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腊月二十四买红纸换窗花,土渣渣《年前准备》概述

腊月二十四买红纸换窗花,土渣渣《年前准备》概述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腊月二十四扫完舍,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就忙着买红纸剪窗花,准备换窗纸贴新窗花。家里当年若娶下新媳妇,新媳妇还要把在娘家剪的窗花带到婆家贴,左邻右舍的小媳妇、大姑娘都会前来观赏,并会品评新媳妇的手艺。用石磨磨面的方式和打碨的习俗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

腊月二十四买红纸换窗花,土渣渣《年前准备》概述

1.扫 舍

“舍”就指房屋、房舍,“扫舍”也叫“扫尘”,就是打扫房舍卫生。民谚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家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房上头、床底下、柜背后,角角落落、旮旯缝隙的灰尘清扫、擦洗一遍。这几天,不管是城市乡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一习俗实为中华民族一种好习俗。温升春暖,万物复苏,各种有害细菌也开始滋生繁殖,这时人们把家里积攒了一年的尘土,窝了一冬的垃圾清扫清扫,家具器皿擦一擦、亮一亮,床上铺的盖的及衣物洗一洗、晒一晒,消消毒、灭灭菌,清除病源,减少疾病,为来年健康生活打好基础。

2.贴窗花

旧时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事、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剪纸是北方的民间传统艺术。旧时,印刷技术不发达,卖画的很少,人们为了装饰房间,缺少物件,就自己动手,用各色纸剪一些图案,贴在房中,作为点缀。过去,各家的窗子都是用白纸糊的,过年时为了增添一些迎春的喜庆气氛,人们就用红纸剪一些花虫鸟兽之类的图案,贴在窗户上,来点缀窗户。

剪窗花,在旧时很普遍,女孩从小就跟大人学,差不多的女子都会剪。也算是女子六项本领(纺线、织布、裁衣裳、剪纸、绣花、茶饭香)中的一项基本功。每年腊月二十四扫完舍,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就忙着买红纸剪窗花,准备换窗纸贴新窗花。

旧时的窗花,除四角有云角点缀外,中间都有一两个吉祥或有寓意的图案,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牡丹、狮子滚绣球、三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春、五福捧寿、犀牛望月、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刘海戏蝉、和合二仙等。也有戏剧人物故事类的,如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仙配、八仙拜寿九件衣等。但按天干地支这个新年的属相是什么,往往就多剪贴此属相的图案。家里当年若娶下新媳妇,新媳妇还要把在娘家剪的窗花带到婆家贴,左邻右舍的小媳妇、大姑娘都会前来观赏,并会品评新媳妇的手艺。窗花若剪得精美细致,就会得到众人夸奖和高看。

3.磨年面

磨年面,这是过去农村人过年前必做的一件事。旧时的磨面工具很落后,人们用石磨子或石碾子磨面,俗称“打碨”。所谓“打碨”,碨为石磨也,打碨就用鞭打着牲口,让牲口拉着石磨转着来磨面。

进入腊月,人们会根据村里的石磨数多少,早早排队,安排时间。先要把一年舍不得吃的麦子,用水淘洗晾晒干,俗称“淘碨”。等轮到自己打碨时,拿到磨坊去磨面。

旧时,磨面的石磨子多是用牲口拉转,人用手工罗面,功效很低,打一次碨一般就得多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打碨的磨费就是留一个磨膛(就是磨子口中最后留存的一两麸皮),如果拉磨的牲口是借别人家的,打完碨后,还要给人家牲口称几斤麸皮当饲料,作为酬劳。

用石磨磨面的方式和打碨的习俗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后来农村有电碨子(电磨子),效率高了,人们把打碨的粮食在家事先濡复好,所谓“濡复”,指旧时农村人磨面前要给待磨的干麦子中洒拌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沤起来,让麦子回个性,或是把麦子用清水淘洗干净,晾晒得不要很干,然后沤几天。这样磨出来的面不但白,而且有筋丝,吃起来面味醇香。

4.杀年猪

过去农村杀年猪大多在腊月二十六或二十七,人们把辛辛苦苦喂了一年的猪杀了,准备改善生活,庆贺佳节。这个风俗在北方农村现时很少了,但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还存在。山区里的人们日常买肉不方便,年上杀头猪,除过节吃一些,剩余全都制作成熏肉腊肉)或腌肉,存着平时吃。

到了年跟前,主人把杀猪的(屠夫)请到家,在后院的屎坑旁挖个小坑,把烫猪锅支起来,架柴火烧上一大锅开水,在一旁用耱或木板支一个杀猪用的案子,再用椽搭一个吊猪的木架。

