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人和说媒
媒人,是指说媒的人。说媒,是指媒人的中介活动,向男女双方提亲,介绍男女双方相互认识,建立关系,达成婚配目的。从人类发展史来讲,媒人和说媒要说出现的时间不算长,它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产物,封建社会时期最为盛行。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精神思想的禁锢和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女子不出门,社会活动范围小而狭窄,男女之间没有见面和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加之男女有别,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随便接触,自由恋爱很难实现。人类需要繁衍,男女需要婚配,媒人和说媒就成了男女婚配的必然和前提条件。也就产生了这一职业和名词,古时叫“月下老人”或“月老”现时多叫介绍人。
旧时这一行业多是兼职和随意,专职的不多,但也有,如媒婆、媒公。通常情况下的媒人和说媒,大多是熟人、亲戚之间相互提及和串通。因而在民间就有“说媒离不了亲眷,做贼离不了底线”之说。
有父母或自己托人或请媒人说的,旧时,称之“央媒”。央媒时,家长必须把条件、要求告知媒人,以便媒人物色时权衡。也有热心人自愿提及的。上门提及婚事,旧时叫“提亲”。旧时无论城乡,媒人普遍很受尊重。媒人进门,不管男女方,都得盛情招待,民谣有“是媒不是媒,先吃两三回”之说。吃喝过程中,媒人向男女双方父母详细介绍男女方的年龄、长相、职业、品行及家庭主要成员、家境情况等,供男女方家长参考。男女方父母认为合适,便请媒人告知对方,再请阴阳先生“合亲”。由于媒人在男女双方两边来回跑动、推介、穿针引线,促使男女双方接触,直至结了婚,媒人的使命才算完成。
旧时,男女双方在婚前是不见面的,说媒和婚约只是媒人同双方家长见面沟通,由双方家长来敲定,男女双方是没有婚姻自由和自主权的,也就形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现象,造成了许多男女双方终生相守而不相爱的状况。
旧时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封建礼教讲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为保名节,一生只求得个明媒正娶,也就心满意足了。
现时人们进步多了,除自由恋爱的现象多以外,就是中间有媒人的,双方家长都是让两个娃先见,看娃的意见说事。家长硬做主的个别也有,但已不多。在婚姻问题上,子女基本能做到有自主权和选择权。现时的媒人当得也简单,对男女双方家长或直接对男女双方提起,双方若有需求,安排见面,然后由男女双方联系去谈,就不管了。
2.合八字
旧时的婚姻,合八字是一项很谨慎、很严格的程序。旧时婚姻多是通过媒人两头联系,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写在一张红纸条上,俗称“庚帖”。男女双方交换庚帖后,各自会把男女的庚帖对合;安放于自家的神龛上,或灶火爷牌位前,然后对神祖上香卜吉。如果三根香烧得整齐,认为是吉祥;如果三根香烧得参差不齐,认为“有长短”,视为不吉祥,一般不再进行婚事。有些是在收到庚帖三日内,家里一切平顺,不出大小差错事故为吉,出一点差错为凶。人们视为祖灵的兆示,凶则婚事告吹,吉则进行下一步。就是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交算命先生来“合算”,看男女双方命相中有无相克、相冲之虞,如果命相合,就继续进行下一步婚议,若命相有克或冲,就会终止进行。
人的生辰八字是生下来就形成,所谓“落土时,八字命”。人生下来所感受天地磁场自然信息是固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至于合八字准不准,不好说,慎行为妙。
3.背 见
媒人与被提亲的男女双方家长见面,取得意见一致后,然后选一个适当时间安排男女双方背见。所谓背见,就是男女双方不直接接触,双方远或近距离相互观察了解以下对方的外表、模样、体形情况,双方都感到差不多,也就是基本看上,与各自心中的要求条件接近,有必要进一步接触了解,才安排进行下一步。若双方或一方没有相中,事就到此为止。
背见有时是一方知情、一方不知情;有时是双方都知情。但双方不接触、不谈话,双方只是远距离观察了解对方外表情况。
背见除了男女双方,有时双方父母,主要亲属也参与。若双方都感觉差不多,媒人才协调安排一个好日子,让男女双方正式见面。说媒中也有不安排背见,直接安排见面的。背见和见面这一程序是近代才有的,古时男女婚前是不见面的,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口袋里买猫,全凭命和运气。
4.见 面
旧时见面,男女双方一般都由主要亲属领陪着。到了见面地点,男女双方领陪的亲属在一起喝茶闲聊,媒人安排男女双方在另一处见面谈话,让两人近距离观察接触,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对方。
