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的第二个节就是腊八节。腊八可以说是春节前的序曲,俗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腊八又称“腊日祭”。其实腊日和腊八是不同的,腊八节是一个佛教节日,腊日是一个民族传统祭祀节日。
佛祖释迦牟尼,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佛祖在成佛前受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后民间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仁等煮粥供佛,称其为“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而腊日节俗是汉民族的“祭先祖”“报百神”活动。佛教在中国兴盛后,人们渐渐就把这两个节日融合到一起。现时人们在过腊八节,吃的成分多了,祭祀的成分少了。
至于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粥”这个东西,在关中,人们过去不叫粥,而多叫“稀饭”。北方历史上不产大米,熬粥也多是用小米熬煮,叫小米稀饭。所以,“粥”这个词,应该是从南方传入中原的。关中人过腊八节,历史上不是喝粥,而多是吃腊八面。这里想多说一点,现时关中大多数人都不知过五豆节了,五豆节时多用五种豆子和小米熬煮稀饭,也许这就是旧时关中人们过的腊日节所用的祭品吧?史料载腊日节这天老百姓家家用五谷杂粮熬煮粥饭,用碗盛着献给敬仰的祖先,送给亲朋好友,还有陪伴在自己身旁的鸡、猪、猫、狗、骡、马、牛、羊,家中的花草树木,房、井及农具等,祈求全家平安,六畜兴旺。人们对生命万物的感恩之情与宽容之心,体现了善待一切、关爱一切的宽广伟大胸怀。
北方主产麦,人们日常的主食离不开面,吃腊八面应是顺理成章的事。腊月天寒地冻,人们吃饭还得考虑暖和。既然是过节,大人就要考虑把饭做得特别一点,吃起来既好吃又暖和,就在锅里先煮些豆子(白豆、小豆、豇豆不等),等豆子差不多熟时,再下些小米煮,等豆米都熟了后,再下些面条,煮熟后,调些葱花及酱、醋、盐和其他调料即成,俗称“米儿面”。不过腊八面要比平时吃的连锅面要稠,有人也叫稀粥面,舀一碗端在手中,吃起来又香又暖和。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小米,母亲就在锅里下点玉米糁,也叫米儿面,吃得香得连碗边都要用舌头舔一遍。俗语有:“腊八姓张,越吃越香。”
“吃了腊八面,来年产量能过石(dàn,旧时的度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旧时,吃饭、农业与生育问题,是农村人的大事,因此,腊八面被农民视为重要的节庆和彩头,没人会错过这一天。
就关中地区,各地吃腊八面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吃干揽臊子面,有些地方吃浇汤臊子面,有些地方吃的连锅面(烩面),不管各地吃什么粥啊面啊的,但总要合八意,吃八味。
吃了腊八面,还要逛腊八会。
过去泾阳是二月会,高陵是十月会,三原是腊八会。那时,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许多物品平时不好买,进入腊月,也正是农闲时节,加之年关快到,人们就期盼着三原的腊八会。
腊八会、腊八会,腊八当日就启会。会期半个月,开到腊月二十三闭会。
启会当日,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吃过腊八面,男女老少前叫后喊地沿着乡间的渠岸、小道会聚到通往县城的大路上,一同拥人流涌入腊八会场。
腊八会场,一般选在县城边的一个比较空旷的空地、麦田或体育场,设主场区和分场区。主场区中央搭有大戏台,周围是各大商户用椽、竹竿、芦席、帆布搭建的棚房做门面。区中又分百货、杂货、饮食、农副产品、马戏、牲口交易区,外围有地摊区等。通往主会场的街、路两侧设有寄车子、寄牲口、寄东西的,有卖小杂货、卖小吃、耍杂耍、裁缝堆、抢刀磨剪子、剃头的、修脚的、茅房(厕所)等等。(www.xing528.com)