待杀猪人磨好刀,几个人抓耳朵的抓耳朵,拽猪腿的拽猪腿,提尾巴的提尾巴,帮着把猪抓住抬着侧放到杀猪案子上,并用力压住。猪撕心裂肺地张嘴嚎叫着。杀猪人从猪的背后用左手攥住猪的嘴,右手拿起一把锋利的杀猪尖刀,对着猪的脖子狠劲地斜捅进去,直刺猪的心脏。围观的大人小孩,一个个闭住呼吸,瞪着眼睛,伸长脖子看。这时只见杀猪人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鲜红的猪血,顺着猪脖子下的刀口,喷流到杀猪案子下的接血盆里。猪受刀刺后,拼命地蹬着四蹄,嘴因被杀猪人用手攥着,只能发出呜呜的垂死挣扎声,两只眼睛圆圆地睁着,狠狠地瞪着杀猪人。随着猪血哗哗地外流,猪的呜叫和挣扎渐渐减弱,最后四蹄猛地一蹬,就软瘫下来不动了。这时杀猪人叫人把猪的两只后腿提起,把血空净。

借猪体还热,杀猪人在猪的一个后蹄上用刀剺一个小口,然后用一根铁捅条(长钢筋棍)从小刀口插入,沿着皮里在猪身上捅几个气道。拔出捅条后,杀猪人就用嘴对着猪蹄处的小刀口狠劲吹气,三五下就把猪吹得鼓圆,这时让人用线绳把小刀口扎住,不让气跑出。

扎好后,几个人就把猪抬到热水大锅里,让猪在大铁锅里浸泡,来回翻滚地烫几烫,杀猪的和帮手挽起袖子,手拿擦石和毛刮,在猪身上前后左右、上下不停地擦刮,不一会儿,一头黑毛猪就变成一头白条猪。

猪毛褪净后,杀猪人就用钩子把白条猪倒挂在木架子上,浇上清水,再用刀把猪身上没有褪净的地方用刀刮一刮,理净后就开始开膛,刀从猪的肛门处开始,顺肚皮剺下划开,猪的内脏都亮了出来。杀猪人先掏出猪的肠子、肚子,放在一个筛子里,让人端在一旁择油翻洗;取出猪尿泡(膀胱)吹气后给小孩,让当气球玩;再取出猪心、肝、肺等内脏,摘掉苦胆(一怕弄破苦胆污染肉;二是猪苦胆是一味中药,有清热降火功能,是治小孩痛耳病的良方)。然后卸猪头、卸四蹄,再把猪用砍刀破成两扇。

主人除给自己留够年上吃的外,其余的就让杀猪人打开分卖给村上的邻里乡亲。杀猪人最后收起猪毛,拿一个猪头和四个猪蹄,或一副内脏,或一副胀肚,或打一二斤血脖肉,算作酬劳或叫工费。

宰羊。宰羊和杀猪不同,猪叫杀,羊叫宰。羊比较温顺,宰时也不太叫。宰羊者(屠夫)把羊放倒,用绳绑住四蹄,用刀割断脖颈,放出羊血,用小刀剥去羊皮,然后把赤羊倒挂起来,开膛,取出内脏,再用刀把羊肉和羊骨契开。关中大部分地区卖羊肉,肉是肉、骨是骨,骨架专门用作熬汤;外地和牧区卖整赤羊或卖带骨羊肉。

5.蒸年馍

旧时人们蒸年馍大多数都放在腊月二十七八蒸。年馍的用途大体分敬神、走亲戚、待客、自己吃四类。敬神者制作得比较庄重,走亲戚者制作得比较花哨,待客者制作得比较匀整标致,蒸出来次的或比较粗糙的留着自己年上和平日吃。

过去农村有个习俗,一家蒸馍,四邻来帮,这一习俗既体现邻里和睦,又能让媳妇婆娘展示手艺,相互交流,传递技艺。

敬神的馍在西府一代和山区现时还流行,关中腹地已不多见。过去拜年走亲戚多拿肉包子、油包子,追节多拿涂点馍、老鼠花馍,现时也很少拿了。现时农村多是蒸年上待客用和自己年上平时吃的馍。过去农村大锅大笼,一蒸就是一两天,馍拿老笼(一种大笼)木柜装。现时少多了,各家最多蒸两三锅馍,有人懒了就买些,或把馅子拿到馍铺让给自己代蒸些包子和过年馍。