见面小聊之后,男方感到女方行,就会给女方一样定情物品。女方接,证明女方同意;女方若不接,说明女方不同意。男方若不给,证明男方没看上。双方都感觉行,女方也会给男方一件小礼物,作为定情信物。农村人把此种形式叫互换礼物或互换信物。现时两人见面后,互有感觉,不一定给信物,会互留电话和联系方式,日后自己会相互联系。
男女双方面谈之后,都要和领陪的亲属交换意见,沟通信息,男方一般就会安排在一起吃饭。女方若吃,证明意见一致,女方基本看上男方人;女方若不吃,证明没看上。男方若不邀请吃饭,证明男方没看上女方人。见面后如果双方能坐在一起吃饭,证明此桩婚事就有了进一步向下发展的基础。
吃饭时,有讲究的人家,都会让上一份莲菜饺子。这里面有两个寓意;吃莲菜为藕断丝连,吃饺子为撮合这庄婚事。
男女双方日后再联系接触一段时间,觉得对方人都可以后,为了慎重起见双方还要侧面或暗中打听了解对方的人品和家庭的处世为人、周围影响、名声、经济状况、家庭的遗传病史等情况,若没有大的问题,女方还会要求到男方家进行实际考察。
5.看 家
由媒人中间联系沟通,选一个好日子,女方及七大姑八大姨等重要亲眷要到男方家亲自考察一次。一般情况下,男方是提前准备,备好宴席,在家等候。
女方在男方家前后左右、里里外外察看一番,并在村、院中打听了解后,感到没有啥问题,就欢欢喜喜吃饭。这桩婚事八九不离十就肯定下来;若不吃饭就走了,证明女方没有看上男方家,这门亲事就基本黄了。
看家时,女方若没意见,饭后男方的母亲一定要给女方见面礼。旧时为四样,给什么没有严格规定,因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人员的品位来决定轻重和花样特色。如,旧时多是一条手帕或纱巾、一把梳子、一个小镜子、一个发卡等;现时多是一条围巾、一瓶香水、一个手包或提包、一个项链或手镯或其他物件等。旧时和现在也有给单件礼物的,主要给一条项链或一对手镯,取拴住或套住媳妇之意。
6.订 婚
看家之后,女方没意见,通过媒人中间沟通,男女双方家长就要商讨聘礼,给女方的嫁衣、金银首饰和结婚时的大件物品等。通过媒人中间协调,男女双方家长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商榷一个好日子,给男女双方订婚。旧时,把这一程序叫“过礼”,亦称“通礼”,即行聘纳礼。
订婚的形式规模仅次于结婚,男女双方重点邀请重要亲戚和知己朋友、关系密切的乡邻。订婚前,男方要给女方购买说好的部分嫁衣、金银首饰及聘礼礼金。订婚时,男方家中设宴,招待双方的来宾。
订婚的宴席档次一般高于结婚,席上必有四样、六样或八样果碟。人常说:“订媳妇时,夸不尽的富贵;娶媳妇时,告不尽的艰难。”
宴请时,男女双方都要向对方的亲戚来宾敬酒,并介绍来宾关系,相互认识,明确辈分层次,以便日后结成亲戚,见面彼此好打招呼,以免失礼。
敬酒期间,男方的重要长辈亲属一般都要给女方一定的钱币或礼品,作为初次见面的礼物,统称为见面礼。
所给钱或礼物,轻重多少也没有严格规定,因个人的情况而定。这天没来的重要亲戚,在结婚时,见女方第一面时,一般都给女方一个见面礼物。
欢宴毕后,男女双方亲戚朋友各自回家,大多数女方随父母一同回家,也有的女方留下,暂不回家,住一两日,帮男方收拾家务。
订婚时,女方来男方家时,一般不带礼品。但有讲究的人家,也带上几样礼品,没有严格规定。但订婚这天男方的父母一定要给女方一身新衣服,不算嫁衣数,让女方平时穿用。
订婚也就意味着男女双方确立了婚约关系。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还要立一个正式的订婚契约,用书面文字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确立下来。任何一方不能随便悔约,若有悔婚,谁提出,谁是要付出代价的。
订婚设宴,请客吃饭,实际也是对男女双方建立婚约关系的一个见证,也是男女双方向亲戚朋友宣告,他们确立了准结婚关系,男已有花,女已有主,男女双方相互来往、交往视为正常,不会有人议论什么。亲戚、朋友、邻里知道了男女已订婚,日后也不会再随便给男女双方任何一方乱提亲说媒,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7.认 门
认门是订婚后男方去女方家的一个礼俗。所谓认门,就是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熟悉路,记住女方家在村中的位置,门朝哪边开,不至于日后来女方家走错门进错户。认门这天,男方要拿上重礼,由媒人带着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请重要亲戚参与。
男方进门,准丈母娘要给男方打荷包鸡蛋吃。女方参与的重要亲戚长辈一般要给男方见面礼品。女方家长还要给男方一身新衣。
认门之后,除了过年过节必来往之外,男女双方就可随便走动,你来我往不受限制。
订婚后男女双方的过年过节来往是平等的,不像结婚后分得那么清。看麦梢黄,看八月十五、拜年,男来女往,都选节前或节令靠前的重要日子,常规是男先女后。婚后,一般是忙前女给娘看了麦梢黄,娘到五月才给女送五月端午,女给娘看了八月十五,娘到九月才给女送九月九,过年女正月初五前给娘拜了年,娘过了初五才给女送节。
男女双方经过你来我往的接触、交谈,相互进一步地了解、熟悉,慢慢产生了感情,两家大人感到男女双方年龄到了,时机成熟了,就会通过媒人沟通商量着给两个孩子完婚的事。
