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冰
鲜卑人是我国古代民族东胡的一支。今天的大兴安岭以北地区是他们的发祥地之一。
大兴安岭以北,山峦起伏,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深山密林是野兽栖息的好地方,马鹿、驼鹿(犴)、野猪、熊、狍子、貂等出没于林海雪原之中,为鲜卑人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早在3800多年前,鲜卑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把养育自己的地方看作是祥瑞和神圣的地方。用他们的语言来说,“鲜卑”就是“祥瑞”和“神”的意思。因此,他们就把自己世代生息的山区称为大鲜卑山,把自己民族叫作鲜卑。
鲜卑人以氏族为单位,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他们制作石镞,利用弓箭等狩猎工具猎取野兽。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猎获的野兽多了,有些就驯养起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牧场。一部分鲜卑人就离开了原始森林,向水草丰盛的草原迁徙。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鲜卑部落南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达赉诺尔和西拉木伦河一带,逐渐和中原地区发生经济、文化联系。这些部落迁到一个地方,就以自己的族名给所在地的大山命名。因此,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有鲜卑山;在辽宁的锦县、朝阳县有鲜卑山;在河北的抚宁县和卢龙县之间也有鲜卑山。鲜卑山之多,说明他们活动的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因为这一部分鲜卑人主要活动在中原王朝的东北部,所以被称为东部鲜卑。鲜卑是游牧部落,随水草放牧,所以居无常处,住的是“穹庐”,便于迁徙,可以随时搭盖,帐幕一般都是向东开门。骑射是鲜卑人的特长,虎、豹、豽是主要狩猎对象。马、牛、羊是他们畜养放牧的主要牲畜。鲜卑地区盛产野马、羱羊、角端、貂、豽、鼲等珍奇动物。我国古代武器中有名的“角端弓”,就是用角端角制成的。貂、豽、鼲皮柔软珍贵,“天下以为名裘”。
由于鲜卑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依赖畜牧和狩猎,所以他们食畜、兽肉,饮奶酪,以毛毳(音脆)为衣,吃的穿的都离不开牲畜的皮张和肉。就是婚嫁用的聘礼和四邻各族的交易,甚至犯罪所交的赎金等等也都来源于此。牲畜是鲜卑人的主要财产。他们被匈奴征服后,每年要向匈奴献贡牛、马、羊等。
鲜卑的社会,每一部落统属着许多邑落。部落的首领叫“大人”,即酋长。原来酋长是由部落选举勇健、能解决斗殴、诉讼等有才能的人担任。后来改变为父死子继的世袭制。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出了一个著名的首领檀石槐,他以弹汗山为中心,组成一个鲜卑部落大联盟。占据了原匈奴的地方。檀石槐倚仗强大武力,使东西各鲜卑都归属他,他对各部有绝对的权力。酋长的命令以刻木为信,各部不敢违抗。法律规定,违背酋长命令的人要处死。部落的名字常常以酋长的名字为姓。各部大人活着的时候对部众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死后还被部众奉为神灵,加以崇拜,享受祭祀。鲜卑人信奉宗教,敬鬼神,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
鲜卑各部大人所占有的奴隶,毫无人身自由。鲜卑人还以战争的手段捕捉俘虏,作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鲜卑最迟是在檀石槐时,就从汉族地区购买“精金良铁”,用来生产各种兵器。出土文物中有许多铁矛、铁镞、铁刀子等铁器,还有铜器、漆器等,说明鲜卑手工业也比较发达。有部分地区已有了农业。
鲜卑人也积累了一些医治疾病的知识,他们虽然还无医药,但已知用艾灸或烧石自熨,或在痛处以刀掘脉出血治疗等。但治病还主要靠祭天、地、山川、鬼神。他们没有文字,以刻木记事。
鲜卑社会还保留着不少原始氏族社会的痕迹。如妇女在家庭的优越地位以及血族复仇等等,但已趋向奴隶制。婚姻嫁取以马、牛、羊等牲畜作为“娉币”;犯死罪的,可以出马、牛、羊以赎死命。人死后,把死者生前的乘马、衣物、服饰、肥犬等财物,烧了送葬。当时私有制十分发达。(www.xing528.com)
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时,是檀石槐的政权最强盛时,他的活动范围东西长1.4万余里,南北达7000余里。但他的联盟并不巩固,不久,他死去(约死于公元178—183年),联盟最后瓦解。
魏晋期间,鲜卑分裂为许多部,如慕容部(辽宁锦州附近)、段部(河北)、宇文部(原分布于阴山东,后迁到辽东)。秃发部(今青海乐都一带)等。各部都在“五胡十六国”中活跃一时。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此外还有西燕、吐谷浑和代国等,都是鲜卑贵族建立的政权。其中以拓跋鲜卑所起的历史作用最大,它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后来成为代表中国北部的中央王朝。
