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俊卿(壮族)
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境的《澄州无虞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洞碑》,立于唐代武则天当政期间,至今仍基本完好地屹立在山野上,向人们展示它那古老的风姿。这两块碑是迄今发现的壮族先民用汉文夹杂“土俗字”书写的记录古代壮族社会状况的最早文字遗物,十分珍贵。
《大宅颂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凡11行,386字,正楷书。刻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坐落在今上林县登太乡麒麟山麓。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被收入《上林县志》,碑文方得以与世人见面。因“四壁环抱,如城中间,开展宽广约十余里”而得名的《智城洞碑》,位于《大宅颂碑》东20余里处,坐落在今上林县白圩境内。碑高164厘米,宽79厘米,从右到左竖刻在摩崖上。凡24行,1108字,真书。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碑的下半部因被野火烧过,有几处已剥蚀脱落。清道光年间,思恩太守李彦章将其制成拓片,赠送友好,碑文因此得以问世。这两块碑刻虽然立于荒郊野岭,历经千数百年沧桑,但除少数字迹难以辨认外,其余大都清晰可识,这是极为难得的。
两碑文的作者系当地土酋及朝廷命官韦敬办其人。韦氏家族权势者世为岭南道澄州(其范围相当于今上林县全部及武鸣、马山、忻城、来宾等县毗邻的一部分)大首领,受唐王朝册封为刺史、县令、准许世袭其职、其土、其民,是当地的土官、土皇帝。唐永淳元年前,韦敬办承袭父职,入仕为官,做了四品衔的县令,以后又用武力击败了与他争位的兄弟,官至“左玉钤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他撰写这两块碑文的目的是为自己及其先辈们歌功颂德,但却记录了当时统治阶级奴役所属人民及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斗争的实情,这是立碑者所料想不到的。
壮族是由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百越族群中西瓯、骆越一支的后裔。西瓯、骆越在壮族地区的出现,是在西周到东汉期间。东汉以后,西瓯、骆越的称呼逐渐消失,继而出现乌浒、俚、僚、俍、土等称谓。壮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宋一些史籍中。但由于壮族分布地区广阔,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加以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等诸种原因,故各地壮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地区性的不同自称,但是到了明清时代,各地壮族人民也不排斥“壮族”这个总称。解放后,“壮”最后形成为包括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内的所有壮族人民的共同族名。
壮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条件及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深浅不同而呈现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至唐代,广西的壮族,其东部地区已进入地主制发展阶段,实行郡县制;中部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时期;西部尚处于氏族部落即将瓦解的历史时期中,至宋代始被封建领主制所取代,政治上则为土官制代替了羁縻制。(www.xing528.com)
《大宅颂碑》宣扬韦氏首领府第家宅如何富丽与威严;《智城洞碑》则赞颂韦氏家族先人的创业伟绩和文武才能。碑文说,在韦氏土官的世袭领地内,“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即使10年遭到天灾,颗粒无收,也不会出现饥饿和民有“菜色”的情况;韦氏的大宅城堡,修筑得十分坚固,“一人所守,即万夫莫当”;境内“乡土首渠,民众益欢”,一派升平气象。但是,碑文的字里行间也透露了当地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和韦氏同室操戈的实情,迫使韦氏土官不得不筑起“坚固大宅”来保命。碑文还反映了唐代澄州的社会生产比较发达和阶级结构的情况:这里有10年吃不完的“粮粒”;有“不耕而获”的统治阶级和被称为“黎庶”的被统治阶级;有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人墨客;统治阶级中的大小爵位、土地与人民采取的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世袭办法;统治阶级内部因争位夺地,即“由桑滋耽”而经常引起的“萧墙起衅”,互相残杀。所有这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早期封建社会领主农奴制的生动画面。
壮族先民早就同中原汉族人民发生了经济文化交往,并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两块碑是在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长期哺育下的产物,是壮族先民与汉族人民水乳交融关系的真实反映。碑文文字典雅深奥,有很多排句,其体式是仿唐代通习的骈俪;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对仗工整,熟练地运用典故,汉文字造诣较深,可见唐初壮族先民已出现一些汉文的文学家。碑文中使用的(日)、(月)、○(星)、(天)等异体字,是武则天载初元年所造,如此迅速地流行于边远的澄州地区,可证唐中央王朝和当地政权往来关系之密切程度。
碑文中还挟杂使用一些“土俗字”(俗称“方块壮字”),系根据汉文的形、音、义创制而成的,说明壮族先民对文字的迫切需要。如把“田桑滋耽”的“田”字,写成“”,意即田里长出来的稻米;“自余承袭”的“袭”字,写成“”,意为这里的农民和土地都是上一代人传下来的,等等。这些土俗字带有浓厚的象形色彩,而创制这种字没有相当的汉文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碑文的作者系当地的土酋,由他写当地的情况,这就比起那些带有民族偏见的外地墨人骚客以道听途说为根据,甚而以猎奇之手法所写的东西,比较可靠真实,可用之纠正某些谬误和印证一些史料的真实性,其学术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