现时,社会进步了,人都比较开明,加上儿女上学出来,年龄都不小了,自由恋爱的也多了,许多家长在儿女婚事上把许多程序环节都简化掉了。男女恋爱成熟,双方家长叫通,两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事就算订了,省去了前面许多程序过程和麻烦。后面只说结婚的事。
8.要日子
男女结婚前首先要选日子。日子也不是随便定的,先是由男方提出大概设想,中间由媒人两边来回沟通,由远到近,一点一点试探着提,看女方的态度。如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吹风说:“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想给两个娃把事办了。”过去把这叫作“大日子”。女方不答应,媒人就得多跑几回讲理由做工作,直至女方答应。这下等到大日子的前半年或几个月时,男方由媒人领着,带着礼品,拿着全部或者剩余的部分彩礼礼金到女方家要具体的结婚日子。旧时把这一过程叫“发媒”。
现时人们选日子,不看易经八卦,多按农历选三、六、九、八,或重大节日,图的是三、六、九,向上走的吉言吉日。
旧时,人们为儿女确定婚期,大多请阴阳先生,按两个娃的生辰八字来推算,一般选两个娃的上阳月、日时段,还要避开女方的生理时段来确定婚日。
民间兴的男方向女方要日子,是因为女方家长了解掌握自己女子的生理时段,便于避开女子生理时段的特殊情况。
也有些是男方请人看过日子,过去同女方沟通商确,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请阴阳先生复核,最后以女方调整认可为准。
9.婚期选定
民间讲究,守孝期间不结婚。有时为了避免守孝三年使儿女婚期延后时间过长,往往在家里老人病重期间,就抢着给儿女办婚事,一则有冲喜之意,二则把婚期抢在守孝期之前。
民间还讲究,双女不可同年出嫁,也就是姊妹俩不可在同一年出嫁。说是“门前一年不放双轿”。旧时的花轿与埋人的灵床差不多很相似,结了婚后,家里再埋人,门前两次放轿是没办法的事,两个女子出嫁是喜事,就要避忌这些不吉之举。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民间一般采用年前嫁一个,年后嫁一个来避开同年,以免犯忌。
民间还有张王李赵避忌六腊月,不嫁娶、不搬家。不知是嫌六月太热,腊月太冷,办事不便,还是四姓宗族历史上在六腊月遭受过什么大的灾难,而忌讳六腊月。
10.扯衣裳
旧时,商品物资匮乏,卖成衣的很少,人们穿戴的衣物基本都要自己做,所以婚前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叫扯衣裳。婚前选一个日子,男女双方由媒人带着,女方她嫂、她姑或她姨跟着,男方他姐或他嫂跟着进城一两天专门扯买衣裳。
扯衣裳一般是茶馆等人,喝茶说事,然后上街转地扯买衣裳。一般是女方挑选,男方跟在后面付钱,完了大家一同吃顿饭,回家后再请裁缝制作。一般十身、八身,裁缝有时要做月余时间才能完成。
婚日确定之后,在结婚前,男方要把当初承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买齐给完,如:要给女方扯买的衣裳、金银首饰、财礼等物品全部兑现后,女方才同意结婚或才能顺利结婚。
11.扯结婚证
婚前还有一个领结婚证的过程。家长会给两个娃选一个好日子或有意义的日子,叫去领结婚证。农村人过去叫扯结婚证。领结婚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国家通过婚姻法来规定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旧时没有领结婚证一说,男女双方的订婚契约就是凭证,离婚很简单,也不需要上法院、进民政局,男方一份休书,女子就被赶回娘家。古时妇女没有地位,自己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离婚,只有男的休女的,没有女的休男的说法。旧时的已婚女子,如果叫丈夫休了,是很丢人的事,女子不但一生在人面前抬不起头,说不起话,后面的日子也是十分难过的,大多数是很悲惨的。
12.结 婚
结婚,旧时也叫成家、完婚、圆房。男方也称娶老婆、娶媳妇、娶妻子、娶新娘;女方也称嫁女、女儿出嫁、过门、出阁、出门。
结婚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人生大事,也是男女双方两家的重大事项。两家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婚前男女两家都需要发出请柬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参加儿女或自己的婚礼。
结婚前男女双方要准备的东西多而复杂,穷富不一,也没有规范程序和严格规定,这里就主要环节简述如下:
(1)办嫁妆
嫁妆没穷尽,一般是富人多穷人少。旧时的女子在订婚后就偷着藏着为自己做这绣那,买这买那,其主要是男女内用的一些物件,也叫女红。如自用的小内衣、绣花裹肚、穿的绣花鞋、用的绣花枕头、绣花门帘、绣花手帕、香囊荷包、小手袋等,给女婿娃做的疙瘩底子鞋、绣的花鞋垫、做的坎肩、绣的贴身裹肚、绣的烟袋包、织的毛衣或毛背心等;也有早的,在情窦初开时,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女红小物件的。
古今人们置办嫁妆的总基调是:不管贵贱大小多少,总是以女儿婚后的日常生活需用为主,来考虑、置办嫁妆内容。
