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椿
香妃故事的流传,起于清光绪年间。最早见到记载香妃的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萧雄所著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他在其中说道:香娘娘庙在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以北5里许。萧雄,号听园居士,是清军的一名幕僚,公元1877年随征讨阿古柏入侵者的湘军进入新疆,到过喀什噶尔。上述杂述诗便是他在故乡湖南追忆往事而写成的。他不称“容妃”而称“香妃”,尊称为“香娘娘”。很可能在他以前已经有关于香妃的种种传说了。
清末民初,出版了一大批清代的野史与笔记小说,其中不少篇章都把香妃故事说得活灵活现。比较有名的如《满清外史》、《满清稗史》、《清稗类钞》、《古今宫秘闻》、《清朝野史大观》、《今列女传》、《梵天庐丛录》等等。这些书籍大都以揭载宫廷内部秘闻为招揽读者的手段,乾隆皇帝在统一天山南北之后所纳的维吾尔族妃子便成为争相猎奇的对象。作者们根据道听途说,外加自己的想象发挥、妙笔生花,甚至不惜改篡史实、曲意附会。于是,乾隆的妃子,在这一本野史中被描绘成不用脂粉,天生便有一股奇特香味的人;在另一册笔记里又被描绘成在衣服里藏着几十柄利刃进入后宫的魔术师;在这一部小说中被赞扬成为报杀父母之仇、抗节而殉的烈女子;在那一卷稗史中又被写成是深得皇帝欢心而被太后下令绞死的宠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类:不是乾隆宠冠三千的爱妃,便是要杀乾隆为父复仇的烈女。
这些都是文艺作品,而且作品中的主人公叫“香妃”,谁也没有使用“容妃”这一被正式册封的名字。这表明香妃本是文人笔下的人物,不是历史人物;围绕着她所展开的故事,都是按照作品的要求而铺陈的虚构的情节,而不是历史事实。有的作者就明确表示:“实道路传闻之傅会,未可信也!”(《清稗类钞·宫闱类》)。
然而,随着《听园西疆杂述诗》的流传,新疆喀什富丽堂皇的“阿帕克和卓墓”被指为“香娘娘庙”或“香妃墓”,这就在香妃故事之外,增添了一处可供人凭吊的实景。于是香妃就从作品中走向历史的圣坛,俨然成了历史人物,而容妃的事迹反而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了。
容妃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根据《清高宗实录》、《大清会典事例》、《清史稿·后妃传》、《国朝耆献类徵》、《回疆通志》等历史文献,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宫廷档案如《赏赐底薄》、《内庭赏赐例》等记载来看,容妃入宫及她的宫廷生活有如下述。(www.xing528.com)
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南疆伊斯兰教贵族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分裂叛乱。他们的远房堂叔额色尹及其兄弟子侄都表示反对,并在清军到来时发兵袭击波罗尼都的后方,为维护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760年,清廷命令额色尹等随带家眷入京,册封为辅国公与台吉等。
这一年的夏季,《清高宗实录》中出现“霍卓氏”的记载,内廷的《赏赐底薄》中出现“和贵人”的记载。这表明北京的一支和卓家族中有一名女子入宫当了“贵人”。按照宫廷制度,贵人以上便是主子的身分。1762年,和贵人被册封为“容嫔”,1768年又被册封为“容妃”,地位逐渐提高。
从记载上看,容妃是额色尹的侄女,初入宫时已经26岁,乾隆帝50岁。在两年的贵人期间,似乎并无多大活动;在4年的容嫔期间,曾陪侍乾隆第4次下江南,游览了苏州与杭州;晋封为容妃之后又侍奉乾隆东巡泰山、北游盛京(沈阳)。这几次陪侍乾隆出游的后妃都是6人,容妃位列第4或第5。乾隆皇后死去后没有再立皇后,而容妃在宫中的地位似乎在上升。当她第2次去盛京时,同行的嫔妃中,她已是第2位了。从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筵晏的记载上看,容妃的座次都排在显要的位子,初为西边头一桌,后为东边第一桌,这时在后宫中已名列第3了。从1785年起,容妃露面渐少,两年后出现了在御药房取药的记载,又过了一年,即1788年便去世了,享年55岁,死后葬在河北遵化裕陵之侧纯惠皇贵妃的园寝内。
从记载上看,容妃在宫中仍然穿本民族服装,在册封容妃的典礼时才专门制作了朝服朝冠。宫中还专门有“回回厨师”。前些年维修裕陵,才知道容妃的棺木上用金色的阿拉伯字书写着古兰经文,与其它后妃棺木上书写藏文佛教经文完全不同。容妃在宫中生活了将近30年,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得到尊重的。这些翔实的史籍与实物,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以往野史所记香妃故事之荒谬失实。可资谈助而不可作为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