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故事:探源下里巴人

中国少数民族故事:探源下里巴人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演化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喻高雅和通俗。但《下里》、《巴人》在楚国非常流行,这是没有疑问的。时至今日,川东仍保留着“巴”的称呼。殷商时,巴人居地被称为“巴方”,颇有势力。巴是由一个氏族的名称而演化为族称的。但到了公元前477年,巴人又出兵攻打楚国,以失败告终。

中国少数民族故事:探源下里巴人

祁庆富

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郢城是南方一大都会,异常热闹。有一天,一个民间艺人来到这里,在街头献艺。他先唱了两首很通俗的曲子,叫《下里》和《巴人》,有上千人和他一起唱起来。隔了一会,艺人又唱了两首曲子,叫《阳春》和《白雪》,曲调高雅,但周围能跟他一起唱的不过寥寥数人。后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演化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喻高雅和通俗。这个故事,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文章《对楚王问》。

至于《阳春》、《白雪》以及《下里》、《巴人》的曲调究竟怎么唱,早已失传了。但《下里》、《巴人》在楚国非常流行,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这种曲调全是楚国人的创作吗?不是的。《巴人》的曲调是从古代巴国传进来的。

巴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时至今日,川东仍保留着“巴”的称呼。殷商时,巴人居地被称为“巴方”,颇有势力。“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流经巴地的白水(今白龙江)曲折弯曲如“巴”字,因而得名。也有人说,巴地产一种草名叫芭茅,以此为名。还有人说巴是一种能吃掉大象的蛇,有句成语叫“巴蛇吞象”,巴名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是,在川东方言中,石头称为巴,联系到巴族起源传说,巴由于其居地多石而得名。目前,谁也说不准巴是怎样得名的,但大家都承认,巴是古代西南独具特点的一个土著民族。历史文献中有关于巴人出自“廪君种”的传说:

在今湖北长阳县境,远古时这里有一座大山,叫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山上有许多石洞穴,住着巴、樊、瞫、相、郑等五个氏族。巴氏住在红色的洞穴中,其他四氏住的洞穴是黑色的。后来五个氏族联合起来,需要推举一位君长,于是共同祭祀鬼神,约定好以剑投掷石穴,能击中目标者为君。比试结果,只有巴氏的务相一人击中。然而其他氏族还不服气,于是又比试制造土船,约定以土船能浮者为君。土船造好后,其他氏族的土船一放进水中便沉没了,唯独务相的土船浮在水面,可以载人。这样务相便被各氏族推举为“廪君”。他带领部众乘土船沿夷水(今湖北清江)进入江水(今长江),在盐阳(约在今湖北宜昌一带)遇到盐水神女的阻挡。神女白日化为飞虫遮天蔽日,使天地昏沉了10多天。廪君射死神女,带领部众到达一个名叫夷城的地方,自立为君。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为白虎,因而巴人崇尚白虎,以人祠祭祀其祖先。

从以上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分析出巴族由氏族社会进入部落联盟阶段的线索。巴是由一个氏族的名称而演化为族称的。巴族占据川东鄂西之地,是商代末期一个有影响的民族,与蜀族齐名。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领导伐纣战争,西南地区有8个民族参加,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巴族。记载中说,巴人组成的军队勇猛善战,锐不可当,“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冲锋陷阵和歌舞怎么扯在一起呢?原来,这里的“前歌后舞”不是唱歌跳舞的意思。远古时的战争,讲究先声夺人之法,即在临阵时,派出先锋,穿上色调鲜明的衣服,边唱边吼,挥舞手中武器,后边的兵士呐喊助威,凭着“锐气”威慑敌人。巴人在伐纣战争中立下特殊功劳,武王克殷之后,其地封为巴子国,成为周的属国。之后,巴与周始终保持贡纳关系。周成王于东都(今洛阳)大会诸侯时,巴人曾派使者贡献比翼鸟。(www.xing528.com)