现时,嫁女陪电视、电脑、电冰箱、洗衣机、饮水机、空调、汽车等。旧时一般家庭给女儿准备嫁妆小件必有,被褥、毯子、单子(床单)、枕头、枕巾、衣架、梳头盒、梳子(梳子多是桃木的,因民间认为桃木辟邪,旧时妇女多用桃木梳,妇女出门干啥常把桃木梳带在身上,就是为了辟邪气上身)、篦子、胭脂粉、头油碗、皂角(皂角在旧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退污去垢的洗涤用品,也有人认为皂角有辟邪作用)、头绳、脸盆、脸盆架、毛巾、胰子(香皂)、牙缸、牙刷、刷子、门帘、摔摔、尿盆、插屏镜、梳头镜、花瓶、墙上挂的风景画或风景镜(旧时叫峃(xue)绷子镜)、信簿袋、吃食盒子、饭碗、筷子、勺子、茶壶、茶碗、茶盘、茶叶桶、电壶(水瓶)、樟木箱子、油灯、钟表,细发人连帘钩、帽桶、鞋拔子、耳屎挖挖等都准备的有,这些物件一般都讲究双双对对,寓意夫妻恩爱,成双成对。
旧时嫁女,所陪嫁妆,大件必有一对箱子和被子,主要存放女红之类的隐私物件,箱子的钥匙一般女方拿或保管。新房的柜是男方置办的,柜上的钥匙多是男方拿或掌管,所以旧时女方多把自己的男人不叫名,而叫“掌柜的”。
陪嫁时,箱子除了女红之类的私品外,娘家妈还要给箱子里偷放一些金银或钱,叫压箱底钱。意有三:一是以防女儿过门后,有事急用。二是配重、稳根,让箱子扎在婆家不动,保女儿婚姻稳定不变。三是当作引子或酵面,让女儿在婆家发家兴旺。
一些地方当女方嫁妆箱到婆家后,婆家人打开箱子看压箱钱多少,婆家妈还要按压箱底钱的倍数,给箱子里再放钱,数字一定要成倍大于或多于对方,名为补压或重压,意为一定要压住对方。
被褥是男方也要缝,女方也要缝。被褥除了结婚后日常要铺盖外,因“被”与“辈”同音,给被褥有续“后辈”之意。缝被的讲究男女方都差不多。要求是选个吉日,要请儿女双全的三个不同姓的全命人来缝。
缝时,女方娘一般不动针,男方娘可动针。男方缝被必有一床是百子图,意为多子多福,女方不要求。缝被要里、面、芯三面全新。被角一般要压钱或枣、花生、桂圆,意取早生贵子,后辈有钱。结婚夜小两口还要在炕上把被拉开掏,掏出来表示把“贵子”收到了,财路打通了。这都是过去的讲究。
(2)嫁妆禁忌
民间认为剪子是用来剪断、切割东西的器物,笤帚是用来扫除垃圾和尘土脏物的工具。如果嫁妆中给女儿陪剪子,怕剪断了与娘家的亲情关系;陪笤帚怕扫断了女儿与娘家来往的路。所以民间在给女儿的陪嫁中都忌讳带这两样东西。
民间在日常生活中,送人东西也忌送剪子和笤帚,也是忌讳怕剪断了关系,扫断了相互来往的路。
(3)看饭
就看饭各地叫法不一,有叫铺房,有叫待添箱,有叫洗头。不管怎么叫、怎么称,实为为女儿出嫁前举行的一个仪式。时间一般选在女儿结婚前的月余内。
看饭也是要选一个吉日,女方家中设宴,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来宾来时都要给女方带添补嫁妆的礼物,多是女方婚后新房中床上辅用物或装点物件或日用物品,添补充实女方的嫁妆数。
也有亲朋看女方嫁妆中缺什么,就会有意买来补上。女方家长有时为了避免亲朋好友买重,造成浪费,事先按嫁妆需求多少给亲朋好友分配安排好,看饭当天亲朋都带着来。事后女方父母看女儿嫁妆中还缺什么,再购买补加。
把看饭叫铺房、添箱还好理解,叫洗头,有些人就看不懂了。其实是这样,北方地区,旧时缺水,平时不太洗澡洗头(过去女人的梳妆盒中,除了梳子外,都有篦子,旧时水缺,女人洗头次数少,篦子主要用于头脏了刮头用,现时人洗头勤了,篦子已经被女人淘汰掉了)。家里再穷,婚前也要给女儿沐浴净身整装一下。亲朋借此仪式,顺便来看嫁妆准备得如何,来添加弥补所缺,给女方贺喜添福。
旧时,待嫁女子在铺房当天就要请人“开脸”“盘头”,下午上祖坟烧纸拜祭祖先。
(4)请执客
所谓执客,就是执掌婚事而前来帮忙的来者。一般是村里关系相好者,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来顾事帮忙且不要工费。主人事先要备席相请。
过事的前两天晚上,主人在家备席,邀请帮忙的来家吃顿饭,烟酒饭菜招待后,由推选出或主人挑选指定的知书达理、见多识广者为总管,也叫“执客头”。与主家、同族长辈商讨安排迎娶、新房布置、婚庆仪式、席口大小等事宜,然后由总管向来者分工派活,也就是安排在结婚过程中谁都干啥,负责哪一项工作。
旧时农村过事,不像现在,酒席在宾馆酒店一订,先天晚上在家里小举动一下,摆几桌酒席把帮忙的、行礼的小请一下,第二天正式在酒店活动。那时连筷子、碗、喝水杯子、桌子、凳子所有用具全都得借。不像现时还有租赁店、服务队,只要出钱,一切到位。那时帮忙的才叫真帮忙,不但事前一样一样借,事后还得一件一件还。
第二天,也就是结婚的先一天,帮忙的早早进门,借零碎的借零碎,盘锅头的盘锅头,支案的支案,搭棚的搭棚,进城买菜的买菜,贴对联的贴对联,布置新房的布置新房,搬陪房的搬陪房(嫁妆)、租借轿的租借轿。灶房里,择葱的择葱、剥蒜的剥蒜、洗碗的洗碗、刷案的刷案、烧火的烧火,厨师忙着切菜扎肉,准备着第二天宴席要吃的饭菜。主人跑前跑后,一会儿有人要这,一会儿有人要那,主人都得给取或叫人去买,那才叫个喜,那才叫个忙。
(5)搬陪房
搬陪房,也叫抬陪房。农村人这么叫,实为搬嫁妆,确切说应叫搬陪嫁。陪房一词的真意,旧时是指大家闺女出嫁时随身所带的贴身丫鬟。
搬陪房过去多是在结婚日的先一天,现时多放在结婚日的当天,在迎亲车前去新娘家把嫁妆迎娶回来。
