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尧
340多年前,在今沈阳昭陵,隆重地安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是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名叫皇太极。因他死后被尊为“太宗”,所以又叫“清太宗”。
皇太极是清朝的奠基人、满族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亲是蒙古族人。由于他自幼跟随父兄围猎征战,人又聪明,因而不仅锻炼得身粗体壮,而且武艺高超,谋略过人,在他28岁时候,就与父兄一起率领军队在萨尔浒地区与明朝大军作战,并且巧施计策,斩杀了明朝的东路军统帅刘铤。
萨尔浒东距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百余里,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的大本营。明朝各路大军目标集中于此,企图一举扑灭这股新兴力量。战幕拉开,后金军首先与杜松率领的西路明军交战,杜松很快败北;转而又与马林率领的北路明军交锋,马林兵败逃跑;接着便要与刘铤率领的东路明军决一雌雄了。
说到刘铤,武艺高强,勇猛力大,使一口镔铁大刀,足有120斤重,能骑在马上将刀旋转如飞,人称“刘大刀”。然而此人有个大毛病:刚愎自用,急功好利,难免同明军其他将帅发生矛盾。如何对付这样一个统帅呢?皇太极想出了一条计策:将打败杜松时缴获的一支明朝令箭,让一个投降的明兵冒充杜松的人带着到刘铤军营,催刘铤快去会战。刘铤见了令箭,不禁火冒三丈,吼叫开了:“我与杜松同为大帅,竟拿令箭来传我,这是瞧不起我刘铤!”来人见状,安慰刘铤:“主帅事急,知你必不生疑。”刘铤转而问道:“为什么不发炮?”来人便以“边地烽堠不便”,“不如飞骑更快”等语劝他。说完便返回后金营中。皇太极得知刘铤原来要以发炮作为信号,便立即命令发炮。刘铤闻到炮声,以为杜松部队已向赫图阿拉进发,为了不让杜松抢去头功,于是立即率部快速奔来。这时,皇太极又命后金之兵打着杜松旗帜进兵,刘铤不知是计,毫无防备,后金兵迅速冲入,刘铤军容顿时大乱。刘铤虽然奋勇作战,左右臂先后受伤,仍鏖战不已,但却无济于事了。最后刘铤面部被砍一刀,倒在马下,在血泊中挣扎而死,所率部队也全被歼灭。
萨尔浒战后,后金转守为攻,但有两方面困难:南面宁远、锦州一带,有明朝名将袁崇焕率部把守。袁用“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使擅于骑射、纵横施突的后金兵将大失优势。努尔哈赤亲自指挥攻打宁远,结果将士损伤数千,落得“大愤恨而回”,8个月后即死。皇太极自己率兵攻打宁远、锦州,也“士卒损伤甚多”,无功而还。在东面沿海,有毛文龙坐镇皮岛。文龙原为明军小帅,任“游击”之职,辽东为后金攻占,他逃往海岛,招集数十万逃散之民,选精壮为兵,被明朝封为总兵、左都督,挂将帅印,经常骚扰后金,牵制后金活动。后金当时没有水军,对他简直无可奈何。(www.xing528.com)
正当这时,鉴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凭着他的一套纵横捭阖的“反间计”,结果袁、毛二将都难逃刀下之灾。
皇太极先借袁崇焕之手杀了毛文龙。原来,袁一上任,就在明朝崇祯皇帝面前许下诺言:“五年收复辽东”。他当时自知一时失言,但在皇帝面前说了,也无法改变。于是,袁只好寄幻想于和谈,通过与后金和议,使后金退出辽东。另外,袁一度受过把持朝政的太监魏忠贤排挤,被迫解任乞休。自崇祯即位,魏忠贤伏法,袁才被重新起用。而毛文龙镇守皮岛,却曾经得到过魏的扶持,文龙对魏也极力奉承。魏倒台后,朝廷不少人皆以为文龙为魏的党羽,难于驾驭,袁也持这种看法。他上任后就与文龙不和,尤恐文龙活动干扰他和后金和谈,欲必将文龙除之。皇太极抓住这一机会,答应与袁崇焕讲和,但有条件:“其以文龙头来”。袁讲和心切,便以“发饷”为名来到皮岛,把文龙骗至山中,历数“十二斩罪”,将文龙斩杀,然后奏报朝廷。
毛文龙除掉后,皇太极便借崇祯之手来杀袁崇焕。他避开在宁远、锦州与袁交锋,率军绕道从西部内蒙古地区向明朝京师北京进发。明军守将闻警,都被“调”了出来,率部前往围追堵截。袁崇焕为了保卫京师,也不敢例外,从宁远率军昼夜兼程向后金军奔袭过来。兵到蓟州(今河北蓟县),皇太极仍然回避与袁交锋,乘袁不备,迅速离开,继续南下进军京师。袁也只好领兵尾随,一直追到京城下面。一时间,全城震恐,舆论大哗,上自崇祯,下自百姓,都对宗焕起了怀疑,以为是他纵敌来京。崇焕此时虽得崇祯召见多次,获得优厚赏赐,但他再三要求允许让其部队进城休息,崇祯都不答应。
皇太极不失时机,立即向他的两名部将高鸿中、鲍承先面授机宜。高、鲍二人夜里回营,特地来到俘获的明朝的两个太监睡觉的地方,坐在旁边交头接耳,说:“刚才敌营走出两人来见大汗(即皇太极),说了很长的话才走。大意是,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以马上成功。”一个姓杨的太监乖巧,故作入睡,这些话都被他听得明白,记在心里。第二天,高、鲍故意放走太监。杨太监一进京城,便以有“重大军情”求见,把夜里听到的话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把这事与崇焕擅杀毛文龙等事联系起来,便断定他确为纵敌进京,迫朝廷订立城下之盟。随即以“让饷”之名召见崇焕,质问之下,崇焕一时无法申辩,被定为叛国大罪,当场逮捕下狱。魏忠贤余党这时趁机奏章上疏,必置袁于死地而后快。8个月后,崇祯亲自判处崇焕磔刑,即千刀万剐。袁被处刑之后,人们都以为他资敌通敌,死有余辜,许多人甚至吃他的肉,以泄胸中之愤。直到清取代明,修《太宗实录》,把皇太极这段谋略披露出来,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