西周时期,北至汉中南极黔涪(今黔江流域至乌江下游一带),东起鱼腹(今四川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这一大片土地都是巴族的活动范围。这里出产五谷、六畜,还有桑、蚕、紵、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土特产品。果树有荔枝、桔橙以及制作蒟酱的原料辛蒟等。药材有巴戟、天椒及有名的巴豆等。此外,竹木也很名贵。当时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巴族及境内其他民族一道,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天府之国的东部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到了春秋时期,巴已成为一个奴隶制的诸侯国,是春秋诸侯之战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前703年春,巴楚联合,向位于河南南部的邓国及湖北北部的鄾人发动一场战争,以胜利结束。巴与楚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关系始终密切,时而和好,时而争斗。公元前676年,楚国征调巴军进攻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县北20里),这时巴国力量已比较强大,不受楚的调遣,反而派军队攻打楚国领地那处(在今湖北荆门东南),进逼江陵。直到第二年,楚才把巴军击退。公元前632年,晋、秦、齐、宋联军在城濮大败楚军,巴国开始投靠秦国,想借助秦的力量摆脱楚的羁绊。由于不久秦、楚修好,于是形成巴、楚、秦的暂时联合。公元前611年,庸国乘楚国闹饥荒,带领江汉间麋、濮等少数民族起来反抗楚国,连续击败楚军,这时,巴和秦出兵助楚,才使楚国挽回颓势,灭亡了庸国。但庸国由楚、秦、巴三方瓜分,巴分得川东一带,打开了由长江三峡通向楚的门户。公元前5世纪初,巴与楚修好,互通婚姻,楚王的宠姬就是巴人。但到了公元前477年,巴人又出兵攻打楚国,以失败告终。春秋中后期,巴国到了最强盛时期,巴族的分支苴人向西征服了蜀国。公元前377年,巴蜀联合进攻楚国,占领了兹方(今湖北松滋县),直接威胁到楚国国都,使楚国不得不在清江上修建“扞关”阻挡巴蜀联军。但这次战争以巴蜀失利告终。从此,巴国开始走下坡路,在与楚的抗争中节节败退,而楚的势力却是步步紧逼。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了一个“巴蔓子”的传说:

战国时期,巴国发生内乱。巴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蔓子。他向楚国请求援兵,答应事成之后,以三城之地作为给楚国的酬谢。楚王派兵救巴。巴国安定之后,楚王派使臣去巴国要求割城。这时蔓子站出来说:“我们依靠楚国的帮助才消除了祸难。我确实答应过给楚国城池,不过现在你们别想得到了,还是让我用头颅为礼物送给楚王吧!”说罢抽刀自刎。巴国把蔓子的头交给使者带回楚国。楚王一见,十分感慨地说:“如果能得到一名像巴蔓子这样忠诚的臣子,还要城做什么!”于是楚王以上卿礼仪安葬蔓子的头颅。巴国也以上卿礼仪安葬了蔓子的身躯。

这个故事是令人感动的,巴蔓子的行为十分壮烈。然而,他虽然保住了巴国的3个城池,却无回天之力挽救巴国的颓势。正当中原各诸侯不断变革图强之时,巴国的奴隶主阶级不思改革,却深深地陷于与邻近蜀国的“世战争”旋涡。巴与蜀两败俱伤,给楚国以可乘之机。公元前361年,楚国占领了巴国据有的汉中、巫、黔中等地,巴国只剩下一隅之地苟延残喘。公元前316年,秦国军队乘巴蜀混战,先灭掉蜀,接着又灭掉巴,使巴地沦为秦国一郡。

巴族建立的巴国,为开发鄂西、川东做出了贡献,对沟通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友好关系起过重要作用。“巴人”曲调风靡楚国一事也可看出巴族音乐对中原地区发生过多么重要的影响。巴国虽然不复存在,但在巴国故地上建立起的巴郡,在秦汉王朝开拓西南夷的事业中,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在巴族基础上形成的板楯蛮、武陵蛮、江夏蛮、五水蛮等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重要民族,其后裔,有的融合进汉族,有的成为今日苗族瑶族的组成部分,有的构成今日土家族先民的主体。总之,古老的巴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