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巨商的墓:李贽和他的遗产

泉州巨商的墓:李贽和他的遗产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李贽家谱记载,李贽一世祖“常扬帆海外诸国”,为泉州巨商。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是个道学分子,李贽和他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情趣和语言,还经常辩论,于是李贽离开黄安,迁居到邻县麻城居住。李贽好友马经纶根据他的《遗言》安葬了他,墓在通州北门外;李贽另一好友焦竑根据李贽《遗言》中的要求,写了“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刻碑立于墓前。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李贽墓保存下来,解放后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处。

泉州巨商的墓:李贽和他的遗产

松 茂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家,明代福建泉州人,他的墓在河北通州,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贽出生地泉州,南宋、元时是我国对外贸易大港,商业兴盛。李贽祖上是经商的。据李贽家谱记载,李贽一世祖“常扬帆海外诸国”,为泉州巨商。二世祖“壮年航吴泛越”,洪武年间还奉命发舶西洋忽鲁谟斯,兼营国内外贸易。三世祖死于广东经商处。四世祖精通外语,任通事(翻译),“引日本诸国入贡京城”,得到朝廷赏赐。李贽六七世祖,即他祖父和父亲不再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

李贽家族是个大家族,有姓林的,姓李的,“一宗两姓”,“林李同宗”。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后来又为避皇帝讳去掉“载”字(当时皇帝名朱载垕),成了李贽这个名字。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百泉、思斋、宏甫居士等,因长期客居湖北龙湖,又称龙湖叟,还有时称李老子、卓吾子,“卓吾”这个号更广为人知。

李贽幼时丧母,跟着父亲读书长大,26岁考中举人,踏上了仕途。30岁后在河南、南京、北京等地做小官。50岁时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为官清廉、简易,不劳民伤财,深受当地民众拥戴。任职3年期满离开时,只带几卷图书,两袖清风,“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明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回到湖北黄安挚友耿定理处,不再做官,开始了专门的读书、教书和著述生活

姚安知府是李贽一生为官的顶点也是结束。20余年的为官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迂腐、虚伪和黑暗。他性格倔强,不愿受人管束,又不媚悦世人,所以经常和上司顶撞、抵触,受尽磨难,历尽坎坷。他回顾这20余年的生活时说:“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十分感慨。

李贽在黄安没有久住下去,原因是好友耿定理去世了。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是个道学分子,李贽和他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情趣语言,还经常辩论,于是李贽离开黄安,迁居到邻县麻城居住。

麻城东30里有龙湖,山水相依,树木葱葱,景色秀丽,是读书和著述的好地方。李贽终日闭门读书,很少与外人往来;他喜欢清洁,人称他“拭面拂身,有同水淫”。一住十几年,李贽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焚书》和《藏书》。(www.xing528.com)

《焚书》是他的书信、诗文、杂论的汇集,《藏书》是评论历史人物的著作。两书都是反理学的,违反传统封建标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表现了他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他作为进步思想家的地位。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神化孔子,鼓吹禁欲,腐朽没落。李贽估计到自己的书刻印出来后,会遭到他们反对而被禁毁,所以名《焚书》,意思是烧毁扔掉;他评论历史人物的《藏书》,意思是藏起来不能给人看,时人不能领会其真意,后人才能看明白。这反映了封建正统势力对他的压力,和他对这种压力的抗议。果不出李贽所料,他的书遭到道学势力肆意攻击,并加害于他人身。李贽毫不畏惧,承认自己和封建正统处于对立地位,自己是“异端”,他说:“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言论。封建卫道士扬言要杀害他,他回答说:“盖人生总只有一死,无两个死”,“我若告饶,即不成李卓老矣!”极其勇敢,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图穷匕首见。道学反动势力拆毁了李贽在龙湖的住处。他避居朋友家。官府又搜查朋友家,他逃避到河南。后由友人马经纶接到河北通州居住。这时的李贽,年逾古稀,体衰多病,他预感到生命的最后,写下了《遗言》。

《遗言》说:“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又说:“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野,即可妆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产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李贽遗嘱的是“回氏葬”,他祖辈上不少人是这种葬法。这种葬法的最大特点是不用棺,白布裹身。李贽尽管没提出白布裹身,但要求用白布单盖住全身。宋末元初人周密写的《癸辛杂识》“回回送终”条中记录了这类葬法。

李贽的《遗言》不久成为现实。官府逮捕了李贽,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这是皇帝明神宗的御批,皇帝意志就是法律。皇帝还指令将李贽书籍已刊未刊者,“尽搜烧毁,不许存留。”李贽在狱中不屈,夺刀自刎,时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他生于嘉靖六年(1527年),终年75岁,一般按虚岁说76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当时,岁数也不算小,但他是被迫害死的。

李贽好友马经纶根据他的《遗言》安葬了他,墓在通州北门外;李贽另一好友焦竑根据李贽《遗言》中的要求,写了“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刻碑立于墓前。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李贽墓保存下来,解放后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处。李贽著作没有被禁绝烧尽,“五四”时期有人从他的著作中吸取力量,推动反封建斗争。他的主要著作《焚书》、《藏书》等,解放后得到整理出版,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宝贵财富。李贽生在泉州葬在通州是他的复杂经历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