现时搬陪房程序比过去简单。旧时搬陪房,去几十人,抬着食格盒子,里面放着一两桌做熟的酒席菜,俗称离娘饭或开脸饭,带着女方第二天结婚时要穿的红衣,开脸封封(红包)和其他八样或四样干菜、副食类等礼品及绳、笼、扁担等抬陪房的工具。由一位有经验的说事人,也可叫负责人带着,步行到女方家。到女方家门前放一串鞭炮,既是吉祥,也是向女方家打招呼。女方家人知道是搬陪房的人来了就会出门迎接。搬陪房的人到女方家,把所给女方家带的礼物如数清交后,就先抽烟喝茶。(www.xing528.com)
然后,女方家要设宴招待前来搬陪房的所有人。吃喝完后,女方把摆放在庭院中的陪房物件,让来搬陪房的人一一过目,按清单对数然后捆扎,能抬的抬着,能担的担着,玻璃制品及一些易碎物件,可让人分别拿着、抱着、提着。同时,女方家还要派一位家中的可靠人,女方的二爸或哥哥跟着搬陪房的人群一同到男方家,把干这一差事就叫“压陪房”。目的是防止搬陪房的人在路上戏耍、打闹把陪房物件损坏、调换或丢失。
陪房搬回到男方家,压陪房的人把陪房清单交给男方家长,男方家长会按清单一一查收陪房物件。查收完后男方家人会给压陪房人一个封封,是给压陪房人的辛苦费。留吃顿饭后,压陪房人回家。
现时搬陪房,女方一般不派压陪的人,女方看管陪房的人,向搬陪房的人要个封封,把陪房清单交给搬陪房的负责人,就完事了。男方家人自己按清单查收陪房物件就行了。
搬陪房时去带的一桌饭菜,为啥要叫开脸饭?旧时,开脸是姑娘婚前的一个重要仪式。所谓开脸,就是请人把待嫁姑娘脸上的汗毛拔掉。女孩脸上都长有细小的汗毛。旧时人们看一位女子是姑娘还是媳妇,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看头饰,就是看女子头发的梳理装饰怎样,姑娘头饰多是自然垂、辫子或佩式,媳妇或婚后女子多是要在头上梳或盘扎髽髻。二是看脸上净不净(就是看脸上汗毛在不在),净光者为媳妇,不净者为姑娘。农村人常把一些长得水灵的姑娘用:“你看这娃长得牟犊犊(毛嘟嘟)的。”意是姑娘脸蛋毛茸茸的。对一些年龄小的姑娘用:“兀是一位黄毛丫头,甚不懂啥。”
旧时的开脸,就是请一位老娘婆,用两根细线,拧在一起,两端用手拽着,用门牙咬住其中一根线来回拉动,让拧在一起的两根细线,时松时紧地切在姑娘脸上来回地交叉缠转,两根细线一松一紧不停地在姑娘脸上上下移动,姑娘脸上的汗毛就被夹裹缠绕在两根细线中,被拧拔下来。
开脸不但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细活,更是一个麻烦活,除了要请老娘婆吃外,还要给老娘婆发辛苦费——红包,过去把用红纸包着的给老娘婆的辛苦费就叫开脸封封。开脸封封旧时讲究是由婆家出。
民间还有一个习俗,男女婚前都要选一个日子,由家里的长者带着,分别要到各自的祖家坟上去烧纸磕头,告诉祖宗,自己要结婚或要出嫁,让祖宗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婚姻幸福美满,婚事平顺。
(6)烘房
所谓烘房,从字面理解就是热房。结婚的先天晚上,男方要在家里置办酒席,请朋友和乡邻在家吃饭、喝酒、划拳(猜拳行令),热闹一番。摆酒席时特别要给新房中摆上一席,让新郎的同学、朋友、同辈兄弟在新房中吃喝打闹,给新房增添喜庆气氛,谓之“烘房”。
吃喝打闹完之后,晚上睡觉时还要叫一位结过婚的堂兄或表哥陪着准新郎睡。为什么要叫结过婚的兄长陪睡呢?旧时比较封建,青年男女都开化迟,陪睡无非就是让兄长晚上给新郎开导开导、点窍点窍,过过婚后房事和行房的方子,传传经验而已。这一习俗现时还有。现时的男女青年,成熟开化又早,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多,烘房之后让兄长陪睡之事,也就只成了婚俗的一种形式而已。
(7)迎亲
迎亲也叫娶亲,旧时称娶媳妇或迎过门、接花轿。
迎亲形式,旧时最早是用花轿抬,轿分两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后来变成牲口拉的轿车。先是硬轱辘轿车,后是软轱辘轿车;再后来是用自行车带、摩托车驮,现时成了小汽车接。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更新,人们的迎亲形式也在改进更新。不管迎娶工具如何变,迎娶队伍出发时都要在男方家门口燃放鞭炮辟邪纳吉,图个喜庆吉利。
迎亲时除了要带凤冠霞帔、胭脂、香粉之类化妆用品等,还需带四样或八样礼,旧时多是一吊肉、一封点心、一瓶酒、一根三节多头完整莲菜,另加四样副食,要用红纸或红绳腰着。现时调整成,烟、酒、肉、莲菜。迎亲者要端着出新郎屋、端着进新娘屋,并摆放到女方家中客厅的桌子上。辅带的还有鞭炮、红包和上轿小褥褥等。
所带鞭炮是在迎亲队伍到新娘家村口或门口放,一是喜庆;二是炮声告诉女方家人,迎亲的队伍到啦。再是新娘上轿后,起轿时放炮。有告辞、致谢和起程之意。
红包是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进门的敲门砖,进大门要用,进新娘闺房时要用。要红包和给红包,既是耍意,图热闹喜庆,又是好处费,用红包贿赂新娘身边的人,让其行方便,确保能顺利把新娘接走。
小褥褥用于新娘上轿时,好在轿上铺坐用。小褥褥也叫接红褥褥,房事时铺垫用(旧时有,新婚房事后,第二天早晨新媳妇要把小褥褥或垫身布挂在一暗处,或叫丫鬟或自己用盆端着去叫婆婆看,证明自己是姑娘身。婆婆看到小褥褥或垫布上有红后,还会给新媳妇一个礼物、一身内衣或一对手镯或其他物件)。
新娘家人会用烟茶、糖果、副食招待迎亲队伍所来之人,路远的还会给迎亲队伍人员管一顿饭。