拓跋鲜卑的发展,有一段漫长的过程。他们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以北,经过漫长的岁月,到了“成皇帝毛”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毛以“聪明武略”被推选为大部落联盟的酋长。他的威望很高,统领着36个部落和99个氏族。从毛以后又经过了五代,“宣皇帝推寅”作了酋长。这时畜牧业发展了,就由推寅率领部落越过大兴安岭,迁居到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池(达赉湖)浩瀚无际,周围水草丰美,是畜牧的好地方。从考古材料看,在呼伦贝尔完工遗址发现了汉代鲜卑人的墓葬。有的墓中出土有牛头、马头、狗头等20多个,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还出土了带有中原器形特征的陶鬲和汉代丝织品、漆器等。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这里传了七代,“献皇帝隣”是一位胸怀大略的首领,也被人们称为“推寅”,即“第二推寅”。“推寅”就是鲜卑语“钻研”的意思。由于受到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他想带领部落再向南迁徙。但这时他已年老力衰,不能担此重任了,就把部落首领的职务传给了他的儿子诘汾,命令他领导部落继续南迁。
诘汾年轻力壮,精明强干。他遵从父亲的命令,带领部落离开呼伦贝尔草原向南迁移。前进的路程遥远而艰辛,“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不少人被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吓住了,有的想退回呼伦池原地,有的不想再往前走了。但诘汾毫不退缩,靠着形体像马,声音似牛的“神兽”的引导,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道道深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临近中原的云中一带(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周围地区)。这种“神兽”,就是现在居住在大兴安岭林区的鄂温克人饲养的驯鹿。驯鹿蹄瓣大,善于穿行森林和沼泽;性情温顺,是运送老人、小孩和生活用品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林海之舟”。迁居云中后,因为不适应生活环境,驯鹿在内蒙黄土高原绝种了。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就把这种“角似鹿非鹿,身似马非马,头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的动物,称为“神兽”。
云中地区原是汉朝时匈奴人居住的地方。汉朝打败了匈奴,匈奴人逃至漠北,鲜卑人就迁徙到这里。他们和留在当地的一些匈奴人杂居,诞生了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和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鲜卑”。
诘汾死后,他的儿子力微继任。由于西部部族的侵略,拓跋鲜卑削弱,力微,不得不依附于没鹿四部。后来,离散的部落逐渐又回到他的周围,并征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拓跋部又渐渐强大起来,军事力量达到有骑兵20多万人。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这时,拓跋鲜卑已有了国家的雏形。以后又几经挫折,直到什翼犍时,才又强大起来。占据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国北方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将国都迁到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加速了与汉族融合的过程。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鲜卑人就是先同其他部族融合后,又与汉族融合的。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就是融合后的鲜卑后裔。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大臣长孙无忌、大将尉迟敬德,著名的诗人元稹都是鲜卑的后裔。他们和其他众多出身于鲜卑人的文臣、武将、诗人、文豪一起,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鲜卑人虽然从历史上消失了,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历史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