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茂
“回回”是我国回族和回族成员的称呼,它在历史上又和“教”联在一起,称“回教”、“回回教”,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从头说起。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时当十一世纪末。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有一首《凯歌》: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里的“回回”指的回鹘,是回鹘的音变、俗写、大众语,史学家陈垣、白寿彝、杨志玖,以及研究回族史、维吾尔族史的金吉堂、王日蔚等人,均有所论列。为什么将回鹘写成或念成“回回”?原因很简单:回鹘一词难认、难写,一般人为写、念方便,就写成念成了“回回”,还可能因为“鹘”字读音和“回”字相近,就念成了“回回”。沈括的《凯歌》是写给士兵唱的,士兵没多少文化,自然就写成了“回回”。沈括说他写《凯歌》用的是通俗语言。很可能“回回”一词先在民间流行了,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许多繁字难词的简化者是群众,由此我们也可以受到启迪。(www.xing528.com)
南宋时期,有名为彭大雅、徐霆的两人撰写了一部《黑鞑事略》,这是研究早期蒙古史的重要著作。书中他们多次使用了“回回”一词,如说:“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这里的“回回字”即回鹘字,“回回”即“回鹘”的音变。蒙古原无文字,刻木记事,后成吉思汗引用回鹘文创制蒙古文字,称回鹘蒙古文,我国现在的蒙古族文字就是从那时沿袭下来的。徐霆见到蒙古还在调兵征回回国,在书中说“回回诸种尽已臣服,独此一种回回,……至今不肯臣服”。这里的“回回国”、“回回诸种”包括葱岭内外广大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已是伊斯兰教天下,“回回”已和伊斯兰教有关系,“回回”一词开始有了宗教含义。而北宋时的“回回”仅是回鹘的音变,指民族而言。
元代,我国统称从西域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为“回回”,东南沿海的唐宋时期来我国经商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蕃客及其后裔为“蕃客回回,”因是泛海经南洋来的,又称“南蕃回回”。“回回”一词成为伊斯兰教信仰者的通称,是“穆斯林”的同义语。当然,回回中也有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但那是少数。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写了一本名为《草木子》的书,在此书卷三中他说:元代宗教除全真教外,“又有白莲教、满摩教、回回教、头陀教。不合不通,各自有宗。”这里已把“回回”和“教”联到一起,称“回回教”,大概是因为信仰者为回回,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这是“回回教”一词在我国史籍中的第一次出现。明洪武年间,叶子奇因株连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这本书,记述的是元代事,看来元代已有“回回教”一词。明初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后来写有《瀛涯胜览》一书,记述海外见闻,书中他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为“回回人”,多次提到“回回教门”、“回回教礼”、“回回教规”,这也是“回回教”一词在我国史籍中的早期使用,但比叶子奇晚约半个世纪。
明代,我国回回已最终形成一个民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回回”一词在明代,除和穆斯林同义,代表伊斯兰教信仰者外,还代表我国的回回民族和该族成员——回民。如《明史·流贼传》中的“老回回”,指的是和李自成共同起义的马守应,不是指教,是指回族、回民,当然也不排斥马守应信奉伊斯兰教,但《明史》中见不到这方面的影子。“回回教”一词用久了,就简化成了“回教”,正如现在简称回回民族为回族一样。
到清代,“回回”的含义有新的延展,泛称我国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回回”,如“番回”、“缠回”、“汉回”、“生回”、“熟回”、“白帽回”、“黑帽回”、“红帽回”、“撒拉回回”、“蒙古回回”等。维吾尔人被称为“回人”、“回民”;女的称“回妇”,男的称“回男”;聚居的南疆称“回部”、“回疆”;村镇称“回城”、“回庄”;房屋称“回屋”;风俗习惯称“回俗”;文字称“回字”,说“回字如鸟迹,如蝌蚪,横读”,“回回文字皆写作横行,自右排列而左”,这里说的是维吾尔文,很形象。在史籍中见到“回”、“回回”,不能认为是我国现代回族、回民。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承认回回是民族,说回民是“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国民时期说的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中的“回”,很大程度上是指维吾尔族。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和历史传统,确定了各民族的名称,那些不科学甚至带有歧视,侮辱性的民族称谓,已成历史名词。
1956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指示不要再称伊斯兰教为“回教”,一律称伊斯兰教。这样,将“回”、“回回”和宗教又区别开来。今天我们说的“回”、“回回”指的是回回民族、回民,不带有宗教含义。“回回”一词从十一世纪出现,到现在近千年,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