一入会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连成一片的喧闹和嘈杂声随之入耳。忙碌了一年,借着农闲,人们难得悠闲地在会上从东走到西,从南逛到北,从外挤到里,从里挤到外,寻找自己要买的东西或年货。那些并不打算买什么东西的人,也愿意在擦肩接踵的人群中挤来挤去,看看热闹,沾沾喜气。
腊八会期间,一般每天都有戏,会上专门请几个剧团,轮着每天演出。农村的老婆老汉平常在农村看的都是折子戏,会上一般演的都是本戏,能完整地看完一个剧情,又不用掏钱,看戏的人们把戏台子围个水泄不通。戏台子上的高音喇叭,传递着舞台上的锣鼓家伙声,演员们在台上出来进去、跳着蹦着、打着闹着、说着唱着;台下一个个伸着脖子、奓着耳朵、瞪着眼睛、听着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儿擦眼泪,一会儿张着瓜嘴笑。俗语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瓜子。”孙子们把拿的吃货吃完了,哭着闹着不愿看,他爷他婆哄着、劝着,硬磨蹭到戏毕,散场后给孙子买个耍货,再领到小吃摊上吃点东西回家。第二天照旧看戏。
年上准备办事结婚的,借腊八会置办家具,给准媳妇买衣裳、扯料子。
家具场上看家具的挑来拣去,想买的东西不是嫌这个大啦,那个小啦;就是这个颜色轻啦,那个颜色重啦;这个价贵啦,那个质量差啦;满场子东转西看。选中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成了就抬着、背着、挑着、拉着各自比较称心的家具、物件,嘴里喊着“借光、借光”,从人群中向外挤。
定亲扯衣裳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在布匹百货门面区转来转去,挑选着自己所要买的东西。同样是,不是嫌这个红啦,那个绿啦;这个贵啦,那个贱啦;这个质量不好啦,那个穿着不合适啦。有时为一件东西,男女双方说不到一起,吵吵闹闹,你嘴噘,他脸吊。说到一起了,女方拿东西,男方付钱。好说话的,顺当地把事办完了,男方把媒人和女方来的七姑八姨叫到食堂里,点上几个菜,吃上一顿饭,再说说后面的事,然后就各自回家。
边角的牲口交易区,人畜混杂,马踢猪叫。最忙活的是一个个牲口经纪们,为了撮合成一桩买卖,一会掰牲口嘴看牙口,一会摸牲口背看膘,一会看腿看蹄子,一会看头看尾巴,一会跟卖家说说,手放在袖筒掐掐价,转过来又同买家谈谈,两手放在衣角下掐掐价。手掐着嘴里还不停地说:“这个整这个零,我看价格差不多,能卖就赶紧卖。”对卖家说你的牲口这差、那差,对买家夸牲口这好那好,复来往返,你推我让,一桩买卖就成了,付钱拉牲口,皆大欢喜,各自东西。
最热闹的地方要算马戏杂耍区了。这里是小孩和年轻人的天下。大棚高耸,小棚林立,彩旗飘飘,马嘶虎啸,人声鼎沸,尘土飞扬。耍猴的敲锣猴上杆,耍马戏的马儿跑圈圈;狗熊懒惰不动弹,鞭子打着钻火圈;耍武艺的舞刀剑,光着身子滚钉板;卖膏药的大声喊,治不了病保退换;小丑帽子没戴端,滑稽引笑一大片。区域里到处是蹦的跳的、打的闹的、哭的笑的,热闹非凡。
日头偏西,会散了,逛了一天,看够了热闹的人们,三三两两,背着提着各自购买的东西,说着笑着、谈论着所发生、所看到的热闹事,从会场四散回家。
旧时的腊八会,总是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一个乡土气息浓郁,人挨人、人挤人的会场情景,犹如一幅淳朴喜庆的年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腊八会一直要开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会上的热闹又接上了年气。
中国人的春节是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义。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腊八面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做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