迎亲队伍带队的头,与新娘家拿事的把一切事宜交办清楚后,就会接新娘上轿。旧时,新娘上轿前,母女还有个哭别仪式,现时没有了,但多数在新娘出门上轿时,母女都会暗自流泪惜别。旧时,新娘上轿是要顶盖头的,新娘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是不露脸的。入洞房后,新郎才能揭开盖头,方可见到新娘真容。童谣有:“新媳妇,顶盖头,半个尻门在外头。”现时新娘上轿不用顶盖头了。
旧时迎新娘,新郎也有坐轿、骑马去接,但不能触碰新娘,只能坐轿、骑马走在轿前引路。后来迎新娘时,新郎干脆就不去。现时不但去,新郎还要把新娘抱上轿车,还要从轿车上抱回家。
新娘在伴娘或家中嫂子搀扶下,踏干草、过火堆,上轿后,要把在娘家穿的鞋脱掉,换穿新红绣鞋,意是不粘娘家土,不带走娘家的财。过去穷人家,新娘只有一双新鞋的,没法换鞋,就在鞋底贴上红纸,上轿后把纸撕掉,意同上。轿口还须坐一小孩“挡轿门”,一般是小弟或侄儿。
旧时女儿结婚,亲娘是不送的,但会让人给儿女带上离娘饭。所谓离娘饭,按女儿的年龄,一岁包一只饺子,放在盒子里,用红包袱包着,带的人提着带到婆婆家交给婆家人。目的是怕女儿刚到婆家,生脚生手的,饿了好自己下着吃。
(8)迎娶避忌
民间讲究迎娶新娘的婚轿来回不走重路,意为“不走回头路”。并说:“轿走回头路,夫妻不到头。”讲究走环形路最好,主要是避“重”字,怕发生再婚。
迎送过程忌寡妇、孕妇参与,嫌寡妇命不全,怕带来晦气和霉运;孕妇身怀有仔,有血光之兆,怕给自己带来血光之灾。因而,婚嫁迎娶时寡妇、孕妇应主动回避。
旧时迎亲路上还有个讲究,若遇十字路口、大树、大石头、水井、庙宇,均要贴上喜帖,以示辟邪。如果两家迎亲的花轿在路上相遇,则被认为晦气,双方都要停下轿,轿上的新娘要相互交换礼品。一般都是新娘随身带的小手帕(手绢)或其他小佩饰物件,意为相互恭喜,相互礼让,互不干扰。相遇就是缘分,日后相见如果发现对方是拿自己的手帕或佩戴着自己的佩饰物,两人就知是结婚之日路上相遇的有缘之人,并会结为好姐妹。若遇出丧,则被认为大吉大利。花轿中途不许落地,轿夫只能换人而不许歇脚。
旧时还有个讲究,如果同村的两家同天给娃结婚,两家还要看谁家的新媳妇先接进门。有的家明知自家新媳妇家远,有的家赁的是二茬轿,时间上没有先进门的优势,明知争不过人家,就暗中想办法,让新媳妇娘家把姑娘的生辰八字用红纸条写好,先一天就派人把姑娘的生辰八字拿回家,生辰八字就代表人,另一家再早也早不过,至少从心理上赢了对方。
“花轿到门前,还得个老牛钱。”这是一句旧民谣,意是媳妇都到了门口了,还有说不上来的钱要花。
轿到门口,男方家要燃放鞭炮来迎接。然后男方的嫂子或自家亲戚长点的女性上前,给挡轿门的小孩发红包,把小孩哄下轿,才能接新娘下轿。
新娘下轿后,婆家嫂子搀扶着,新郎披红戴花在前面用一条挽花的红绸带牵引着新娘进门,进门前要跨火盆或跨火堆。
现时,新娘下轿后多打礼花筒或撒鲜花瓣。旧时则是由婆家人一手提斗,内盛麸皮、豌豆、谷草及红绿黄各色碎纸片,跟随新娘后,一手向新娘头上、身上抛撒,并边撒边唱:“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旧时还有个习俗,新娘进门后,娘家的七姨、八姑、大姐、小嫂冲进洞房,先把娘家给女陪的灯点亮,让油灯长明,意取“长命”。一般要点亮三天三夜,这期间不可随便吹灭,民间讲究,谁吹灭,谁先死,所以,新郎新娘谁也不愿随便去吹灭。三天后吹灭为正常。然后看房中的东西位置摆放得对不对,不对的就给调整另摆一下。另摆放的目的是,要让女方陪嫁东西的位置必须占主位或上位,意是要把男方压住。
再是娘家哥或弟给墙上贴的娃娃或炕头摆的布娃娃身上拴钱,意为舅舅拴外甥。
下来就是弟、侄、外甥,给姐、姑、姨钉门帘。“钉门帘的钉子圆又圆,钉子要买得掏钱。钉子在手圆又圆,一个钉子一百元,三个钉子三百元,钱掏够了就钉全。”耍着、闹着,把红包要着。男方的嫂子手拿红包,哄着、笑着,搞着、闹着,红包掏完了,钉子钉全了。
这时,男方的小妹给新嫂子端着洗脸水上来了,也是要红包。“水是买来的,要洗得掏钱,不给不能洗,手脸脏着去。”娘家人用红包把洗脸水买下来,新娘按讲究沾湿毛巾,简单形式地擦洗一下。意取盆中有水,毛巾不干,钱用不完。
(9)婚礼
旧时,进门后第一个程序就是举行婚礼仪式,婚礼仪式很简单,由傧相主持,宣布婚礼仪式开始。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就结束。
旧时,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步向洞房。洞房的新炕上摆放有花生、核桃、红枣等物品。随入洞房看热闹的人会一拥而上,抓抢炕上的红枣、核桃、花生吃,并边吃边唱:“七个核桃八个枣,生下娃娃满地跑”,“吃了核桃枣,两口子不准吵,白天吵、黑了好,娃娃生得多又早”。
入洞房耍闹毕后,就在外面庭院中,开宴招待送新娘的娘家人和前来贺喜的亲朋。
旧时,新娘是不与参加婚礼的众人见面的,也不给来宾敬酒。
新娘进门时,婆婆是要回避的,婆媳是互不能撞面。旧有“新娘进门与阿家碰上面,日后爱顶嘴”之说。
新媳妇顶盖头之习俗,基本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婚前男女开始见面,结婚时新媳妇顶盖头形式就渐渐减少。后来新媳妇也开始在婚礼上亮相,再后来也开始在婚宴上坐席吃饭,但讲究坐“开席”。
