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西恒乍绷起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维西恒乍绷起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场以傈僳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各族人民,在恒乍绷等领导下的反清、反封建起义爆发了。自从起义军主动撤至维西澜沧江西岸后,觉罗琅严令乌大经率重兵封江,并悬出万两白银赏额搜捕恒乍绷。十月初,坚持战斗二年烽火遍及六七十个县(厅)的维西恒乍绷傈僳族人民的起义终于失败了。十月,当恒乍绷起义全部失败后,丽江府和省城昆

维西恒乍绷起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邵献书

清朝初年,随着清政府统治在云南西北部的逐步深入,丽江府维西厅(今维西县)的傈僳族人民,除了深受当地纳西族康普、叶枝土千总及藏族喇嘛寺庙的剥削压迫外,又日益遭到清政府官吏的压榨。乾隆(公元1736年至1795年)初年,维西一些傈僳族人民曾进行了近3年的斗争,到乾隆末年,不少傈僳族人民集结在维西澜沧江东岸,在首领恒乍绷的秘密组织下,准备掀起更大的反抗浪潮

“恒乍绷”是傈僳语的音译,人们又把他译作“恒乍崩”、“恒兆绷”、“亨柘坪”、“藤鲜蜂”等。他原先居住在维西澜沧江西岸,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僳僳族家庭,自幼跟随他的父亲以打猎、采草药为生,后来流落到维西澜沧江东岸康普后山的莫言古村。长期的艰辛劳动和流离生活,使恒乍绷成为一个有名的射手和草医。他与贫苦群众关系极为密切,且富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久,他当上了傈僳族的“沙尼”,也就是民间医生。后来由于他在为贫苦傈僳族人民散药治病的过程中威望日增,被大家奉为高于头人和沙尼之上的“神王”。随着群众反对封建压迫斗争的发展,他也就成为后来起义的首领和组织者,而他所在的莫言古村,实际上亦成了起义的中心。

正当一场革命风暴在酝酿时,不料被维西的封建土司等统治者发觉了。他们阴谋从打击恒乍绷下手,以瓦解群众的斗志。嘉庆二年(1797年),康普土司禾旵仁以“妖言惑众”为借口,把恒乍绷捆绑起来,当众命人鞭打,并用“女裙蒙头”、“狗血抹面”等迷信和卑劣的手段,对他进行百般的污辱。只是后来摄于当地群众的压力,土司才被迫让群众用大宗白银把他保释出来。这一事件,使阶级矛盾显得更加尖锐。

嘉庆六年(1801年)冬天,维西灾情十分严重,原来就食不果腹的傈僳族人民更是饥寒交迫。他们在恒乍绷和勇士腊者布的领导下,涌向康普土司、喇嘛寺庙处,要求借粮以度荒年。但是土司和上层喇嘛根本不顾人民死活,不但粮食颗粒不借,反而丧心病狂地加紧催租逼债,并逮捕了一批群众,而与封建土司、上层喇嘛沆瀣一气的维西清兵也闻讯赶去镇压,这就更加激怒了饥饿的群众。人们用弩弓、砍刀、木棒、石块等原始武器,奋勇地给前来镇压的清兵以迎头痛击,并趁机一举攻占了康普、乐吉古银厂及附近的粮仓和塘讯兵房。一场以傈僳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各族人民,在恒乍绷等领导下的反清、反封建起义爆发了。

起义开始后,恒乍绷、腊者布等领导人,当即实行“将土地给与众傈僳耕种”、“牛羊银米大家分用”,还发动大家加紧准备各种作战用的器具,以迎接更大的战斗。当时傈僳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传递信息用的是边上刻口为示意的木刻,一时间木刻传遍了维西澜沧江东西两岸,各族人民闻讯纷纷参加起义。这时除傈僳族外,参加斗争的还有汉、白、怒、纳西等族人民,仅康普一地,参加起义的就有3000多人。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到第二年年初,清除了康普周围50多个村寨的清兵和地方武装。与此同时,在澜沧江东岸云南西北部各地,傈僳族等各族人民亦纷纷响应,在当地也掀起了大小不等的反清、反封建斗争。

