴历3年增加一个月来解决,这样阴历第三年就成了13个月,这年就成了383或384天,但历法上没有13个月称谓,就把增的这个月叫闰月,按历法规则,安排在二月到十月之后,让在上月基础上重复一次。就称这个月为闰×月。这样阴历就每三年一闰,把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阴历闰年。

阴历闰年为383天或384天,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每月二节排序,在阴历闰年中就增加一个节气,按二十四节气循环排序,立春自然就被增加进来,这样,闰年就出现了两头春,也叫“双春”的情况。闰年之后的平年自然就会出现无立春日的“无春”现象。

闰月具体加到哪个月,是依据农历历法规则推算,主要依照农历与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通常将只有一个节气的月份(一般称为小月)设置为闰月以进行弥补。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天或30天。农历基本是以19年为一个周期来对应于阳历同一时间。这样农历闰年的规律就成了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所以每19年中就会有7年是“双春”年。

民间关于双春年看法不一,有许多俗语。如“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认为双春年,豆科植物不成。如“一年两头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认为双春年不适宜养牛。也有忌双春年结婚的,如“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根”。但大多数人认为“双春”年是吉祥年,因“春”为生发、吉祥,“闰”为重复、增加。闰年加双春就是增福增寿、兴旺发达。民谚有“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所以民间有双春年结婚,图大吉大利;民间有选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做寿材,给老人添福增寿的习俗。也有人避忌无春年里结婚。把无春年叫“寡妇年”,也有人把甲子年叫“寡妇年”。无春意味着难以生发、流年不利、不可结婚的俗信。

所谓本命年,是指人出生的属相年份,年龄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72岁、84岁。按阴阳学说理论,人的阴阳生理周期为12年一轮回,本命年份恰逢太阴岁,身体的生理周期为低谷期,体气弱,易患病。所以人们在本命年里忌讳较多,不结婚,不出远门,日常活动事事小心。一般多用穿红内衣和系红裤带来破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