所谓“开席”,就是新媳妇坐的那个桌子,只三面坐人(旧时坐席吃饭用的是方桌,四面坐人,一侧只坐两人,共坐八人),留开一面不坐人,称为“开席”。意取后面还有人,新媳妇会生娃娃的,给娃娃留着。再是留一面空座,席间上菜时还要耍媳妇。开席时,婆家嫂子或小姑、小叔会从厨房给新娘拿根生葱和一个冷蒸馍,让新媳妇吃,说是吃了生葱,新媳妇就聪明;吃了冷蒸馍,新媳妇人就诚实、实在。厨师上菜时,要向新媳妇要红包,意是让其买菜吃,不给红包,有几个关键菜不给上,目的是耍,图热闹喜庆气氛。再后来就兴新媳妇敬酒。
敬酒时,一般是有一个端酒盘和一个提酒瓶的人陪同,规则是:给女方来客敬酒,是女的斟酒并介绍所敬对象的关系、辈分、称谓,男的端酒并按关系称谓称呼,并递上敬酒;给男方来客敬酒时,一般是男的斟酒,并介绍所敬对象的关系、辈分、称谓,女的端酒呼叫称谓,并递上敬酒。顺序是:先敬贵宾席和长辈,再敬女方来客,后敬男方来客。方式是:只敬酒不碰杯,不喝酒。
旧时,当第一批娘家客的酒席吃完之后,还要专门另摆一桌席,让媒人和双方家长在桌上商讨确定婚后回门、熬十、送十的事宜。事说完后,男方主人送走娘家客人后才开二茬席。
(10)拜见公婆
旧时,婚宴结束后,客人基本送完,新郎才能进洞房,揭下新娘的盖头。新娘虽羞羞答答,但内心是喜悦高兴的。新郎上下、左右、前后、仔细打量一遍,然后带着新娘到厅房去见公婆。
公婆分坐厅房正中的方桌两侧,新郎、新娘上前叩头,并分别说:“儿子叩见父母大人”“媳妇叩见公公婆婆。”起身后,新娘上前向公公敬茶,并说:“请公公用茶。”公公接过茶杯,饮一小口后,会给儿媳妇一个红包。再向婆婆敬茶,并说:“婆婆请用茶。”婆婆接住茶杯,小饮一口后,不但会给儿媳妇一件贵重礼物,同时,还会从方桌的抽屉里取出一串用红绳系着的前后门、库房、灶房的钥匙,交到儿媳妇手中。
拜见完公婆后,新郎、新娘还要去叩拜祖宗牌位(有些地方是在婚礼前,有些地方是在拜见公婆前,先拜祖宗牌位),告知列祖列宗,家里又添新人啦,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家里早添丁孙。拜完祖宗后,大户人家会让丫鬟带着新娘在屋院内四处转着熟悉一下环境,并查看一下库房、灶房、茅房等。
中国人崇尚红色,认为红色吉祥、喜庆、吉利、红火,并有辟邪、祛祸作用,好事喜事都要贴红挂红,穿红戴红。
旧时,结婚讲究穿红衣,披红纱,穿红鞋,顶红盖头。而现时的婚礼新娘多穿佩白婚纱,讲的是纯洁、洁净、单纯。
现时的娘家妈,婆家妈同时参加婚礼仪式,在婚礼上把过去需要在婚礼后进行的程序一次进行完,这倒是一种进步,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11)耍媳妇
耍媳妇也叫闹洞房。这一个“耍”字、一个“闹”字,说明这就不是一般的观洞房和看媳妇了。“耍”除了玩,还有逗乐、逗趣、开玩笑、玩游戏的意思;“闹”就更大了,除了喧哗、吵闹外还有动手动脚、胡乱折腾的意思。
旧时,民间有耍媳妇三天不论大小,意是闹洞房,在新婚后的前三天内,长辈晚辈、大人小孩都可以去耍闹,开玩笑。但一般情况下,叔伯长辈是不参加的,参与的多是新郎的近门兄弟、同窗朋友。而对十来岁的小孩没啥讲究,只不过是跟着大人一起起哄。
耍媳妇之事,按现时人们的开放和成熟度及对性知识了解程度,加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两人的熟悉程度、亲密程度,有没有这个程序都无所谓。旧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思想封建,讲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日常不能随便接触,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对性知识更为忌讳和缺乏。耍媳妇就成了婚夜前一项性知识启蒙教育和让新郎新娘双方亲近接触、消除羞涩、互找感觉的过程。
据说闹洞房可以避邪,增加喜庆气氛。旧时男方对乡亲们来闹不闹洞房是非常在意的,谁家来的人多,说明这家在村里人缘好。平时别人有事肯主动去帮忙,你有事别人也会来帮忙,一来一往,人缘自然就好了。那些平时只想沾光、不想吃亏的人家娶媳妇,请别人来耍媳妇凑热闹,别人都不会来。女方送亲的人,通过男方迎亲当天街坊邻里帮忙人的多少,就知道男方家在村中的人缘情况的好坏程度。
耍闹的人进门,主人必须拿出好烟好酒,让来者抽、喝。新郎和新娘会分别给众人发烟点烟、斟酒、敬酒。比较老实的小伙子,敬酒一喝,红着脸老老实实地让新娘点着了嘴上噙的纸烟,美滋滋地抽着、品着味不说话。而有会耍的,当新娘点烟时,叼在嘴上的纸烟,有意摇晃着,或故意打哈欠、抹鼻涕、用嘴角吹气,或故意把烟头蘸湿,一根根火柴燃完了,也无法点或点不着。火柴火着了、灭了,灭了、着了,新媳妇羞答着,纤纤小手抖动着,围观的咯咯笑着,好不热闹。
烟酒之后,众人便将新郎新娘围在洞房里,由一位带头的主持,众人指导着让新郎、新娘一项项进行各种有趣的耍闹活动——“节目”。
耍媳妇的内容和花样繁多,有空中吊苹果,叫两人同吃,当两人嘴同时去吃时,把苹果猛地提起,让两人去亲嘴;有讲酸故事,猜酸谜语的;有叫新郎把新娘抱起高空摘花的;有叫新娘骑在新郎身上骑马的;有把糖果或手帕藏在新郎内衣里,让新娘用手在新郎身上衣下摸寻的,名叫“捉虱”;有的把两人用绳面对面捆起来,然后用针扎新郎尻子,让新郎不停地弓腰取笑的;等等。耍闹中,无论手段多么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气、使性子变脸,否则就是失礼。
耍的过程中,新娘不配合的时候,耍的人们就会打新郎,让新娘心疼,新娘就会乖乖配合做动作。有时耍闹得过分了,主人就会出面用烟糖哄着劝说,总之,大家在打闹中取乐,在取乐中传授启蒙性知识。