旧时农村人蒸年馍,先天下午把蒸馍用的料和馅都扎切备好,晚上把面和好,并放到热炕角盖好让发起(发酵),第二天早晨拿到灶房施碱蒸。一般是先蒸包子。几个人,烧锅的烧锅,揉面的揉面,调馅的调馅,包的包,搭的搭。个把小时一锅包子就蒸好了,每个人借热吃上一两个,连尝馅带压饥,然后就开始继续蒸。样数大体有肉馅包子、菜馅包子、豆沙馅包子、糖馅包子、油馅包子、油花卷、蒸馍(馒头)。

蒸馍这天,因灶房占着,大多不做饭,家里人一天就跟着吃包子吃馍。拜年的礼馍、待客的馍、自己吃的馍大多是年前蒸;初五后追节用的花礼馍,大多是在初四、初五才另蒸。

6.买年货

腊月二十三之后,人们就开始进城集中采买年货。年货也不是一次能采买齐的,在家里想起什么,就上集或进城买几样,有时遇见价钱合适的就买一点带上。旧时社会物资短缺,人们除了采买年上要吃要用、要穿要戴的外,还要把年上拜年走亲戚的礼品都要买制齐当。因过年时,初一至初五前所有商家都要放假休市,年前若不采买齐备,年上就没处可买。年前不但买年货的人多、人挤,卖年货的人也很忙、很累。农村有许多人因过不去年,无奈之下,年前就把自家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拿到集市或城里去卖,变点钱,好换成自家急需的东西来过年。有句俗语说:“平常好好把日子过,省得年上卖年货。”有些东西年上你拿到街市上去卖,不一定有人就要,所以卖东西有时也很难场。

说到货紧和钱缺,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户人家,年前托人买了一封硬封点心,准备初二走丈人家拜年用,就把点心锁在家里的柜中。谁知叫娃给看见了,娃就设法把柜撬开,把里面的点心一天偷吃一个,一天偷吃一个,偷吃后把点心封捆扎好,原样在柜里放着(旧时年上拜年走亲戚的点心封有两种包装,一种是软包,单用麻纸一包,用纸绳捆扎好便成;另一种是硬封点心,是用硬纸折叠成梯形硬封,里面衬一层包装纸,装上点心,外面用麻纸包裹好,硬封上面放一片印有图案的红纸签,再用纸绳捆扎好,看人走亲戚时直接用手提着)。他妈每天打开柜看,点心封好好地在柜中放着,也没在意。初二啥都收拾好,准备上娘家拜年,打开柜取点心时,提起点心封封感到是轻的,打开一看,里面的点心一个都不见了。他妈当时傻眼了,问娃,娃当时还不承认,后来被打才承认是自己偷吃掉的。他妈哭着说:“咱现时没钱不说,就是有钱叫人上哪里买去?借,大过年的,叫人去哪里借去?这可咋办呀!”

年前采买年货时,别的什么不买都可以,但一定要买筷子碗,旧俗有“添筷子添碗添人口”之说,意是每年给家里增添碗筷,家里就会增加人口,家丁就会兴旺,家业就会扩大。(www.xing528.com)

7.剃年头

腊月二十七是旧时的剃头日,俗语讲:“剃头洗脚,强似吃药。”为什么年前要剃年头?过去人讲究正月里不修剪、不剃头,到了二月才能剃头。正月里头发长了无法修理,就都放到年前剃一剃、理一理,也是为了迎新年,人们把自己打理打理,洗个澡,讲讲卫生。除了干净,人们心理上也是想洗去身上一年的晦气,纳吉福,图吉利,发大财。

8.送年礼

旧时农村定了亲的和结了婚的,年前都要给准丈人和丈人家送年礼。年礼主要是米、面、油、鸡、鸭、鱼、肉、干鲜菜之类和年上要用的东西。条件好的女婿还会给丈人一点钱。

年礼拿多拿少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定了亲而没有结婚的和刚结了婚的新亲,年礼都拿得样数多一些,礼也厚一些;结婚后时间长的,年礼样数就少一些,礼也薄一些。因时间长了,两家的家境情况比较熟悉,有时根据对方过年所需或所缺,有针对性地送些去。

9.做年菜

年菜一般是放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才做。年菜每年做得不能太早。旧时,农村的冷藏设备少,遇暖冬或打春早年份,菜放到初六、初七前后就会变坏。

这天各家开始煮肉、扎馅、支油锅、炸花花(也叫果子)、炸丸子、炸鱼、蒸饸(一种地域特色的肉食品)、熬冻肉、封鸡、揽菜碟(酱扎)、装蒸碗、搭鼎锅。主要做一些碗装半成品,待客时上笼一酡(方音读tuō,二次轻蒸或再馏一馏),拿下来翻到盘子里,再配上几个炒菜,一桌饭菜就好了。