维西等地的傈僳族起义的消息,很快被奏报到北京清廷那里,嘉庆帝急令云贵总督觉罗琅玕、云南提督乌大经、鹤丽镇总兵张玉龙和那麟泰,率兵前去镇压。在大军压境,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起义军毫不畏惧,一开始就在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地区设下埋伏,用计把清兵的先遣队那麟泰所率领的1000多士兵,诱入一条峡谷里,刹时间,山石滚滚,强弩齐发,结果除那麟泰等少数几个人逃脱外,其余都死于从两崖滚下来的箭石之下。

这下,可吓坏了还没有到达前线的觉罗琅玕,他急忙在中途从云南各府中调兵遣将,并在丽江、中甸等地就地组织地方武装,妄图以优势的兵力和装备,一举扑灭这次起义,起义军虽然使用的是一些原始武器,组织上也没有清兵严密,但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复杂的地形,在高山峡谷里、深箐密林中,迂回作战,神出鬼没,清兵处处被动挨打,根本无法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军。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狼总督,心狠毒,不要民,只图名;(www.xing528.com)

你官大,我山大;你下马,我安坐;

你兵多,我树多;大军炮,奈何我?

活生生地刻划了双方作战的生动情景。

然而,从这年三月以后,由于山雪逐渐融化,交通慢慢恢复,觉罗琅玕又不断增兵,而腊者布等又久攻维西厅城不下,战斗形势渐渐向不利于义军的方向发展。这时,云南西北部的大小封建土司、地主及上层喇嘛,也纷纷活动起来,有的组织地方武装,有的为清兵提供粮食军需,也有的为清兵带路报信,他们配合清兵共同镇压义军。四月,腊者布被俘牺牲,不久康普等地亦为清兵所占。在义军屡战不利,清兵不断取胜的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以利再战,同年十二月,恒乍绷主动把维西澜沧江东岸的义军撤至澜沧江西岸。

自从起义军主动撤至维西澜沧江西岸后,觉罗琅玕严令乌大经率重兵封江,并悬出万两白银赏额搜捕恒乍绷。但恒乍绷不仅没有被逮住,反而和新涌现的首领别的扒、乌恒布等,在与西岸群众坚持斗争的同时,还派人去东岸活动。不久,江东云南西北部各地傈僳族等各族人民又纷纷起来,他们多则300余人,少者100—200人,一小股、一小股的,以打埋伏、夜袭、偷袭等方式,与清兵和地方武装进行斗争,迫使清兵和地方武装只能龟缩在各城镇的据点要隘内,只敢防守,不敢出击,而云贵总督觉罗琅玕也因“进剿不力”,一度被清廷下令摘除花翎和一品顶戴,职务也险些被撤。

到嘉庆八年(1803年)三月,由于天气转暖,清兵援军又源源增加,地方武装又开始出击。四月底,分散战斗在澜沧江东岸云南西北部各地的起义队伍,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被清兵和地方武装先后各个击破。这样,反动武装便集中力量攻击恒乍绷等率领的江西起义队伍,而当时的这支起义队伍,由于长期得不到江东的盐、茶、铁器等供应,生产不继,口粮缺乏,处境日益困难。九月二十一日清晨由于叛徒的出卖,恒乍绷和他的妻子刷先及仅有的几位随从,不幸全部落于敌手,随即壮烈就义于清营。十月初,坚持战斗二年烽火遍及六七十个县(厅)的维西恒乍绷傈僳族人民的起义终于失败了。

就在恒乍绷就义的九月,用傈僳族人民的鲜血保住自己顶戴的觉罗琅玕,为了炫耀他的武功,特地在丽江西部的石鼓,立了一块《平夷碑记》。十月,当恒乍绷起义全部失败后,丽江府和省城昆明的官绅,为歌颂觉罗琅玕的“功绩”,也在昆明城隍庙(今五一电影院)立了一块石碑,后世通称《觉罗琅玕平夷碑》。这两块碑,尤其是后一块详细地记录了觉罗琅玕镇压起义的经过,内容虽多诬蔑、粉饰之词,但也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史实,可惜解放前均已先后被毁,现在只留下了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