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锡伯家庙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珍品

锡伯家庙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珍品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碑现移存沈阳故宫博物馆,成为锡伯族保存至今的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规模不大,初建时仅有房屋5间,陆续增建后也只有正殿、配殿、山门等建筑。碑文清晰地记载了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锡伯族的历史。尽管锡伯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满族大体相近,但在宗教信仰方面,满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而锡伯族中有一部分人笃信喇嘛教,太平寺碑说供奉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就是明证。

锡伯家庙碑: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珍品

王湘云

1959年秋的一天,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肖夫(锡伯族)、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王钟翰等一行在辽宁省政协委员安文博先生(锡伯族,已故)等指引下,来到沈阳城北访古,偶于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号太平寺旧寺发现一块石碑。碑高144厘米,宽58厘米,厚20厘米并附座,座长78厘米,宽、高各50厘米,碑身四周刻有花纹,座为须弥纹。碑身上面是满文铭刻,肖夫当即抄录下来,王钟翰教授亦用白纸拓下碑文。此碑现移存沈阳故宫博物馆,成为锡伯族保存至今的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规模不大,初建时仅有房屋5间,陆续增建后也只有正殿、配殿、山门等建筑。因年久失修,今寺庙早已无存。1959年时,改为沈阳市摩托车制造厂。据解放初期主持太平寺的喇嘛白光武介绍说,原来正殿前面东西两边各立一块石碑,西边的是满文,东边的是汉文,文字虽异,内容则同。汉文碑今不知下落,满文碑在1959年被发现后,曾有过一段被利用作为机器垫石的遭遇,又被折断,虽多漫漶磨损,终于被保存下来。

锡伯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新疆地区,另外,云南也有少数锡伯人。今天来看,由于新疆的锡伯族居住比较集中,因此在文化生活方面保留了较多的民族特点;而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地的锡伯族,由于居住分散,与其他民族接触较多,在经济、文化、语言、衣食、起居、习俗等方面与当地汉、满等族基本相同了。这里有一个问题,他们分住在西北和东北,为什么相隔如此遥远呢?原来,锡伯族的故乡本在东北,而居住到新疆和云南的锡伯族乃是清朝乾隆中期因为戍边驻防被抽调去的。这在清代官书和档案中都有明文记载。至今新疆的锡伯族中间,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相传为了纪念从东北西迁胜利到达察布查尔的日子,家家户户煮面酱豆酱,做成“米顺”,盛于瓦缸,以备烹饪时作调味之用。至于锡伯人西迁之前在东北地区的迁移情形,那么这块石碑就是最好的见证。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族中通晓满语文、汉语文的人比较多。根据现存的这块满文碑的译文,我们得知这块碑是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七月十六日梨树沟边门(位于今锦州西)章京华沙布所立。碑文清晰地记载了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锡伯族的历史。(www.xing528.com)

据碑文记载,锡伯族原先居住在海拉尔东南扎兰绰罗河(即绰尔河)流域。清顺治年间,在齐齐哈尔、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市)、伯都讷(今吉林夫余县)等处,按清制,他们被编成74个牛录。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十七年(1698年)、三十八年(1699年)分三批调往盛京(今沈阳)。据《清实录》载,癸巳年(159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击败“叶赫等九部之师”,其中包括“北嫩江席北部”;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派霸奇兰等出征黑龙江,途经“席北绰尔门地方”。这里的“席北”即锡伯(sibe是这个民族的称呼,转译成汉字曾有“席北”、“席帛”、“西北”、“席百”、“锡百”、“锡卜”、“实伯”、“喜伯”、“什白”、“斜婆”、“西僰”等不同写法),碑文可以与《清实录》互相印证。

锡伯人原先从绰尔河流域相继迁往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讷等处,后又迁入沈阳。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吉林、黑龙江移居沈阳的锡伯族人逐渐多起来。后来他们便集资在实胜寺(皇寺)西邻购房,立为太平寺,并从京师请来甘珠尔经,聚喇嘛诵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对太平寺略加扩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集资进行一次大修缮。碑文不但明确记载了太平寺的创建过程,而且还指明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尽管锡伯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满族大体相近,但在宗教信仰方面,满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而锡伯族中有一部分人笃信喇嘛教,太平寺碑说供奉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就是明证。我们知道,喇嘛教是从西藏传入蒙古的,一部分锡伯人原在明末从属于科尔沁蒙古,《清实录》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王台吉等将所属1万多名席北、卦尔察、打虎尔人献出。锡伯人之所以信仰喇嘛教,大概就是由于长期与蒙古人生活在一起,受蒙古族影响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