大一点的小孩,因要不下糖,有时会玩一些小恶作剧。在外面摘些毛蛋蛋(法国梧桐树上结的果实),揉碎撒在新媳妇炕上,让两人扎得晚上不好睡觉。
耍媳妇结束后,有时还会有人藏在洞房窗外偷听洞房,如果偷听到了,听的内容就会成为第二天或日后取笑新郎新娘的笑料。而且,洞房中的长命灯一般要点三天三夜不能灭,故而旧时的新郎、新娘结婚后几天内睡觉时都不敢说话。
旧时在农村,如果前来闹洞房的人越多,闹洞房的时间越长久,就预示着这对新人的婚姻越幸福、越长久。
13.回 门
所谓回门,是指结婚的第二天,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娘家,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娃。
结婚前后的几天折腾,新郎新娘已疲惫不堪,但女儿回娘家的心情会冲淡一切疲劳。早晨起来,吃过早饭,甚至不吃早饭,新娘就催着女婿收拾东西,背着、提着、担着或用牲口、车子驮着礼品上路。
回门是女儿婚后头一次走娘家,通常礼品带的都比较重,一般是六样、八样,甚至是十六样,大多是烟、酒、菜、点心、副食、地域特产、时令瓜果之类。同时还要带给娘家其他亲戚的礼品,后者的礼品通常捎轻点,一般四样、六样或八样。
除带礼品,回门去的时候,还要带上一两位新郎的本家哥(堂兄)或表哥,跟着陪新郎。因为回门这天,既是丈人待女婿,也是丈人家的同辈兄弟姐妹及老表伙耍女婿。带跟陪的目的,无非是让跟者挡挡驾、解解围、担担酒,在礼节方面提个醒,不至于让瓜女婿犯错丢人。
到了娘家门上,先是小孩子们围上前不让新女婿进门,要喜糖、要红包,只有用糖和红包把一群小孩打发了,方可进门。
进门后,女儿和新女婿放下礼品打土洗手。旧时,新女婿进门,先要向主堂行礼,向长辈磕头行礼。礼毕后第一件事就是,丈母娘要给女儿和新女婿打吃荷包蛋。
为了耍新女婿,妻嫂或表嫂往往会在给女婿吃的鸡蛋里提前放入辣椒或皂角核或用细线绳把两个鸡蛋连起来,当新女婿吃时看笑取乐。若新女婿吃出皂角核向外吐时,围观的人就会笑说:“新女婿吃鸡蛋怎么还吐核?”若新女婿吃出一个用线绳连着的荷包蛋时,围观者会笑着说:“呀,新女婿怎么吃了个连蛋。”意耍笑新女婿是个然蛋。
但也有聪明的新女婿,在吃荷包蛋前,与新娘把碗对换,这样就不会出丑,围观者也看不成笑话。
午间的宴席,新娘的兄弟、姐妹们目标明确,重点就是耍新女婿。除了席间的敬酒、劝酒外,宴席上菜时要新女婿掏红包买,不给红包不让吃,收筷子收碗。有时哪一件事没做好,还要罚新女婿当众给新娘喂菜喂饭。
席间对新女婿的保护,新娘多半插不上手,关键就看来时带的堂兄表哥了。若来者酒量大,人能说会道,替酒担土,周旋应酬得好,新女婿压力会小点。总之,耍着闹着,说着笑着,一顿饭就吃到半下午。
招待宴后,大家坐着拉拉家常,娘家妈再给女儿叮咛几句悄悄话,新媳妇和新郎官就会告辞,赶天黑前要回到婆家。
14.熬 十
所谓熬十,是指旧时新婚的媳妇,婚后要回到娘家住上十数八天。当地人把女子回娘家暂住叫“熬”。熬十,不一定非在娘家住够十天,因人因事而定。有人在回门之日,新媳妇不回婆家就留在娘家熬十;有人是婚后在婆家住几天后才熬十;有人讲究新媳妇结婚在婆家住了几天,熬十就在娘家住几天。并说是“两头停,不受穷。”不管怎样说怎样讲,熬十在旧时婚姻过程中算是一项重要礼俗程序。
细想,古人在结婚过程中设定这一程序和讲究,是有其道理,也是比较科学的。新婚之后,男女同房,女子破处是会有创伤的,婚后让女子回娘家歇息几天,使其创伤愈合,避免带伤房事,给女子日后造成畏房的心理。旧时人们对谈性忌讳,此事也不便明说,就在婚后设置这一程序和讲究,名曰“熬十”。
也有人说,新媳妇过去一直在娘家生活,刚到婆家,吃的、住的、用的、生活各方面都不习惯,熬十是让回娘家调整一下,日后回来慢慢适应。还有人说,新媳妇婚前婚后,过事应酬,太劳累,熬十是让女儿回娘家休息调整一下身体,回婆家后就要正式参加劳动了,使体力更加充沛。
15.送 十
所谓送十,是指新媳妇在娘家熬十的天数住完了,娘家人把女儿送回婆家的一个仪式。
这天一早,由娘家妈带队,七大姑、八大姨,凡是女子回门当天给带礼的,家里都要派人跟着给女子送十。若有收礼而不跟着给女子送十,意是日后不与女子走亲。
送十的队伍,以女性为主,提着礼品,领着小孩,同女儿一块到婆家。婆家人是热情接待。
旧时,娘家妈婚前和结婚当日,是不到女儿的婆家来的。给女儿送十是第一次,来了就要把女儿的新家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转着看一看,看女儿新房的布置摆设如何,会给女儿叮咛新房的有些东西如何收拾,如何摆放比较合理,炕上如何铺设最好。同时会坐下同亲家母拉拉家常,交代一下自己女儿的优缺点,让亲家母把自己女儿宽看一眼,平日多指教等。
娘家妈给女儿送十,一般要给女儿带围裙和护袖,意是女儿日后要进灶房做饭,好用围裙和护袖,护着新衣服。
午饭后,女儿留下,其他人告辞回家。婆家人会送出门,女儿送到村口路上,母亲流泪叮咛:“我娃在婆家乖乖地听话,不要跟婆婆顶嘴,好好地过日子。”女儿动情,有的哭成个红鼻子绿眼窝,看着亲人一个个远去的身影,挥挥纤纤细手,无奈地转身回家,正式开始新的生活。
到此结婚过程中的所有程序全部完成,两家就结成儿女亲家,从此两家人就按儿女亲情礼俗关系相互来往。
刚结婚的新媳妇或新女婿如果是第一次到亲戚家,一般情况下长辈都要给新人一个见面礼,物也行、钱也行。同样是女方亲戚给新女婿,男方亲戚给新媳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