年菜的内容各地不一,关中腹地主要有杂烩、烧白、黄焖鸡、笼笼肉、八宝甜饭、夹沙肉、酥肉、梅菜扣肉狮子头、八大块、糟肉、清蒸鱼、糖醋鱼、清炖鸡等。

旧时,年菜不是所有家都做,主要是一些商贾财东大户和农村日子过得差不多的户。家里人会做的就自己做。有些户自己不会做就请人做。特别是有新亲的人家,年前一定要请人为自家把年上的菜做好,年上好待新亲用,也有年上待新亲时才请人进家做菜待客的。

10.贴春联

这项工作一般多在除夕上半天完成。除夕这天,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请人写或自写或买,都要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大门上。一是中国人喜欢红色,过新年图个大红大吉。二是为迎新年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做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边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料可查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这一原始形式的痕迹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域和山区古村寨里还可找到。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蜮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古有“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的诗句。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的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和美好愿望。

习俗是对联贴在门框上,门神贴在门扇上,福字贴在照壁上或二门上,或屋中隔断墙,或阁子上,不可乱贴。大门上为什么不可贴福字?传说,财神爷下界赐福时,见门上有福字的家,就不愿进门,就会把福气赐到别家。福字有人家正贴,也有人家倒贴。正贴倒贴也是有讲究的,家中有老人,福字可倒贴,家中无老人,福字一般不可倒贴。

关于福字倒贴还有个故事:旧时过年前,一大户财东家中的伙计、佣人挂灯笼、贴春联,一个伙计拿着用红纸写的斗方福字往照壁上贴,因不识字,把福字给颠倒贴在照壁墙上。有识字的伙计看见了,就对不识字的伙计喊:“福倒了、福倒了!”让把倒贴的福撕下来另贴。东家老爷听人喊“福到了,福到了”,就挡住伙计没让撕,并说:“福到了好,福到了好,这是吉祥事。”人们见大财东家的福倒贴着,认为福字倒贴能纳福发财,人们也跟着仿效,后来,渐渐就形成了倒贴福字的习俗。

习俗里还有一个讲究,家里如果老了人,三年内过年过节不能贴对联,挂灯笼,也就是不可张灯结彩。年上正月初五前,也就是破五前不能拜年走亲戚,等正月初五早晨炮一放,才可拜年走亲戚。

提到门神,很多人第一个就会想到秦琼和敬德。其实门神不单单是秦琼和敬德。在历史上,神荼、郁垒、方弼和方相、钟馗、财神、关公、童子、和合二仙、天官赐福、仕女等都是门神。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山海经》记载,桃符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神荼在左扇门,郁垒在右扇门叫,而二神的形象则是位于桃树下,袒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立,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商朝武臣方弼和方相也是门神之一,到了唐宋之后,大家所熟悉的唐明皇梦见捉鬼食之的钟馗以及为唐太宗李世民守门挡鬼的秦琼和敬德成为了流传最广的门神。

人们之所以这么看重门神,是因为古人对门户很看重。在古人的心中,房屋是保护人的,是护佑主人的堡垒,因而房屋的门也就非常重要,因此,就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口立石狮子,立门墩,在门上面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黄表,贴对联,门楼上挂艾蒿,门上装铜环兽,门上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画像等都是认为可以驱邪祟、纳祥福,自上古至今,这些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贴门神首先要请到门神,门神不能说买,要说请。按照传统讲究,门神必须是木版手工印制。其次是门神画像要威严,威严的门神才有威慑力。现在有很多卡通版的门神,就不符合门神的要求,古人贴门神最讲究的是门的朝向和方位,还有对称。

门神体现的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自己得到辟邪保佑。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农村城市人们已很少注重这个意义了。现在人们贴门神更多的是求吉祥,增添一种生活情趣,是喜庆的点缀。

春节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间流传最广的《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11.接祖祭祖

除夕傍晚,各家各户家中的主男,拿着先人牌位、鞭炮、烧纸,带上家里青壮男丁,到先人的坟上放炮、烧纸钱、跪拜磕头,意为接先人回家过年。

回家后,请上先人牌位,按辈分列放到家设的香案供桌上,献上供品,全家男女老少共同磕头祭拜先人。

旧时,祭祀、上坟所用火纸(烧纸),不像现时买下直接拿到坟上去烧,而是事先在家里把火纸一张张铺开,用银元在上面齐齐拓打一遍,意是把银币印上去,给先人烧送的是钱,而不单是黄表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