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中西交通大开的局面下,我国有两个新的民族开始形成,这就是回族和撒拉族。这里专述撒拉族来源的传说。
撒拉族在我国史籍中有“撒拉尔”、“萨拉儿”、“沙剌”、“撒剌”等多种写法,因信仰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撒拉回”,这一称谓主要在清代。关于撒拉族的来源,没有可靠文献资料,主要是撒拉族中的口头传说,即骆驼和骆驼家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撒拉先民住在中亚撒马尔干地方,其中有两兄弟,名阿赫莽、尕勒莽,在族人中很有威望,倍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有人丢了牛,误传和两兄弟有关,国王轻信,他们受到诬陷。后来虽然此事查清,和两兄弟无关,可他们不愿在此再住下去,怕再生麻烦,于是告别故土,走往他乡。
临行前,当地“外利”(伊斯兰教中德高望重的人)送他们一部《古兰经》和家乡的一瓶水、一袋土,告诉他们,走到土质水质与此水土相同的地方,就是新居住地。他们用白骆驼驮上《古兰经》,赶着牛羊,带着水土和麦种,开始东行,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
不知走了多少时日,翻山越岭,涉水过滩,到达我国新疆境内,然后沿天山北路东进,又走了许多日子,到达嘉峪关。入关后经河西走廊到秦州(天水),辗转到了甘肃夏河甘家滩,在此小歇。
在他们离开家乡后,有四五十人也跟随前来,但走的是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进入贵德县的园珠沟。有人劳累不堪,无力再行,暂时住下,其余人继续前进。他们在甘家滩和尕勒莽一伙相遇,喜出望外,结伴而行。后到达循化县的夕厂沟,跨过孟达山,上奥图斯山时,天已昏暗,忽然驮经驼走失,他们点起火把寻找,找到沙子坡(今街子东边)时,天已破晓。后人把此山坡叫“奥特波依纳赫”,即“火坡”之意,山下的村庄叫“奥特波依纳赫村”。撒拉语称此处为“唐古提”,意为“天亮了”。(www.xing528.com)
黎明的晨光中,他们发现街子一带地势平坦,森林茂密,草场莽莽,清流纵贯,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走到一股清泉边,饮泉水甘美可口,忽见丢失的骆驼卧在泉水溪流中,两峰突出水外,但已化为白石。他们悲喜交集,取出随身带的水土,和当地水土一测试,质量完全相同,他们想起“外利”的赠言,知道已到达目的地,寻找到新的乐土,就在此安居下来。至今街子地方有骆驼泉遗址、骆驼石遗迹,引起人们对这一传说的遐想。
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撒拉先民从中亚迁来时是一批批的,走的路线不同,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到达街子这个封方。撒拉人的语言和中亚乌兹别克、土库曼人语言相近,语言学家的分析帮助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传说是可信的。现在撒拉民间流行着追溯其先民到来的“骆驼舞”,舞蹈是这样表演的:两人装扮成骆驼,由人牵着,到达街子时,遇到居住此地的蒙古人。蒙古人问尕勒莽兄弟从那里来?他们回答从撒马尔干来;又问他们路上吃的什么、穿的什么?他们都一一作答。舞蹈内容简单、质朴,但经久不衰,为群众喜爱,说明撒拉先民从撒马尔干迁来的传说并非虚构。至于他们迁来的日期,民间传说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十三日,其实这是撒拉土司归附明朝日期的误传,撒拉先民到达街子的准确时日,已无从查考,大致来说是在元代中期或初期,他们作为色目人的一支,在当时大移民的潮流中分批迁来,但不是强迫、被征调来的,而是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他们找到了要找的乐土,安居下来,以今循化一带为家。撒拉族中至今还珍藏有据传是其先民从中亚来时白骆驼驮的《古兰经》,这也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增加了对这一传说的可信程度。
由于当时来的主要是男人,在此安家,必须和周围妇女成亲。街子周围主要居住的是藏族,于是撒拉族和藏族结成密切的姻亲关系。传说当初藏族提出一些条件,撒拉先民有的答应有的没答应。撒拉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信仰喇嘛教,撒拉先民接受了不妨碍其信仰的条件,据说房屋四角放置白石头就是从藏族那里接受来的,此俗保留至今。撒拉和藏族通婚成功,一个新的民族开始在我国土地上萌生。
撒拉先民到来后,又有一些他们的族众亲朋相继到来。故土的“外利”派来舍赫(伊斯兰教长老)到此地,主持宗教工作,伊斯兰教在此地照样兴盛。今街子大街前身开始修建起来,成为我国的古清真寺之一。
路途中因疲劳不堪留在园珠沟的那部分人,起初和街子撒拉乡亲保持着联系,街子去人主持那里的宗教活动和婚丧仪式,后因大水阻断道路,失去联系,那部分人融合于藏民之中。但和街子的关系仍较其他藏民密切,撒拉人称他们为“割民”(亲戚),而不称为“肃乎(朋友)。他们去街子种树,表示对先民的缅怀,他们和撒拉同胞的情谊,又增加了一层撒拉人和藏民的亲密关系。
撒拉先民以街子为中心向外繁衍,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撒拉族。至于怎样向回围发展的,还有不少传说,这里就不叙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